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日前,中基協發布了去年四季度的公募銷售百強數據。
整體來看,2023年四季度末,前100家基金銷售機構“非貨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為85453億元,較三季度末的84231億元增加1222億元。不過,“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為50178億元,較前一季度末減少2950億元。
從機構類型來看,百強名單中,共有24家銀行、54家券商、20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1家保險公司和1家保險代理機構。與2023年三季度末相比,百強榜單中新進華林證券、財信證券、國投證券等3家券商,江海證券、泛華普益基金銷售則退出。
從各渠道的占比上,“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百強榜名單中,24家銀行保有規模22927億元,占比從47.59%下滑至45.69%。20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12215億元,占比由26.47%下滑至24.34%。
相比銀行和第三方代銷的保有規模縮水,券商的保有規模明顯上漲。其中,54家券商“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為14256億元,較三季度末的13847億元增加409億元,占比也從27.6%抬升至28.41%。
其中,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仍舊以1469億元、1345億元的“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穩居券商渠道中的第一、二名。而申萬宏源證券的主動權益保有規模則從377億元躍升至867億元,環比增長129.97%,超越廣發證券成為第三名。

非貨保有規模的前三甲中,螞蟻基金、招商銀行、天天基金保有規模分別為12723億元、7735億元和5496億元。其中,僅螞蟻基金的“非貨保有規模”實現小幅增長,達182億元,招商銀行、天天基金則各減少123億元、259億元。
“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方面,招商銀行、螞蟻基金、天天基金仍居于前三,保有規模分別為5028億元、4592億元和4029億元,但三家機構相關數據較三季度末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分別減少453億元、477億元、247億元。
為何“股+混公募保有規模”在去年四季度縮水嚴重?這和股市的低迷有關,主動權益類基金賺錢效應較差。而債券基金、ETF則繼續吸引資金入場,券商機構憑借證券賬戶開戶等優勢逆勢增長。
開源證券指出,產品端費率改革已落地,ETF費率競爭持續加劇,渠道端費率規范預計于 2024年底前完成,費率下降對大財富管理業務收入彈性帶來一定壓制。需要關注產品和渠道端行業格局變化,頭部機構在費率競爭下更能體現綜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