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覽商業 蒙嘉怡
編輯|薛向
阿里似乎要開啟賣賣賣的日子了。
近日,有媒體報道,阿里巴巴正在考慮出售銀泰。據相關媒體報道,相關出售談判早在2023年,由阿里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接替張勇出任阿里董事會主席的“換帥”期間,便已啟動。
截至發稿,包括壹覽商業在內的多家媒體向阿里、銀泰商業求證,均未得到任何回應。此時距離阿里戰略投資銀泰已過去9年,昔日親密的伴侶為何會有“離婚”傳聞?
昔日伴侶
2014年,阿里以53.7億港元對銀泰進行戰略投資;2015年,已經任職阿里CEO的張勇擔任銀泰董事會主席,并于6月30日宣布銀泰與阿里全面融合;2016年6月,銀泰商業集團發布公告,稱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換股通知。阿里通過其間接全資子公司The Libra Capital Greater China Fund Limited 對銀泰商業持股,加上時任阿里巴巴副主席蔡崇信和阿里巴巴集團的持股,總共持股比例達到27.90%,成為銀泰商業的最大股東。銀泰創始人、前主席沈國軍家族的持股比例則從21.87%降至17.56%。同年,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銀泰成為阿里新零售戰略重要組成部分,阿里銀泰百貨進入“蜜月期”。
在壹覽商業看來,與阿里強綁定的9年,銀泰最大的改變就是數字化和與阿里生態的融合。實現了手淘APP與喵街APP身份互認,門店與線上一盤貨和全員釘釘并依托釘釘實現的管理與運營的線上化。
除此之外,銀泰百貨還建立了中國首個百貨業付費會員體系INTIME365。2019年泰商業CEO陳曉東在云棲大會上宣布,銀泰已經成為一家互聯網公司。
雖然做了這么多,但是港股100強研究中心專家顧問余豐慧對壹覽商業表示,阿里自身在不斷調整業務戰略,專注于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和發展,如電商業務和云計算服務。因此,如果銀泰的表現未達預期,或者其發展方向不再符合阿里整體戰略重心,就有可能考慮將其剝離。
可以賣
事實上,百貨行業的情況并不樂觀。
首先,從數據上看,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2023年三季度 “大型零售企業發展指數”顯示,大型百貨零售企業營業收入指數為1242點,環比下降0.5%,同比下降4.5%,且較第二季度下降。
最為直觀的,便是百貨商場延續多年的閉店潮。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3年全國范圍內至少有11家百貨商場停業閉店,其中,不乏太平洋百貨、新世界百貨等知名百貨。而這樣的趨勢,還在延續——隨著租期10年至20年的鋪面大面積到期,對租金成本不斷升高、利潤率逐年下降的百貨商場來說,關店成為唯一選擇。
其次,從歷史出發,大型企業砍掉百貨業務并不是第一次發生。從2015年開始,萬達百貨就出現關店現象,以“一年關閉56家門店”震驚業界。到2019年2月12日,萬達選擇丟開這一沉重“包袱”,將剩余的37家百貨門店打包賣給蘇寧易購。從此,萬達百貨退出市場。
最為關鍵的是,企業發展需求出現變化。如何提高企業資源利用率、增加企業利潤是每個發展階段都需要思考的問題。當時的萬達百貨已然不是萬達的戰略產業,全部拋售也在情理之中。
自阿里啟動“1+6+n”組織變革以來,阿里的多位領導人表示要“對核心業務保持長期專注力和高強度投入”。作為n之中的銀泰,重要性似乎在不斷下滑。CEO吳泳銘表示,他將阿里面向未來十年的重要優先級,明確為三個方向:一是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二是AI 驅動的科技業務;三是全球化的商業網絡。銀泰,并不算優先的那部分。
誰來買?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銀泰真的被賣了,誰能夠接盤?
一方面,對零售行業而言,在商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環境下,發展自有品牌和強化品牌價值將成為提升利潤和吸引消費者的重要策略。作為已經有一定商譽積累的同行,成為最有可能的接盤俠。根據喵街APP官方數據顯示,銀泰在國內擁有線下門店61家,2017年銀泰估值約40億美元——體量不算小。壹覽商業根據2023年主要百貨、購物中心上市企業業績預告情況來看,能“吃”下銀泰的企業,可能只有領頭幾家。
另一方面,地產開發商或商業地產運營公司也可能會垂涎銀泰這塊“肥肉”。畢竟銀泰擁有優質的購物中心資產和成熟的運營經驗,這類企業既具備吃下銀泰的財力,又能夠通過整合銀泰資源來提高商業地產估值。
余豐慧指出,銀泰是新零售行業內的佼佼者,其他看好新零售發展前景或具有線上線下融合能力的零售集團可能出手,通過收購銀泰來快速擴大線下布局,實現全渠道發展。除此以外,投資基金或私募股權機構也有一定幾率看中銀泰的品牌價值和長期投資回報。
而目前市場上猜測最多的,還是銀泰老東家沈國軍。
下一個接手銀泰的人會是誰?這個問題目前尚無確切答案。但可以預測,接手銀泰的是具有較強資金實力和零售業務經驗的企業,他們可以借助銀泰的線下資源,進一步拓展自身在新零售領域的市場份額。
在交易完成之前,這一切都只是猜測。
互聯網公司的瘦身熱
除此以外,阿里屢被傳言將出售旗下業務。雖然各路謠言已經被辟謠,但所謂空穴不來風,也反映出阿里是希望通過甩掉一些非核心資產瘦身,達到提升公司整體的運作效率的目的。
事實上,不僅是阿里,面對新的市場環境的挑戰,大廠們在瘦身方面動作不斷。2022年,騰訊陸續關停包括QQ堂、搜狗地圖、企鵝電競、掌上WeGame等在內的9個App;2023年,字節跳動游戲業務朝夕光年進行大規模調整;今年1月,字節跳動宣布將拆分旗下懂車帝成為獨立公司。而在近期,字節跳動CEO梁汝波更是批字節“大公司病全有了”。
那么,為何近兩年大廠執著于瘦身。在壹覽商業看來,原因有三:
一是需要聚焦主業。前幾年,幾乎所有大廠都在“攻城略池”。2020年底,字節跳動在國內招聘員工總數接近3萬人,招聘完成后,員工總數將突破10萬人;同年,騰訊啟動最大規模校招,規模達5000人。同期,奔馳員工數量為275943人。要知道,奔馳成立于1871年,字節跳動比它小了一百多歲。
在去年3月那次“分家”中,阿里就已傳遞出訊號:聚焦核心業務。根據壹覽商業不完全統計,2023年大廠們至少關停、出售了10項業務。如果說過去大廠是在“攻”,那這兩年就是在“守”。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表示,大廠瘦身能夠有效優化資源配置,將資金和資源投入到更有發展潛力的業務領域。大廠們通過修剪“枝節”,一定程度上調整公司財務結構,將更多資金用于核心或更具發展潛力的項目。
二是符合監管要求。2020年,市場監管總局就對阿里收購銀泰處以50萬元人民幣罰款的行政處罰。在全球范圍內,大型科技公司都面臨著更加嚴格的監管審查,出售部分業務可以幫助企業在反壟斷法規框架下調整業務結構。
三是資本運作需求。余豐慧表示,通過出售非戰略性資產,企業可以獲得現金回流,用于償還債務、回購股份或投資于更具潛力的新項目。2023年四季度,蔡崇信家族基金Blue Pool增持了價值約1.517億美元的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的股票。馬云也在2023年四季度購買了價值5000萬美元的阿里巴巴港股股票。
多位專家表示,巨頭瘦身的根本目的是確保公司的長期穩健發展,這些動作,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