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洞商業(yè) 于瑋琳
美團終于動了。
過去的一年,本地生活戰(zhàn)場硝煙彌漫,幾乎所有大廠都盯上了美團手里的「香餑餑」,上來爭搶的遠不止跑在最前頭的抖音、拼多多;加之股價一度跌回上市開盤價,所有人都在等待王興那一聲發(fā)令槍聲。
在2月2日,一直沒有公開表態(tài)的王興拿起了「手術刀」,在內部信中官宣了「雖遲但到」的組織架構調整。
內容主要涉及三點:其一,到家事業(yè)群、到店事業(yè)群、美團平臺、基礎研發(fā)等整合,向美團高級副總裁王莆中匯報;其二,大眾點評、SaaS、騎行、充電寶等業(yè)務向美團高級副總裁張川匯報;其三,王興自己將親自帶無人機和境外業(yè)務。
翻譯過來,是三個關鍵變化:
其一是業(yè)務,美團的到店和到家兩大核心板塊在供給和需求側高度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是必然的趨勢。但曾經在歲月靜好的時代,各自為戰(zhàn),整合被當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今對手兵臨城下,變革顯得尤為迫切。
其二是人,王莆中從張川手里接過到店事業(yè)群,成為占美團營收七成的核心本地商業(yè)的關鍵話事人,這意味著,自王慧文 2020 年退休以來,王興的戰(zhàn)略整合落地有了新的執(zhí)行者;
其三關于未來,王興將親管兩項業(yè)務:一個關乎科技,一個關于出海。「零售+科技」是美團從 2021 年定下的核心戰(zhàn)略,至今仍未動搖;美團在香港的外賣業(yè)務 KeeTa 用時一年覆蓋全港,下一步沖向海外,關乎著美團的增量市場。
用「焦慮與變革」來開年的互聯網公司,并非只有美團。
1月29日,久未露面的馬化騰在騰訊年會進行了長達 35分鐘的演講,提及游戲板塊,用了「一時無所適從」「好像毫無建樹」的字眼;
次日,字節(jié)跳動 CEO 梁汝波在全員大會中,罕見地一再提及「危機感」,稱字節(jié)「該有的大公司病都有了」。
如此緊密的發(fā)聲,還發(fā)生在去年年底,面對咄咄逼人的拼多多,2023 年 11 月和 12 月,馬云和劉強東先后在內網回復了員工對競爭形勢的疑問。馬云表示:一定會改;劉強東表示:非常自責。
回頭再看美團,相比上述言論,王興用換人+變陣來回應了當下的迫切。張川后撤守城,王興向科技和海外要增量,王莆中要負責打贏本地生活這場硬仗,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
張川的兩次出圈
張川很急。
今年 1 月,他曾有一次大范圍的出圈,彼時,作為到店事業(yè)群的負責人,他在內部發(fā)的「新年寄語」被媒體曝光,言辭懇切卻并不輕松,4200 字的文章中,「戰(zhàn)役」相關的字眼出現了不下 10 次。
他的著急是正常的,據海通國際研報數據,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 GTV 達到 2000 億人民幣,約是美團的 1/3,且絕大多數是到店業(yè)務完成的。
抖音兵臨城下,小紅書、京東、甚至拼多多也都摩拳擦掌,新老對手都在朝著美團的核心腹地發(fā)起進攻。張川在內部信中也提到,互聯網進入存量競爭時代,對于仍有增長空間的本地生活市場,每個平臺都勢必重做一遍、分一杯羹。
而抖音今日之勢,很難說沒有美團的「縱容」在。2021 到 2023 年,美團對于競爭對手的應對策略逐步從「可控」到「全力反擊」。
2021 年 4 月抖音開始內測優(yōu)惠團購,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抖音方面一直在等美團的反擊動作,卻始終未見聲響。直到 2022 年上半年,據「晚點 LatePost」,美團在調研后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新生對手帶來的威脅范圍可控。」
輕敵給了抖音本地生活飛速發(fā)展的窗口期。后知后覺的美團在 2023 年才展開了全力反擊,其方式是「全面對標」抖音。包括對標特惠團購的特價團購;力推美團官方直播間「神搶手」,帶動商家店播;去年 8 月開始,短視頻升級為美團主站的一級流量入口。
據「市界」報道,美團對愿意在抖音特惠團購中下架、或提供更低價格的商家給與流量等方面的扶持。
效果有,但不多。據公開報道,2023年 2 月,抖音生活服務核銷前交易額一度逼近美團的45%,到了 7 月份,下降到了 40%。與此同時,抖音即將收購餓了么的消息頻傳,這對于美團尚且無憂的到家業(yè)務也是不小的打擊。雖然雙方都在辟謠,但擋不住美團股價的屢次「躺槍」。
你永遠沒辦法在對手的 BGM 中戰(zhàn)勝對手,對于美團來說,想守住自己的城池,僅靠對標抖音,或者是張川在內部信中所強調的「天天低價」已經是治標不治本。
抖音逆襲本地生活,靠的是「貨找人」平臺強大的流量優(yōu)勢,給商家?guī)砭薮蟮臓I銷爆發(fā)力,這是工具心智的美團無法擁有的、來自商業(yè)模式的根本差別。
美團想贏,就必須進行結構化的創(chuàng)新。或許,抖音可能在未來整合餓了么,那么美團就先其一步整合自己。
業(yè)內普遍對此持看好態(tài)度,一方面,到家和到店業(yè)務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都高度重合,適合協(xié)同發(fā)展。此前一直處于兩個事業(yè)群各自為戰(zhàn),無法發(fā)揮 1+1>2 的效果。而另一方面,王興不僅整合了兩大事業(yè)群,還將流量最大的美團主站和研發(fā)部門交給了王莆中統(tǒng)籌,頗有一種「畢其功于一役」的架勢。
張川就這樣迎來了自己 2024 年的第二次「出圈」,架構調整后,他手里剩余業(yè)務的重要程度遠不能和到店事業(yè)群相比。
其中大眾點評這個平臺是他之前就在負責的板塊;騎行與充電寶作為新業(yè)務,遠沒有「快買優(yōu)」戰(zhàn)略優(yōu)先級和投入多;SaaS 業(yè)務負責人肖飛 2014 年加入美團,五個月前剛被晉升為副總裁,正是斗志昂揚。
此次組織架構調整一經披露,有員工透過媒體替他鳴不平,「將美團到店的應對不力,完全歸于張川是不公平的」,「何況在經過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后,美團到店現在的份額已經基本穩(wěn)住了」。
有功無過的張川為什么被收權?從履歷來看,他是產品經理出身,曾負責百度聯盟從無到有的搭建。張川有著突出的產品思維和方法論,2023 年年初,他在清華 MBA 的演講《戰(zhàn)略不是定目標,重要的是選路徑》流傳甚廣。
但作為典型的職業(yè)經理人,張川顯然更適合「守城」,而非「攻城」。美團的到店業(yè)務比到家起勢更早,2017 年張川加入時,美團與大眾點評已合并完成兩年,格局已定,他的重大功績在于把市場份額及利潤進一步做大,做好「美團現金牛」的角色。但在創(chuàng)新上用戶感知并不強烈,比如本地生活種草的標簽被小紅書拿捏的死死的。這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是危險的。
同為 S-team 一員,在外賣打過勝仗的王莆中,是更適合上位的「攻城大將」。
為什么是王莆中?
「美團今天的架構調整,意味著即刻又失去了一個大咖賬號」,網友在社交平臺即刻「哀嘆」。
王莆中有一個名為 @puzhong 的即刻賬號,他的上一次更新停留在了去年 6 月。近年來,互聯網大廠頭部人物愈發(fā)謹言慎行,而王莆中的此次調任,意味著他將成為美團所有核心業(yè)務的牽頭人,「打美團所有的仗」,減少發(fā)聲或許難以避免。
1984 年出生的王莆中曾創(chuàng)過業(yè),在千團大戰(zhàn)時加入了餐飲云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雅座網。2013 年,加入百度LBS 事業(yè)部,是百度外賣的「1 號員工」,網上流傳著他帶領四個產品經理、兩個 BD 搭建起百度外賣雛形的故事。2015 年,王莆中被王慧文「三顧茅廬」挖來美團。
在美團的八年多時間里,他歷任外賣配送高級產品總監(jiān)、外賣事業(yè)部兼配送事業(yè)部負責人、集團副總裁等,是 S-team 里最年輕的成員,他也是美團唯一從業(yè)務一線打上來的核心管理者。
從 2015 年至今,王莆中一直在「打仗」,先是帶領美團迎戰(zhàn)餓了么、百度外賣,格局初定后,2020 年重回一線,迎戰(zhàn)阿里,再到后來率領美團閃購拿下即時零售最多的市場份額。他非常符合王興在人才選拔中的「艱難理論」,即打過仗、打過勝仗、打過硬仗、打勝過硬仗。
王慧文也毫不吝嗇對王莆中的肯定,「莆中能跟我溝通,不是因為他善于溝通,而是因為他能力強。」
這能力也包括有成功驗證過的理論體系,敢下判斷,也敢押注。復盤美團到家業(yè)務的成長史,王莆中主導了多個關鍵的決策。
2015 年,外賣市場陷入增長瓶頸,幾家巨頭陷入補貼大戰(zhàn)的泥潭。王莆中力主探索客單價更高的寫字樓白領市場,而非跟餓了么卷校園市場。
這一決策給美團外賣迎來了關鍵的規(guī)模增速,據DCCI數據,2017 年年底,美團外賣以79.9%的用戶滲透率、53.9%的用戶使用份額位列行業(yè)第一,超過餓了么與百度外賣之和。
先有規(guī)模,再追盈利,是王莆中早年的判斷,這成為奠定美團外賣今日地位的關鍵。
第二個決策影響更為深遠,關乎到美團的「護城河」——履約系統(tǒng)。早在2015 年,王興曾問王莆中,怎樣才愿意加入美團外賣,他直截了當的提出:美團拿出 20 億元自建同城配送。
這背后不僅是對于外賣到家市場的判斷,還有著對互聯網零售市場未來的預期,王莆中認為,必將發(fā)生從「萬貨到店」向「萬物到家」轉變。
沿著履約核心能力延伸,過去的幾年間,王莆中所掌管的到家事業(yè)群孵化出了跑腿、閃購、買藥、拼好飯等明星業(yè)務。據透露,他也是最早意識到拼多多將是美團社區(qū)電商戰(zhàn)役中最大競爭對手的人。
「莆中、老王他們個人段位很強,情商高、又有兄弟情,無論做人做事口碑都很好」,一位美團外賣的資深員工告訴「藍洞商業(yè)」,而這樣的內部評價,無疑也為王莆中整合業(yè)務掃清了障礙。
新浪數科前 COO 于冬琪認為,王莆中可能是美團高管中「最具有企業(yè)家精神的人」,而這在美團接下來要面臨的戰(zhàn)爭中至關重要。
但即便美團內外都看好王莆中的能力與判斷,美團當下面臨的對手,遠非團購大戰(zhàn)、外賣大戰(zhàn)時局部戰(zhàn)場的小 BOSS,個個都是擁有強大資源的全能平臺型選手。此外,到家和到店業(yè)務面臨史無前例的整合,水土不服、業(yè)務和人員不兼容都可能發(fā)生,更多未知的挑戰(zhàn)在等著這位年輕的領頭人。
王興找出路
不同于已退居幕后的黃崢、張一鳴,王興依然活躍在業(yè)務一線。
這次架構調整后,王興將親自帶無人機和境外業(yè)務,而這兩塊看似并不相關的業(yè)務,關系到美團能走多遠,能走多穩(wěn)。
先說出海,王興不得不承認,美團的出海布局晚了。早在2017 年新經濟 100 人的 CEO 峰會上,王興談及互聯網下半場,就給出了三個關鍵詞:上天、入地、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出海。
直到 2023 年,美團才真正開始試水出海。美團的香港外賣業(yè)務KeeTa 進展神速,在短短 200 天時間里完成了香港全境覆蓋,并拿下了37% 的市場占有率。
KeeTa 突圍香港的武器是「鈔能力」下瘋狂的補貼,以及強大的地推能力,在效率和打法上是對國內經驗的有效復制。香港之戰(zhàn)是出海的「磨刀石」,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走出去」。
王興的親自牽頭,意味著跨境業(yè)務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但不可否認的是,香港的飲食習慣及文化環(huán)境和內地相似度較高,外賣不同于電商,不存在標準化的產品,飲食習慣和語言文化一地一議。就拿此前美團觀望的中東市場為例,大部分區(qū)域是沙漠,這對于重線下、履約,強執(zhí)行的外賣來說,困難遠不是靠「燒錢」就能解決的,香港的經驗帶來的參考素材還是不夠多。
另一方面,相較于拼多多讓 Temu 帶著全托管策略,一年多時間里狂卷全球 47個國家的決心和效率,美團對于出海的重要性早就心知肚明,卻行動力不足。
在王興提出上天入地全球化后,美團先后投資了印尼外賣平臺 Swiggy、印尼網約車獨角獸 Go-jek、尼日利亞移動支付平臺 Opay 等,但直到 2023 年才真正開始落地自有平臺。
在美團耽于投資的 6 年里,全球外賣市場早已長出了多家巨頭,歐美的Uber Eat、Deliveroo、俄羅斯的 Yandex等等,很多平臺都有全球化布局,并都兼有打車等本地生活服務。錯過了黃金時期的美團想要后來居上,難度也是成倍上升。
難且重要,短期可能看不到成效的板塊,理應交給集團的一號人物,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無人機。
作為技術研發(fā)的代表,美團的無人機業(yè)務從2018 年開始穩(wěn)定投入,截至 2023 年 7 月,已經配送無人機外賣 17 萬單,機型研發(fā)到了第四代。
這是需要長期投入的業(yè)務,短期內難以大范圍的商用落地,但對于將集團戰(zhàn)略調整為「科技+零售」的美團來說,這意味著從另一個角度解決平臺最關注的效率問題,以及為幾乎每年都會被質疑的騎手勞動權益問題找到突破口。
國內市場內卷加劇,海外市場也并非坦途。但變革已經開始,變陣后的美團又能否追回錯過的時機呢?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