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界面新聞編輯 | 宋佳楠
風靡金融圈的紙牌游戲“摜蛋”闖入了校園之中。
近日,湖北宜昌天問教育集團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人人學會打“摜蛋”,并把該項目定為新學期的校本課程。為此,學校特別印制了一批專用道具——兩副牌共108張撲克,作為新年禮物下發給全體師生。
這為當下的“摜蛋”熱再添了一把火。就在不久前,“身家400億富豪任上海摜蛋協會會長”的話題剛登上熱搜,南京大學知名計算機團隊還專門發論文詳解“摜蛋”玩法。
據《工人日報》發布的不完全統計數據,僅江蘇、安徽兩省就有逾2000萬人經常參加各類“摜蛋”活動,全國“摜蛋”愛好者已達1.4億人。在江蘇、安徽坊間,甚至有“飯前不摜蛋,等于沒吃飯;飯后不摜蛋,等于白吃飯”的說法,可見其流行程度。
2022年底,國家體育總局棋牌運動管理中心為競技摜蛋項目制定了全國統一的競賽規則,并將其納入第五屆全國智力運動會表演項目。在一些地區,已有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摜蛋培訓,主要目的是開發智力。
起源于中國江蘇省淮安市的撲克牌游戲——“摜蛋”,結合了“跑得快”“斗地主”“八十分”等撲克玩法的特點,并發展出了獨特的規則。
“摜蛋”通常由四位玩家參與,采用兩兩配合的打法進行競賽,目標是通過出牌技巧、團隊協作來贏得最多的分數并先出完手牌。游戲中有進貢、還貢、百搭牌等特殊規則,使得“摜蛋”在策略性和趣味性上尤為突出。
湖北宜昌天問教育集團認為,“摜蛋”作為智力運動比賽之一,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變通及資源整合能力、合作精神。這也正符合目前國家所倡導的核心素養要求,即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
創辦于2004年4月的天問教育集團,現轄宜昌市夷陵天問學校、點軍天問書院學校、宜昌市高新天問學校三個校區十個學部,涵蓋托育園、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國際高中,現有在校生8000余名。該集團還于2019年秋托管五峰長樂坪中小學。
天問教育的這一舉措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討論的核心主要指向——“摜蛋”該不該進校園?
支持者認為,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具有創新意義,既可益智,還可改善人際關系,學會社交。利用“摜蛋”等游戲可用來鍛煉思維敏捷度、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策略規劃等非學術性但同樣重要的技能。
質疑者則認為,該項目可能會分散學生對基礎學科的學習注意力,占用原本用于正規課程教學的時間和教育資源。不少家長擔心影響學業,如果學生在摜蛋時“帶彩”(涉及財物輸贏),甚至可能刺激學生的賭博意識。
“學校給學生布置怎樣的寒假作業,社會輿論應該尊重學校的自主權。至于創新意義,要看這一作業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特點,是否針對當前學生假期生活存在的現實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對界面教育表示。
在他看來,該校有必要收集來自學生和家長的反饋意見,評價這一作業的作用,同時據此給學生自主學習摜蛋提出指導意見,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這一紙牌游戲。如果學校要把“摜蛋”建設為特色校本課程,還需加強對課程建設的論證,科學設計教學環節。
國內中小學生的寒暑假生活,素來有“作業”與“手機”雙重困惑,有的學生假期生活“困”在過多的紙質作業之中,有的則“困”在手機、游戲之中。
熊丙奇認為,自主學習“摜蛋”這一假期作業,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擺脫這種困境,也可增加和父母親朋的交流,改善親子關系。
當被問及是否有必要向其它學校推廣,熊丙奇稱“大可不必”。他建議尊重學校的自主權,由學校根據自己的育人定位、辦學特色自主開展教學活動,每所學校可以給學生布置有本校特點的、將教育性和實踐性融于一體的寒假活動。
“摜蛋”該不該進校園并非一個“是”與“否”的選擇題,自帶游戲屬性已經讓該項目利弊參半。任何游戲都有可能引發過度沉迷,學校應建立合理的游戲時間和監管機制,保證學生不過度參與。
而更有意義的探索可能是“游戲化教育”的理念,將“摜蛋”或其他類似游戲與學科知識相結合,進行創新教學設計,提升學習興趣和效果。
如何讓學生學會玩,以此促進學生的興趣與綜合素質培養,是“雙減”背景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面臨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