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財政部周四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1萬億元,同比增長6.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27.46萬億元,增長5.4%,均完成年初預算的99.8%。
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較上年提高5.8個百分點,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因為我國在2022年實行了大規模的增值稅留抵退稅,導致當年財政收入基數遠低于正常年份水平,從而推高了2023年財政收入增速。如果扣除低基數影響,實際財政收入增長動力不足。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高級分析師馮琳對界面新聞表示,剔除低基數影響,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兩年平均增速僅為3.5%,處于歷史偏低水平,也低于過去兩年GDP年均增長4.1%的水平。
“主要原因是2023年經濟修復過程較為波折,導致稅基擴張較為緩慢。”她說。
馮琳還指出,去年減稅降費政策維持了較大的強度以及物價走勢低迷,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財政收入增速。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資金規模超過2.2萬億元,其中,中小微企業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規模約1.43萬億元,占比64%。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2023年財政政策總體落實“加力提效,注重精準、更可持續”,在收入有限增長尤其是土地出讓收入負增長的情況下,仍保證了一定的支出強度推動經濟增長、防范化解風險,由此,緊平衡態勢也有所加劇。
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70705億元,同比下降9.2%。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57996億元,同比下降13.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與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之和為287489萬億元,按照兩年平均增速算,下降2.2%。
羅志恒表示,這反映了經濟增長承壓背景下,稅基擴張緩慢、財政收入增長動力不足的現實。
財政部副部長王東偉在發布會上介紹稱,2023年全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6.7%、6.9%、10.7%和12%,全國31個省份財政收入全部實現正增長。
根據界面新聞統計,2023年,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最快的是西藏,同比大增31.7%,完成預算的125.8%,這和西藏的整體經濟表現一致,去年西藏GDP增速也位居全國第一。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最慢,僅比上年增長0.7%,低于年初目標增速4.3個百分點。
馮琳指出,2022年,我國煤炭產銷量價齊升,因此,煤炭生產大戶山西省稅收收入實現高增長。但進入2023年,煤價下行,疊加上年的高基數,導致山西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大減。不過,過去兩年,山西省財政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10.8%,仍明顯高于其他地區。
財政支出方面,2023年,重點支出領域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8.9%,教育支出增長4.5%,科技支出增長7.9%,農林水支出增長6.5%,城鄉社區支出增長5.7%。
“從去年全年看,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突破了27萬億元,同比增長5.4%,支出規模再創新高,應該說有效發揮了積極財政政策效能,對經濟恢復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財政部國庫司司長李先忠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4年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王東偉表示,所謂適度加力,主要是四點:一是保持適當的支出強度,釋放積極的信號;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資規模,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三是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支出)底線;四是優化調整稅費政策,提高政策的精準性、針對性、有效性。
所謂提質增效,他指出,就是要在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績效管理、嚴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強化政策協同這六個方面下功夫,大力推進財政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法治化,要把錢用在刀刃上、關鍵處,同樣的錢花出更大成效,實現更高效益。
王東偉還表示,2024年財政政策的重點是做好七個方面的工作,包括著力支持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著力持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著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支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著力推進城鄉區域發展和著力支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羅志恒預計,2024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8%左右。財政形勢總體仍將處于緊平衡態勢,收支矛盾還可能階段性加劇。此外,他預計,2024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與2023年持平或者略有增長。
“考慮到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已連續兩年大幅下滑,2023年基數已經較低,且房地產調控政策有不斷加碼跡象,2024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繼續大幅下滑的概率也較小。”他說。
羅志恒還提到,明年及未來幾年的化債重點在于推動城投平臺轉型,通過體制機制的聯動改革抑制隱性債務產生的土壤。在穩定宏觀稅負的同時,厘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界定政府職責與規模,解決無限責任政府職能過大、支出責任過大的問題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