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聚美麗 詩 詩
近日,某自媒體賬號發布了一則名為“一次得罪靈魂的拷問”的視頻,其中,一名自稱浙大畢業的95后女配方師在某個類似行業活動的現場,面向現場專家和行業發出“靈魂三問”。
“防曬噴霧可能會導致白肺風險,這個能不能落實到每一個包裝上?”“補水謊言何時終結?”“如果檢測報告和各種榜單都有問題,那消費者還能相信什么?”……一番慷慨激昂、義憤填膺的言辭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關注,也將補水護膚品和防曬品推向了輿論中心。
目前,這則視頻在b站上的播放量已經累計超過446w,抖音點贊數也高達59w,視頻號點贊與轉發均超10w+,與補水相關的內容更是登上了微博熱搜。
在社媒平臺上,圍觀群眾們也呈現出正反方兩面的評價。有人認為,視頻“擺拍”痕跡明顯,甚至存在為了品牌踩一捧一的嫌疑;也有人稱贊視頻主角敢于說真話,化妝品行業賺黑錢行為可恥。
針對視頻中偏激的觀點,行業人士也紛紛下場辟謠,可見其影響力和波及面之廣泛。關于補水是否智商稅的爭論,專家人士已經從“皮膚需要也可以補水”、“補水作為消費者語言與保濕功效的專業分類”等角度作了充分論述,駁斥了該短視頻的“胡說八道”。
而對于“踩上安全警戒線”的防曬品引起部分消費者的恐慌,還需要更多專家澄清。“吸入人體會誘發白肺”是否真實科學?兒童防曬噴霧這個品類是否應該存在?防曬檢測的亂象又該何去何從?
對此,聚美麗與行業專家們就視頻中提及的幾個問題進行了交流,希望能夠針對防曬品過于妖魔化的一類聲音進行以正視聽。
說一說防曬噴霧的“真話”
防曬品類的爭議向來都有。
自去年爆火以來,“為了玲飛”曾發布多則關于“揭秘防曬內幕”的視頻,內容主要涉及到防曬噴霧導致肺炎、防曬SPF值的市場謊言、防曬值虛標等現象。
圖源抖音“為了玲飛”
例如,在“北大母親憤懣維權”的視頻中提到,主人公的女兒因誤吸防曬噴霧導致反復肺炎一個月。“因為對臉噴有吸入風險,言外之意就是你自己往臉上噴是你自找的。”“這明明屬于商家普遍告知的義務,卻為了更多的權益而被隱瞞,因為誤吸導致肺炎肺病的新聞屢屢發生。”
1、防曬噴霧是否安全
在安全隱患上,防曬噴霧的確是一個重災區。今年8月份,有多家媒體報道稱,長沙一位20歲的小伙因使用防曬噴霧時造成誤吸,被檢查出“白肺”。此前,某品牌旗下防曬噴霧產品因導致消費者出現不良反應而被排查的消息,也在業內廣為流傳,并引發了行業對防曬噴霧使用安全的大討論。
據報道,這類防曬噴霧引發消費者不良反應的原因,系使用者在密閉空間中連續噴灑、大量使用,或直接對臉直噴。
種種案例表明,防曬噴霧作為一種熱門且廣泛使用的品類,在產品的安全使用方面,還沒有做到有效的知識普及。
如果追根溯源,安全風險到底來自防曬噴霧整個品類的本身,還是不恰當的使用方式?這值得打一個問號。
從成分本身來看,防曬噴霧和各種防曬霜在活性成分上都是類似的,其中使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有機、無機防曬劑,只不過噴霧中會添加烷烴類的易燃性推進劑;而行業人士認為,推進劑通常易揮發,對人體不會造成傷害,真正具有潛在傷害的成分可能是二氧化鈦以及一些有機防曬劑成分。
相關案例證明,納米級顆粒二氧化鈦的確存在吸入性風險。2020年,歐盟委員會發布的一則關于修訂二氧化鈦混合物的新規顯示,要求含有1%直徑小于等于10微米的二氧化鈦顆粒液體混合物產品的包裝上,必須明確標注“使用時可能形成危險的可吸入粉塵”等警示語。
即便如此,目前關于防曬噴霧對肺部功能影響的文獻報道還是寥寥無幾。
在一篇2021年發表于《Environ Sci Pollut Res Int》的文章里曾提及一二。這篇論文的研究初衷是分析常用防曬劑:二氧化鈦納米顆粒吸入后的影響。結果顯示,在長期使用的場景下,每天噴66次,用量40克以上才會有影響。最終作者評估,使用防曬噴霧不構成威脅。
如生物科研背景的“Y博的科普園”曾在文章中所寫,我們不能把個例當做普遍威脅。防曬噴霧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安全性科普的工作,或許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2、應盡快落實防曬噴霧的使用警示
盡管大多數通過注冊備案的防曬噴霧,在成分、原料安全性本身一般不會出錯,但我們避免不了有一小部分商家從中作梗,在違規的邊緣試探。
對此,多位行業人士認為,至少在防曬噴霧的產品標簽上落實安全使用警示,是所有商家都應該具備的意識。
雖然目前市面上有多款防曬噴霧都會在標簽或商品詳情頁注明“請勿在密閉空間內使用”“請勿對準口鼻眼使用”“距離皮膚20-25cm處使用”等使用安全用語提醒。但在電商平臺上,仍然有部分商家存在不當的宣稱和暗示用語,引導防曬噴霧可直接對臉使用。
截圖自手機淘寶app
化妝品違禁詞網創始人李錦聰表示,防曬噴霧產品標簽樣稿中使用方法涉及“噴臉”,應當立馬變更整改。另外,防曬噴霧/氣霧劑使用方法涉及“噴臉”的都應考慮吸入毒性,目前關于化妝品“吸入”毒理學試驗方法還在征求意見中,還是無解狀態。
他呼吁,在無法提供產品或所有原料的“吸入”毒理報告前,行業要盡快對相關防曬噴霧產品的使用方法進行整改。使用方法中至少包含“請勿直接噴灑于臉部,使用時先噴灑至手掌后,再涂抹于臉部”。
3、兒童防曬噴霧是否應當被“扼殺”?
“從使用場景來看,歐美國家一般會區分身體防曬和面部防曬,因為防曬噴霧的氣霧劑形式直接用于面部存在一定風險。但身體防曬噴霧非常受歡迎,在露天環境下,防曬噴霧更加均勻,防曬性能相對更好。所以,我們評估一個品類的價值,要在實用性和安全性兩個方面做到均衡。”巢歸研究院創始人劉學東說道。
貝泰妮研發高級經理張柳也認為,防曬噴霧便捷的使用場景與低粘易鋪展的使用膚感,對于照顧兒童的父母/祖父母群體,有它獨特的價值。我們需要區分的是:“氣霧罐噴霧”與“泵式噴霧”,兩者不同的使用效果。真正有人體吸入安全風險的,是氣霧罐的霧化作用,以及推進劑的使用。泵式的防曬噴霧,將內容物以低粘乳液形態噴出,且不含有推進劑;噴射的液滴粒徑與普通乳液無異,也就不會帶來吸入風險。
因此,張柳認為兒童防曬噴霧,可以優選泵式,而非氣霧罐式。對于所有的防曬氣霧劑,要將使用方法標識清晰,并通過各種渠道告知消費者氣霧劑易燃易爆,需要遠離火源,不宜在密閉空間使用,不得對人噴射,以及遠離兒童接觸等等。
對于此次風波中重點被提及的兒童防曬噴霧來說,多數人同意視頻觀點,并建議行業應當抵制開發這類產品。
“防曬噴霧要達到應有的SPF值,必須在皮膚上噴很久,而如果先噴在手上在涂抹,與普通乳液的使用又沒有太大區別。此外,兒童防曬噴霧的風險太大,這個品類不應該存在于行業內。”兒童化妝品技術安全聯盟發起人芒奇金直言道。
他認為,盡管噴霧劑型有一定的便利性,但毫無疑問的是,噴霧推進劑中可能出現的苯超標以及噴霧劑中的大量可吸入顆粒物,在兒童在使用防曬噴霧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吸入噴霧顆粒的情況,那么噴霧產品被吸入兒童肺部后可能產生的反應,須嚴格評估其安全性。因此,不建議對兒童使用噴霧型防曬化妝品。
一葦測評創始人李明遠補充說:“從法規的層面對于兒童化妝品的要求來看,今年中檢院最新發布的《兒童化妝品技術指導原則》里提到,對兒童化妝品的配方設計需遵循安全優先、功效必需、配方極簡等三大原則。也就是說,不管防曬噴霧本身有沒有做警示,但是從最后的結果來看,如果有一定的風險,應該考慮優先能否規避這個風險。”
需要明確的是,對于目前已經取得“小金盾”標志的兒童防曬噴霧來說,說明產品通過了兒童化妝品的注冊備案,并不代表該產品已經獲得監管部門審批或質量安全得到認證,在兒童化妝品的監管上,仍然有廣泛的改善和進步空間。
行業有自證清白的方式
針對防曬SPF虛標的一些爭議,行業人士的回應為:請拿數據說話!
“防曬值檢測結果和實際產品之間的差別,其實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有些企業為了數據好看,送檢產品和實際生產產品不一樣;一種是由人體檢測方法操作不當產生的誤差。一般認為,SPF值的偏差在10%左右都是正常的。如果送檢產品和實際大貨生產不一致,也可以通過審核復查留樣發現問題。”李明遠說道。
針對SPF檢測的誤差,聚美麗往期文章中曾有詳細報道(詳見《理想VS現實,為何防曬檢測體系眾口難調?》)。文章中提到,由于在樣品處理各種和人體檢測法上存在各種人為干擾因素,在實際檢測的時候,常常會看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如果是送檢產品被調換,那么從制度上也可以基本規避這類行為的出現。
據了解,所有檢測機構以及特證類產品的檢測流程,都具備嚴格的抽檢制度。“上海每年有兩次飛檢,抽大概30%到50%的檢測機構,針對申請的CMA項目、質量體系和流程規范性等進行檢查,并對一些嚴重不合規的企業做出對外公示。”
2022年1月份,上海市市場監管局監督抽查采用“雙隨機、一公開”方式,隨機抽取上海120家檢驗檢測機構,涉及機化妝品檢驗等8個領域。此次抽查結果中,共有29家機構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監督抽查結果為“責令限期改正并作后續調查處理”,其中包括兩家化妝品檢測公司;而2024年1月份的抽查結果中,120家檢驗檢測機構里共有32家存在嚴重違規行為,并不包含化妝品檢測公司。
任何行業均存在檢測亂象,而在監管日趨嚴格的時代下,化妝品檢測市場正在向更為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
至于檢測報告造假,不能排除部分廠家會有這樣的行為,但以偏概全不可取。
李明遠表示:“對于檢測機構來講,一份報告就代表著企業的公信力和口碑,在行業信息網流通迅速的情況下,造假行為對于檢測機構來說幾乎是致命打擊。”
歐睿數據顯示,2017-2021年,中國防曬化妝品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13.1%,增速遠超美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防曬品類的眾多劑型中,防曬霜常年是增長主力。根據《2023中國化妝品行業發展趨勢》,2022年防曬噴霧市場大幅上漲,淘寶天貓平臺GMV同比增速高達41.13%,遠超美妝護膚市場大盤。
與其他品類不同的是,防曬市場的火熱不僅帶動了細分品類的百花齊放,更是助推化妝品功效檢測成為紅海賽道。
隨著新規與行業的適配性逐漸顯現,我們可以預料到,現階段看似無章法的防曬噴霧、兒童防曬品以及防曬值虛標等問題,未來會隨著監管的完善一步步迎刃而解。
“今年藥監局推動完整版安全評估,從技術指導原則到兒童化妝品技術指導原則等等一系列監管行為,整個的邏輯之一就是從安全角度上控制產品的上市。當然現在也有一些還比較矛盾的部分,比如在防曬噴霧存在不良案例的情況下,很多品牌仍然能夠拿到特證。”芒奇金說道。
同時,他指出,2024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化妝品完整版安全評估,將給與品牌一個自證清白的機會。“如果能夠從配方設計原則、使用場景和暴露量、吸入風險等方面進行完整的毒理學評估,這對于企業來說既是一場小考,也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化妝品完整版安評報告是產品注冊備案的必備材料,也就是說,若企業無法提交完整版安評,產品也無法順利上市。
雖然極具挑戰,但完整毒理學數據的高要求為產品合規上了一層重重的枷鎖。因爭奪流量而置于輿論風波的防曬品牌們,倘若能以專業語言進行辯駁,也相當于擁有了應對輿論、直面輿論的底氣。
結語
換個角度來看,這類“揭示行業陰暗面”視頻爆火的背后,折射出消費者思維與行業思維之間存在的巨大隔閡。由于雙方存在信息差與認知差,在自我封閉的信息環境下,消費者始終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這顯然是不利的。隨著認知和價值觀的固化,人們慢慢喪失多元化思考能力,視野變得更加窄小。
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外界聲音有多嘈雜,化妝品行業一直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尋求進步的臺階。
在注意到防曬市場一系列潛在問題后,聚美麗也在不斷嘗試推動正確認知的普及,打破這種信息繭房。
今年以來,為了尋找科學防曬產品綜合測評體系的答案,聚美麗邀請國內頭部皮膚科教授、檢測機構代表、國內外防曬頭部品牌和原料代表專業、專業紅人/KOL共20余位專家成員,組建了一個關于防曬決策樹的“專家編委會”,未來將逐步完善防曬專家指南的落地。
不可否認,在中國化妝品行業發展的早期,虛構功效、夸大宣傳等亂象并不少見,也給不少消費者留下了不愉快的消費經歷與落后的刻板印象。
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自從2021年化妝品行業全新監管體系的推出,帶動的是整個化妝品行業的快速完善與規范化,從上游原料及供應鏈、品牌方、渠道及平臺等各角度都在短短幾年內獲得極大的進步與迭代。
誠然,今天的化妝品行業遠非完美,行業也永遠需要輿論監督與反省。但如文章開頭這般借“整頓行業”之名,行“販賣焦慮”之實,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最終為一己之利損害消費者與行業利害的行為,還是少一點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