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侯瑞寧
三大民營石化企業2023年業績預告出爐。其中,恒力石化(600346.SH)凈利潤增幅最大,榮盛石化(002493.SZ)凈利則出現下滑。
1月30日,恒力石化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2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約69億元,同比增長197.63%;扣非凈利潤約56.4億元左右,同比增加439.57%。
另一石化公司恒逸石化(000703.SZ)202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3.95億-4.15億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上年其凈虧損10.8億元;扣非凈利潤為4500萬-6500萬元。
恒逸石化稱,報告期內,預計公司的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3.5億元,主要系政府補助、投資收益等綜合所得。
同期,榮盛石化的歸母凈利潤出現下滑。
榮盛石化預計,2023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為10億-12億元,同比下降64.07%-70.06%;扣非后凈虧損4億-6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去年12月,卓創資訊發布《2023年石油化工行業年度數據盤點與解讀》專題報告稱,自2022年6月開始石化價格震蕩下跌一年左右,自2023年6月底反彈三個月,9月下旬市場重新進入下行階段。
專題報告稱,伴隨價格的回歸,石化行業景氣度指數在去年下半年逐漸回歸正常區間,并且持續向上恢復。
恒力石化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滌綸民用絲和工業絲制造商之一,主要產品包括PX、醋酸、精對苯二甲酸(PTA)、聚酯切片、民用滌綸長絲、工業滌綸長絲等。
恒力石化業績預告稱,隨著原油價格波動企穩、煉化產能供需基本面的改善以及下游需求的支撐加強,恒力石化的芳烴產品、油品等主導煉化產品價差擴大和盈利改善明顯,其面臨的整體成本環境趨于穩定,下游需求逐漸改善。
此外,受益于煤炭價格中樞下行,恒力石化在煉化行業內獨有的油煤深度耦合競爭優勢及公共配套設施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
三季度財報顯示,去年前9個月,恒力石化的煤炭平均進價同比下降18.2%;原油平均進價同比下降13.41%;主要原料丁二醇的平均進價同比下降48.79%。
同期,恒力石化的產品價格降幅低于原料成本降幅。去年前9個月,恒力石化的煉化產品平均售價同比下降約3%至5605元/噸,PTA平均售價同比下降6%至5083元/噸,新材料產品平均售價同比下降8%至8443元/噸。
隨著地緣政治事件對原油價格影響的減弱和煤炭價格中樞的穩定,恒力石化預計其在成本端的競爭優勢將持續強化,下游新材料項目如期達產后,盈利能力將會在2024年加快修復到合理水平。
恒逸石化同比扭虧為盈,也主要得益于下游產品需求回升、上游原材料成本下降。
恒逸石化的主要產品包括PTA、己內酰胺、聚酯切片等。其在業績預告稱,去年東南亞地區下游需求持續回暖,新加坡市場成品油價差回升向穩,PX、苯等芳烴產品供需格局向好,產品價差同比增長。
恒逸石化表示,隨著國內經濟穩步增長,國內外終端需求回穩向好,聚酯纖維各產品價差均明顯修復。同時,輔料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有所下降。借此契機,其加大了聚酯板塊技術改造力度,提升差別化產品比例,實施降本增效策略。
榮盛石化是國內石化和化纖龍頭企業,運營著全球最大的單體煉廠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稱浙石化)4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是中國以及亞洲重要的聚酯、新能源材料、工程塑料和高附加值聚烯烴的生產商。其主要產品包括PX、PTA以及乙烯和丙烯等。
對于其凈利下降,榮盛石化解釋稱,疫后市場需求不振和地緣政治外溢影響的雙重因素,導致石化行業效益恢復緩慢,但其業績改善跡象明顯。
去年四季度,榮盛石化預計實現歸母凈利8.9億-10.9億元,同比扭虧為盈。前三季度,榮盛石化的凈利潤為1.08億元,扣非凈虧損1.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98.03%和102.40%。
榮盛石化的歸母凈利潤從2019年的22.07億元,增至2021年的128.24億元后,2022年又降至33.4億元。該公司當時表示,這主要受原油天然氣價格高位影響。
盡管業績下滑,榮盛石化仍在繼續大手筆投資。這也引發了業內對其盈利能力能否支撐其大規模擴張的疑慮。
界面新聞查閱2023年前三季度財報發現,去年前三季度,榮盛石化子公司浙石化在建項目投入同比增加約40%、浙石化研發費用投入同比增加85%、其他應付款項同比增加271.48%。因為采購原料付現增加,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下降106.89%。
1月2日,榮盛石化發布公告,擬投資675億元建設金塘新材料項目,進一步延伸高端化工產業鏈。
同日,榮盛石化還與沙特阿美簽署諒解備忘錄,雙方正在討論榮盛石化擬收購沙特阿美朱拜勒煉化公司的50%股權,并擬通過擴建增加產能等事項;雙方還討論沙特阿美對寧波中金石化不超過50%股權的潛在收購,并聯合開發中金石化現有裝置升級擴建、開發新建下游榮盛新材料(舟山)項目。
在1月30日的業績預告中,榮盛石化表示,將繼續推進新材料項目建設,并根據市場持續優化項目方案等。此外,持續加大研發力度,積極爭取各類政府補助獎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