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馬越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紫燕食品收獲了一份還算亮眼的年度業績。1月29日,紫燕食品公告稱公司預計2023年年度實現歸母凈利潤為3.23億元至3.65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長45.6%至64.53%。
至于凈利大增的原因,紫燕食品將其主要歸結為報告期內原材料價格趨近于往年區間 ,且公司通過優化供應鏈、提升生產工藝、加強技術改造,實現降本增效,凈利潤實現較大幅度提升。
從數據上來看,2023年的年度業績延續了其半年報及前三季度的增長勢頭。其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6.48%,凈利增長55.11%;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68%,凈利增長46.11%。
而在2020年至2022年,紫燕食品凈利潤分別為3.59億元、3.28億元和2.22億元,呈現連續下滑趨勢,其中2022年的降幅達32.28%。
2023年的凈利潤增長,也符合2023年擺脫疫情影響后,食品餐飲企業經營普遍迎來回暖的大趨勢。
從行業來看,與煌上煌等休閑鹵味企業類似,紫燕食品的凈利潤增長,與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很大關系。
紫燕食品在其財報中就提到,目前原材料占紫燕食品主營業務成本的80.00%以上,其中整雞、牛肉、雞爪、牛雜、豬蹄、豬耳等約占原材料采購總額的50.00%以上。
以貢獻紫燕食品總營收三分之一左右的“夫妻肺片”產品為例,其原材料牛肉的價格在2023年已經大幅走低。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牛肉全國批發價格從2023年1月的77.88元/公斤跌至6月的73.72元/公斤。整體來看,一噸牛肉的價格在半年之內便宜了4000多元,創下近三年新低。
光大證券研報指出,相比于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所處的休閑鹵味賽道,佐餐鹵味主營的牛肉、雞肉等品類,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小。
作為“得線下者得天下”連鎖鹵味企業,線下門店數量是衡量其規模,以及影響業績水平的重要因素。自從2016年渠道改革之后,紫燕食品采用的是以經銷為主的連鎖經營模式,經銷商可以自行設立或發展下游門店,從而可以用更低成本、更快速度進行門店擴張。

根據財報及公開數據,紫燕食品的門店在2023年6月30日達到6137家,較2022年末凈增加442家;截至2023年9月,紫燕食品的門店數量為6503家。
作為對比的是,煌上煌在2023年6月末有4231家門店,期內凈增288家;絕味食品同期有16162家(不含港澳臺及海外市場),上半年凈增長1086家;周黑鴨同期門店數為3706家,凈增長數量為277家。
雖然佐餐鹵味與休閑鹵味的細分賽道有所不同,但在鹵味行業內對比,紫燕食品在門店規模上已經不輸于上述三巨頭。
但加盟店數量龐大的這類鹵味連鎖品牌所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在于如何提高門店的運營效率,走出“開店快關店也快”的困境。
紫燕食品此前一份投資者調研記錄顯示,2022年紫燕食品開店1300多家,關店700多家,2022年的閉店率達到10%。同時,三四線城市新增門店,但上海、南京、蘇州關店情況較多,單店平均銷售額下降。為此,紫燕食品提出2023年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單店收入和降低關店率,將關店率降低至2020年以前的5%-6%水平。
此外,紫燕食品還在尋找各種新增長點。
2023年6月,紫燕食品宣布與主打外帶辣子雞產品的“老韓煸雞”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制定了三年實現百城千店,未來要實現千城萬店的規模,目標是成為中國的“中式炸雞第一品牌”。
雙方合作的邏輯在于,紫燕食品與老韓煸雞在商業模型、主營品類方面相似卻具備差異,紫燕食品可以在供應鏈搭建、渠道優化、加盟體系搭建等方面幫助老韓煸雞實現快速提升。而紫燕食品通過投資另一個相似的品類,或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憑借差異化和性價比獲取想象空間。
根據窄門餐眼的數據,目前其門店數量為110家左右,相較于去年6月剛宣布合作時54家左右的門店數量,增長超過一倍。但這樣的門店規模與紫燕食品整體門店規模相比,仍然占比較小。至于新品牌能否對業績有拉動作用、拉動作用具體幾何,還有待年度業績報告中如何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