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新華聯“突然”盈利,酒店資產竟然是“首席功臣”?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新華聯“突然”盈利,酒店資產竟然是“首席功臣”?

2024,旅企正當“瘦身”時。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空間秘探 鄭佳鈮

日前,*ST新聯發布2023年度業績預告。據悉,2023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1.53億元-47.2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億元-4.5億元,僅僅在一年前的2022年,新華聯還同期凈虧損34.16億元。短短一年,盈利還是讓市場頗為意外。而春節前,不少上市旅企紛紛發布年度預營收,總體來說成績確實不錯,也有一部分旅企依然存在問題。2024年,旅企又將有什么樣的發展趨勢和相關動作?

新華聯扭虧為盈主要靠賣酒店?

1月29日,*ST新聯2023年度業績預告,并表示2023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1.53億元-47.2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億元-4.5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34.16億元。其中,公司因子公司因稅收滯納金、行政處罰等事項對歸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為-7.2~-10.8億元。因酒店等資產被處置產生資產處置收益3.8~5.7億元;酒店資產被以物抵債等產生債務重組收益4.4~6.6億元。

從瀕臨崩潰到扭虧為盈,新華聯“涅盤歸來”的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因新華聯2022年度歸母凈資產為負值,2023年5月5日,新華聯文旅股票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新華聯”變更為“*ST新聯”。 同年5月11日,*ST新聯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仍具備重整價值為由,向北京一中院申請進行破產重整,并申請啟動預重整程序。重整期間,*ST新聯通過擴大二銷品類、發展夜游經濟、豐富體驗項目等一系列經營舉措,促使公司本期文旅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直到12月29日,據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民事裁定書》,裁定確認公司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并終結公司重整程序。重整完成后,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得到顯著改善,形成約25.9~38.8億元債務重整收益。

談及新華聯業績預盈,以酒店資產緩解流動性壓力無疑是新華聯此次盈利的一大亮點。2022年,新華聯出現債務危機后,便積極表示:“在非景區酒店及商業的大宗物業去化方面,公司將執行高位對接,全力推進,以求快速去化加速實現現金回流,以改善公司資產負債結構。”后續,新華聯便頻繁傳出出售酒店資產進行“回血”的消息。

例如,2022年6月,銀川新華聯喜來登酒店被法拍,酒店評估價6.37億元,4.45億元起拍;同年7月第二次以3.5676億開拍;10月以同樣的3.5676億第三次開拍。三次拍賣,在阿里資產拍賣平臺上共吸引超過了3萬人次的圍觀,但最終卻無一人報名和出價,最終次次流拍。

2023年2月,新華聯更是拋出了百億資產處置計劃。新華聯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時提出了百億資產轉讓計劃,擬轉讓旗下酒店、商業等大宗資產,用以償還公司債務,化解公司流動性風險。彼時的新華聯共計擬轉讓10家非景區酒店,包括北京新華聯麗景灣國際酒店、上海新華聯索菲特大酒店、銀川新華聯瑞景酒店、西寧新華聯索菲特大酒店等。從官網的信息披露來看,均為其經典項目之一。

此外,同年6月,新華聯發布全資子公司唐山新華聯轉讓旗下鉑爾曼大酒店等資產的公告。據公告顯示,為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快資金回籠,降低有息負債規模,新華聯間接持有的全資子公司唐山新華聯擬將其持有的鉑爾曼大酒店等資產進行轉讓,受讓方為唐山文旅。經友好協商,雙方擬簽訂《資產轉讓協議書》,交易總價款3.95億元。

可以發現,雖然一些非景區酒店未能獲得資本青睞,但伴隨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旅游酒店板塊,新華聯也在從中得到“救贖”。

2023年旅游企業集體盈利

伴隨上市旅企接連披露年度業績預告,顯而易見的是,在出行限制放開、國內旅游業火爆的當下,多家旅游企業營收與盈利皆出現顯著增長。傳統接待型的旅游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大趨勢旅企無不向市場在“報喜”。

過去三年,人們出行受限,傳統旅游目的地被打擊得最慘,相對來講它們的營收反彈自然也最大。

比如,2月1日,復星旅游文化集團發布2023年業績盈利預告。受益于全球范圍旅行限制的放松及本公司戰略的有效實施,復星旅文旗下各業務板塊延續強勁的復蘇勢頭。2023年預計集團旅游運營營業額1(以不變匯率計)相較2022年增長不低于15%;較2019年增加不低于25%,大幅超越疫情前表現。集團2023年歸屬于本公司股東之盈利預計將不低于人民幣2.70億元,較2022年歸屬于本公司股東之虧損人民幣5.4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同樣,1月22日,祥源文旅發布公告稱,預計2023年凈利潤1.45億元至1.6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預計增長599.51%至696%,扣非歸屬凈利潤1.21億元至1.41億元,公司扭虧為盈。公司稱,與上年同期相比,公司已完成重大資產重組,資產規模、銷售收入大幅增加,經營業績較上年同期重組前有較大幅度增長。

在各類旅游目的地的顯著增長中,山水景區表現尤其突出,大多同比出現爆發式增長。

例如,1月30日,黃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發布“黃山旅游”2023 年年度業績預盈公告。公告稱,公司預計2023年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36,000萬元到46,000萬元,上年同期,“黃山旅游”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3,197.26 萬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8,228.18萬元。預計2023年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33,500萬元到43,000萬元,公司將實現扭虧為盈。

不僅如此,隨著長白山冰雪游邁入快車道,2023年長白山景區接待游客數量與上年同期相比有較大的幅度增長,公司營收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約4.34億元。長白山預計2023年實現凈利潤1.36億元至1.46億元,同比增長336.99%至354.42%,扣非歸屬凈利潤為1.34億元至1.4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同樣,天目湖預計2023年實現歸屬凈利潤1.40億元至1.55億元,同比增長589.42%至663.29%;扣非歸屬凈利潤1.30億元至1.45億元,同比增長946.86%至1067.65%。

除此之外,1月23日,三峽旅游發布2023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凈利潤1.3億元至1.7億元,同比增長2898.64%至3821.3%,增長約29倍至38倍。三峽旅游表示,2023年以來國內旅游市場呈現強勢復蘇態勢,兩壩一峽、長江夜游游客接待量216.75萬人,較2022年同期增長367.08%,較2019年同期增長75.17%,旅游綜合服務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大幅增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市場加速回暖,消費信心逐步增強背景下,多個主營旅行社的上市旅企也開啟了“高歌”的發展勢頭。據眾信旅游最新發布的業績預告,眾信旅游2023年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00萬元至345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除此之外,中青旅也預計在2023年實現扭虧,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達1.84億元。

同環境下,旅企的“大進大出”之差

整體來看,被旅游復蘇這股潮流沖擊之后,扭虧為盈成為上市旅企的“主旋律”。不僅大型頭部旅游企業開始業績屢創新高,就連一度逼近觸發退市警告的*ST新聯,也扭虧為盈開始賺錢了。“喜報”背后,旅企盈利的秘密是什么?

一方面,從業績變動原因來看,2023年旅游市場強勁恢復是主因。伴隨著旅游業從疫情走向疫后恢復的階段,旅游業的復蘇重啟也直接促進景區市場的景氣。世界旅游論壇中國區戰略顧問周鳴岐曾表示:“從2023年旅游市場整體表現來看,其中既有恢復性因素也有消費者補償性情緒,旅游產品呈現多樣化,平價類型與高端化定制服務并存。”

例如,1月24日,麗江股份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2023年實現凈利潤2.15億元至2.4億元,同比增長5735.1%至6413.6%。游客接待量明顯回升,公司三條索道共計接待游客612.10萬人次,同比增長215.67%。據麗江股份工作人員表示:“2023年實現較好的業績,主要是游客數量的增加。同時,公司也在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加強營銷管理,提升服務能力與品質。”

另一方面,多數旅企為響應戰略、聚焦主業,以出售酒店資產作為核心收入來源。疫情導致旅游行業遭受重大沖擊,而欠款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旅企們的困境。在此契機下,不少文旅企業開始加速轉讓酒店相關項目及資產。

比如,2023年6月,復星旅文與高盛集團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出售了Thomas Cook部分股權及Casa Cook、Cook’s Club品牌和海外業務。對此,復星旅文方面回復稱,此次交易是為審視并優化其業務組合,以持續強化資產結構并將更聚焦核心業務板塊的成長。實際上,自去年6月起,復星旅文便被國際評級機構質疑流動性疲弱、杠桿率過高。對于出售方而言,“忍痛舍棄”Casa Cook和Cook’s Club兩大度假酒店品牌,或許也是對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緩解流動性擔憂的考慮。

眾生相,2023年有人歡喜有人憂。文旅瘋卷之下,不乏一些旅企遲遲未傳出“捷報”,緣于對比,造成這些落差原因在哪?

對于主營旅行社的旅企而言,或許是因為出境游恢復緩慢。2023出境游雖重新啟動,但相比國內旅游業的火爆,兩者仍存在一定距離。比如,出境游龍頭企業——凱撒旅業,截至目前,凱撒雖然還未披露2023年度盈虧情況,但觀察2023年前三季度,可以發現凱撒旅業資產總計24.8億元,總負債33.5億元,凈資產為-8.7億元。考慮到在一季度內實現經營改善減虧或扭虧為盈并不容易,由此推測,2023年度或許還存在負資產的窟窿。

對于地方旅企而言,又或許是區域旅游市場不斷堆積的負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旅企的客流量。比如,2023年上半年,云南旅游市場黑導游、強制購物等負面新聞被頻頻爆出,口碑急轉直下。據云南旅游發布業績預告顯示,與黃山旅游等企業詳實披露客流量等經營數據不同,云南旅游在業績預告中只用了“傳統旅游業務復蘇勢頭良好”這樣的字眼予以搪塞。這也側面說明了,景區客流量復蘇力度相對不足,也成為業績延續虧損態勢的原因之一。

文旅企業2024年如何做好“瘦身”?

受“報復性出游”影響,國內頭部景區大多業績強勢反彈,扭虧為盈甚至創下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市場的變革和挑戰,選擇剝離非核心業務,聚焦主業的“瘦身”方式成為旅企盈利的主要方式之一。2024年,如何進一步通過“減、調、轉、加”,扎實做好企業“瘦身”,或將成為文旅企業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由重向輕

近年來,由于對資產戰略性重組和企業專業化整合的重視,不少旅企不斷投入文旅項目的建造。但受限于大規模旅游項目投資重、回本慢的特質,無疑為旅企負債“雪上加霜”。對此,旅企“瘦身”可以從運營模式下手,加快企業從重資產向輕資產的蛻變和躍升。

以張家界旅游為例,因受到大庸古城折舊攤銷及財務費用拖累,雖實現客流量與營收翻倍卻未能扭虧。據深交所針對2022年年報問詢函回復,大庸古城每年的資產折舊攤銷、財務費用等成本費用,兩年合計超2億元,硬性成本數額巨大,嚴重拖累公司利潤。作為一個投資累計超25億元的重頭項目,其盈利能力目前也難言樂觀。2022年,大庸古城營收僅417.36萬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停車場服務收入192.25萬元。相比為了投入資金,古城的收入根本是杯水車薪。2023年上半年,大庸古城的業績也并未水漲船高。購票人數1.27萬人,營業收入254.20萬元,同比僅實現微增,難以產生質變。

加速“退房”

曾經地產業務對于文旅企業的收益加成效應明顯,以古北水鎮為例,2018年古北水鎮游客量雖降低,但凈利潤高達3.08億元,較上年同比大幅增加169.84%,而凈利大幅增長主要受參股房地產公司投資收益增加影響。現在隨著地產行業的下行,這種模式難以為繼,如今這些地產業務的存貨也變成了負擔。基于此,除了處理非核心資產外,旅企“瘦身”的目光或許更要聚焦在文旅特色小鎮等重大政策導向的文旅項目發展中。

例如,2023年9月,中青旅公布,控股子公司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擬掛牌轉讓其持有的桐鄉市濮院旅游有限公司37.24%股權,掛牌價格不低于評估值25427.47萬元,并在公告中明確提及此舉將“降低上市公司整體房產去化風險”。據悉,濮院公司同樣包含開發銷售住宅類房產業務,截至 2023年6月30日濮院公司房產存貨37.89億元。

打造差異化資產

盡管旅企加快資產處置的步伐,但資產出售仍是難度重重。如銀川新華聯喜來登酒店歷經三次法拍,最終流拍。而不僅僅是酒店資產,不少旅企出售旗下股份時也會面臨困難。

以西安旅游為例,2021年,西安旅游曾計劃將公司持有的迭部縣扎尕那生態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及迭部縣扎尕那康養置業有限公司全部股權,以評估價9104.03萬元做價轉讓,但甩賣資產的計劃最終被擱置。在這其中,除了高成本、高稅負帶來的出售困境,資產同質化問題也構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旅企在輸出方面,做好資產差異化也有利于旅企“瘦身”。

綜上,歷經三年的深度蕭條,2023年整個旅游市場相比于2022年恢復態勢明顯,市場也表現出“盈利者眾”的現象。與此同時,風光背后是一些旅企的“虧損依舊”。但不論是盈利者還是虧損者,無不傳遞著主輔業分離、出售重資產為主要方式修復資產負債表的信號。從長遠看,面對逐步改善的宏觀環境與旅游企業自我調整的經驗,空間秘探對2024年旅企們的發展將保持著樂觀期待。期待個體在創新中迎接繁榮,整體則在保持“盈利者眾”的同時,實現“虧損者寥”。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新華聯“突然”盈利,酒店資產竟然是“首席功臣”?

2024,旅企正當“瘦身”時。

圖片來源:界面新聞 匡達

文|空間秘探 鄭佳鈮

日前,*ST新聯發布2023年度業績預告。據悉,2023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1.53億元-47.2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億元-4.5億元,僅僅在一年前的2022年,新華聯還同期凈虧損34.16億元。短短一年,盈利還是讓市場頗為意外。而春節前,不少上市旅企紛紛發布年度預營收,總體來說成績確實不錯,也有一部分旅企依然存在問題。2024年,旅企又將有什么樣的發展趨勢和相關動作?

新華聯扭虧為盈主要靠賣酒店?

1月29日,*ST新聯2023年度業績預告,并表示2023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1.53億元-47.2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億元-4.5億元,上年同期凈虧損34.16億元。其中,公司因子公司因稅收滯納金、行政處罰等事項對歸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為-7.2~-10.8億元。因酒店等資產被處置產生資產處置收益3.8~5.7億元;酒店資產被以物抵債等產生債務重組收益4.4~6.6億元。

從瀕臨崩潰到扭虧為盈,新華聯“涅盤歸來”的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

因新華聯2022年度歸母凈資產為負值,2023年5月5日,新華聯文旅股票被深交所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新華聯”變更為“*ST新聯”。 同年5月11日,*ST新聯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但仍具備重整價值為由,向北京一中院申請進行破產重整,并申請啟動預重整程序。重整期間,*ST新聯通過擴大二銷品類、發展夜游經濟、豐富體驗項目等一系列經營舉措,促使公司本期文旅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直到12月29日,據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民事裁定書》,裁定確認公司重整計劃執行完畢并終結公司重整程序。重整完成后,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得到顯著改善,形成約25.9~38.8億元債務重整收益。

談及新華聯業績預盈,以酒店資產緩解流動性壓力無疑是新華聯此次盈利的一大亮點。2022年,新華聯出現債務危機后,便積極表示:“在非景區酒店及商業的大宗物業去化方面,公司將執行高位對接,全力推進,以求快速去化加速實現現金回流,以改善公司資產負債結構。”后續,新華聯便頻繁傳出出售酒店資產進行“回血”的消息。

例如,2022年6月,銀川新華聯喜來登酒店被法拍,酒店評估價6.37億元,4.45億元起拍;同年7月第二次以3.5676億開拍;10月以同樣的3.5676億第三次開拍。三次拍賣,在阿里資產拍賣平臺上共吸引超過了3萬人次的圍觀,但最終卻無一人報名和出價,最終次次流拍。

2023年2月,新華聯更是拋出了百億資產處置計劃。新華聯回復深交所關注函時提出了百億資產轉讓計劃,擬轉讓旗下酒店、商業等大宗資產,用以償還公司債務,化解公司流動性風險。彼時的新華聯共計擬轉讓10家非景區酒店,包括北京新華聯麗景灣國際酒店、上海新華聯索菲特大酒店、銀川新華聯瑞景酒店、西寧新華聯索菲特大酒店等。從官網的信息披露來看,均為其經典項目之一。

此外,同年6月,新華聯發布全資子公司唐山新華聯轉讓旗下鉑爾曼大酒店等資產的公告。據公告顯示,為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加快資金回籠,降低有息負債規模,新華聯間接持有的全資子公司唐山新華聯擬將其持有的鉑爾曼大酒店等資產進行轉讓,受讓方為唐山文旅。經友好協商,雙方擬簽訂《資產轉讓協議書》,交易總價款3.95億元。

可以發現,雖然一些非景區酒店未能獲得資本青睞,但伴隨資本市場開始重新審視旅游酒店板塊,新華聯也在從中得到“救贖”。

2023年旅游企業集體盈利

伴隨上市旅企接連披露年度業績預告,顯而易見的是,在出行限制放開、國內旅游業火爆的當下,多家旅游企業營收與盈利皆出現顯著增長。傳統接待型的旅游景區、酒店、旅行社等大趨勢旅企無不向市場在“報喜”。

過去三年,人們出行受限,傳統旅游目的地被打擊得最慘,相對來講它們的營收反彈自然也最大。

比如,2月1日,復星旅游文化集團發布2023年業績盈利預告。受益于全球范圍旅行限制的放松及本公司戰略的有效實施,復星旅文旗下各業務板塊延續強勁的復蘇勢頭。2023年預計集團旅游運營營業額1(以不變匯率計)相較2022年增長不低于15%;較2019年增加不低于25%,大幅超越疫情前表現。集團2023年歸屬于本公司股東之盈利預計將不低于人民幣2.70億元,較2022年歸屬于本公司股東之虧損人民幣5.4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同樣,1月22日,祥源文旅發布公告稱,預計2023年凈利潤1.45億元至1.6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預計增長599.51%至696%,扣非歸屬凈利潤1.21億元至1.41億元,公司扭虧為盈。公司稱,與上年同期相比,公司已完成重大資產重組,資產規模、銷售收入大幅增加,經營業績較上年同期重組前有較大幅度增長。

在各類旅游目的地的顯著增長中,山水景區表現尤其突出,大多同比出現爆發式增長。

例如,1月30日,黃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發布“黃山旅游”2023 年年度業績預盈公告。公告稱,公司預計2023年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36,000萬元到46,000萬元,上年同期,“黃山旅游”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13,197.26 萬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8,228.18萬元。預計2023年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33,500萬元到43,000萬元,公司將實現扭虧為盈。

不僅如此,隨著長白山冰雪游邁入快車道,2023年長白山景區接待游客數量與上年同期相比有較大的幅度增長,公司營收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約4.34億元。長白山預計2023年實現凈利潤1.36億元至1.46億元,同比增長336.99%至354.42%,扣非歸屬凈利潤為1.34億元至1.44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同樣,天目湖預計2023年實現歸屬凈利潤1.40億元至1.55億元,同比增長589.42%至663.29%;扣非歸屬凈利潤1.30億元至1.45億元,同比增長946.86%至1067.65%。

除此之外,1月23日,三峽旅游發布2023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實現凈利潤1.3億元至1.7億元,同比增長2898.64%至3821.3%,增長約29倍至38倍。三峽旅游表示,2023年以來國內旅游市場呈現強勢復蘇態勢,兩壩一峽、長江夜游游客接待量216.75萬人,較2022年同期增長367.08%,較2019年同期增長75.17%,旅游綜合服務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大幅增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旅游市場加速回暖,消費信心逐步增強背景下,多個主營旅行社的上市旅企也開啟了“高歌”的發展勢頭。據眾信旅游最新發布的業績預告,眾信旅游2023年預計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00萬元至345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除此之外,中青旅也預計在2023年實現扭虧,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達1.84億元。

同環境下,旅企的“大進大出”之差

整體來看,被旅游復蘇這股潮流沖擊之后,扭虧為盈成為上市旅企的“主旋律”。不僅大型頭部旅游企業開始業績屢創新高,就連一度逼近觸發退市警告的*ST新聯,也扭虧為盈開始賺錢了。“喜報”背后,旅企盈利的秘密是什么?

一方面,從業績變動原因來看,2023年旅游市場強勁恢復是主因。伴隨著旅游業從疫情走向疫后恢復的階段,旅游業的復蘇重啟也直接促進景區市場的景氣。世界旅游論壇中國區戰略顧問周鳴岐曾表示:“從2023年旅游市場整體表現來看,其中既有恢復性因素也有消費者補償性情緒,旅游產品呈現多樣化,平價類型與高端化定制服務并存。”

例如,1月24日,麗江股份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公司2023年實現凈利潤2.15億元至2.4億元,同比增長5735.1%至6413.6%。游客接待量明顯回升,公司三條索道共計接待游客612.10萬人次,同比增長215.67%。據麗江股份工作人員表示:“2023年實現較好的業績,主要是游客數量的增加。同時,公司也在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加強營銷管理,提升服務能力與品質。”

另一方面,多數旅企為響應戰略、聚焦主業,以出售酒店資產作為核心收入來源。疫情導致旅游行業遭受重大沖擊,而欠款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旅企們的困境。在此契機下,不少文旅企業開始加速轉讓酒店相關項目及資產。

比如,2023年6月,復星旅文與高盛集團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出售了Thomas Cook部分股權及Casa Cook、Cook’s Club品牌和海外業務。對此,復星旅文方面回復稱,此次交易是為審視并優化其業務組合,以持續強化資產結構并將更聚焦核心業務板塊的成長。實際上,自去年6月起,復星旅文便被國際評級機構質疑流動性疲弱、杠桿率過高。對于出售方而言,“忍痛舍棄”Casa Cook和Cook’s Club兩大度假酒店品牌,或許也是對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緩解流動性擔憂的考慮。

眾生相,2023年有人歡喜有人憂。文旅瘋卷之下,不乏一些旅企遲遲未傳出“捷報”,緣于對比,造成這些落差原因在哪?

對于主營旅行社的旅企而言,或許是因為出境游恢復緩慢。2023出境游雖重新啟動,但相比國內旅游業的火爆,兩者仍存在一定距離。比如,出境游龍頭企業——凱撒旅業,截至目前,凱撒雖然還未披露2023年度盈虧情況,但觀察2023年前三季度,可以發現凱撒旅業資產總計24.8億元,總負債33.5億元,凈資產為-8.7億元。考慮到在一季度內實現經營改善減虧或扭虧為盈并不容易,由此推測,2023年度或許還存在負資產的窟窿。

對于地方旅企而言,又或許是區域旅游市場不斷堆積的負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旅企的客流量。比如,2023年上半年,云南旅游市場黑導游、強制購物等負面新聞被頻頻爆出,口碑急轉直下。據云南旅游發布業績預告顯示,與黃山旅游等企業詳實披露客流量等經營數據不同,云南旅游在業績預告中只用了“傳統旅游業務復蘇勢頭良好”這樣的字眼予以搪塞。這也側面說明了,景區客流量復蘇力度相對不足,也成為業績延續虧損態勢的原因之一。

文旅企業2024年如何做好“瘦身”?

受“報復性出游”影響,國內頭部景區大多業績強勢反彈,扭虧為盈甚至創下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市場的變革和挑戰,選擇剝離非核心業務,聚焦主業的“瘦身”方式成為旅企盈利的主要方式之一。2024年,如何進一步通過“減、調、轉、加”,扎實做好企業“瘦身”,或將成為文旅企業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由重向輕

近年來,由于對資產戰略性重組和企業專業化整合的重視,不少旅企不斷投入文旅項目的建造。但受限于大規模旅游項目投資重、回本慢的特質,無疑為旅企負債“雪上加霜”。對此,旅企“瘦身”可以從運營模式下手,加快企業從重資產向輕資產的蛻變和躍升。

以張家界旅游為例,因受到大庸古城折舊攤銷及財務費用拖累,雖實現客流量與營收翻倍卻未能扭虧。據深交所針對2022年年報問詢函回復,大庸古城每年的資產折舊攤銷、財務費用等成本費用,兩年合計超2億元,硬性成本數額巨大,嚴重拖累公司利潤。作為一個投資累計超25億元的重頭項目,其盈利能力目前也難言樂觀。2022年,大庸古城營收僅417.36萬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停車場服務收入192.25萬元。相比為了投入資金,古城的收入根本是杯水車薪。2023年上半年,大庸古城的業績也并未水漲船高。購票人數1.27萬人,營業收入254.20萬元,同比僅實現微增,難以產生質變。

加速“退房”

曾經地產業務對于文旅企業的收益加成效應明顯,以古北水鎮為例,2018年古北水鎮游客量雖降低,但凈利潤高達3.08億元,較上年同比大幅增加169.84%,而凈利大幅增長主要受參股房地產公司投資收益增加影響。現在隨著地產行業的下行,這種模式難以為繼,如今這些地產業務的存貨也變成了負擔。基于此,除了處理非核心資產外,旅企“瘦身”的目光或許更要聚焦在文旅特色小鎮等重大政策導向的文旅項目發展中。

例如,2023年9月,中青旅公布,控股子公司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擬掛牌轉讓其持有的桐鄉市濮院旅游有限公司37.24%股權,掛牌價格不低于評估值25427.47萬元,并在公告中明確提及此舉將“降低上市公司整體房產去化風險”。據悉,濮院公司同樣包含開發銷售住宅類房產業務,截至 2023年6月30日濮院公司房產存貨37.89億元。

打造差異化資產

盡管旅企加快資產處置的步伐,但資產出售仍是難度重重。如銀川新華聯喜來登酒店歷經三次法拍,最終流拍。而不僅僅是酒店資產,不少旅企出售旗下股份時也會面臨困難。

以西安旅游為例,2021年,西安旅游曾計劃將公司持有的迭部縣扎尕那生態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及迭部縣扎尕那康養置業有限公司全部股權,以評估價9104.03萬元做價轉讓,但甩賣資產的計劃最終被擱置。在這其中,除了高成本、高稅負帶來的出售困境,資產同質化問題也構成了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旅企在輸出方面,做好資產差異化也有利于旅企“瘦身”。

綜上,歷經三年的深度蕭條,2023年整個旅游市場相比于2022年恢復態勢明顯,市場也表現出“盈利者眾”的現象。與此同時,風光背后是一些旅企的“虧損依舊”。但不論是盈利者還是虧損者,無不傳遞著主輔業分離、出售重資產為主要方式修復資產負債表的信號。從長遠看,面對逐步改善的宏觀環境與旅游企業自我調整的經驗,空間秘探對2024年旅企們的發展將保持著樂觀期待。期待個體在創新中迎接繁榮,整體則在保持“盈利者眾”的同時,實現“虧損者寥”。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区| 南召县| 华阴市| 会泽县| 隆昌县| 红桥区| 镇赉县| 林芝县| 卢龙县| 思茅市| 策勒县| 和政县| 汕尾市| 堆龙德庆县| 泊头市| 广东省| 凤凰县| 大悟县| 青田县| 灵山县| 弋阳县| 福鼎市| 秦皇岛市| 商丘市| 芜湖县| 林芝县| 醴陵市| 保德县| 嘉兴市| 龙陵县| 荃湾区| 屯昌县| 阳高县| 洪洞县| 加查县| 集安市| 潍坊市| 永德县| 伊金霍洛旗| 射洪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