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科技
「你騙了我們,我那么信任你,你卻偷了我們蘋果的東西!」
1983 年 11 月的一天,兩位年輕人在一間會議室對峙,一位年輕人怒吼著,另一位年輕人則冷靜地回應道:
「好吧,史蒂夫,我覺得現在的情況更接近是這樣——我們都有一個有錢的鄰居,叫施樂,有一天,我闖入他的房子想偷電視機,卻發現你已經把它偷走了。」
如果已經了解這段歷史,就應該知道說出這句話的年輕人正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而對面正在憤怒的年輕人則是蘋果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
在喬布斯看來,微軟正在開發的 Windows 是「偷取」蘋果 (Classic)Mac OS 圖形用戶界面(GUI)后的產物。但在蓋茨看來,(Classic)Mac OS 也好,Windows 也罷,都是從施樂研究中心(PARC)「偷來」了圖形用戶界面。
然而包括兩個「小偷」——喬布斯和蓋茨在內,恐怕當時還沒有人能想到,40 年后蘋果和微軟能夠繼續領導技術革命,并且雙雙突破 3 萬億美元市值的紀錄。
本月底,緊接在蘋果之后,微軟市值首次突破 3 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家加入「3 萬億美元俱樂部」的科技公司,隨后兩家公司圍繞「3 萬億美元」進行了多輪交鋒。
截止 1 月 26 日收盤,蘋果已經跌落 3 萬億美元以下,而微軟則繼續保持在 3 萬億美元。
蘋果滑落「3 萬億美元」,圖/谷歌搜索
事實上,從 2024 年伊始,微軟市值就憑借在人工智能領域搶占的先機一路走高,并多次超越蘋果,在此之前,蘋果一直牢牢穩坐全球最高市值的第一名。
這也讓人不禁想起了微軟與蘋果之間橫跨個人電腦、智能手機以及生成式 AI 多次技術革命、長達快 50 年的「恩怨情仇」。
開機:個人電腦時代
1976 年 4 月,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成立了蘋果公司,并在家釀計算機俱樂部上展示了一款改變游戲規則的產品—— Apple I,標志著電腦從實驗室和專業領域走向普通消費者家庭的重大轉變,也由此開啟了個人電腦時代。
就在蘋果成立的一年前,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也成立了微軟公司,從賣 BASIC 解釋器起家逐漸轉向操作系統開發,于 1980 年為 IBM PC 開發了 MS-DOS 系統,由此奠定了其在操作系統市場的主導地位。
時間來到 1984 年前后,雖然蘋果與微軟之間的合作關系已然「破裂」,但也再次從不同角度「加速」了個人電腦的時代大潮。
1984 年,蘋果發布了其首款麥金塔個人電腦——Macintosh 128K,首次配齊圖形用戶界面、屏幕、鼠標和鍵盤,一舉奠定了個人電腦的產品范式。巧合的是,日前正好是Mac電腦40歲生日,雷科技在《Mac,40!》一文對Mac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回顧。而微軟則在一年后正式推出 Windows 操作系統零售版,真正帶著無數人邁步走入個人計算的時代。
這兩件事不僅定義了蘋果和微軟早期的發展軌跡——前者注重硬件的創新和用戶體驗,后者專注于軟件的普及和操作系統的標準化,同時也預示了兩家公司在個人電腦時代的競爭與合作。
分野:軟件吞噬硬件
最初,軟件被認為是硬件的附庸,但很快,人們開始意識到軟件比硬件更接近消費者。
進入 90 年代,電腦行業迎來了又一場關鍵的轉變。1990 年發布的 Windows 3.0,極大地改進了外觀設計,再配合一系列的技術改進,成為了微軟首款在商業上取得廣泛成功的操作系統,在首銷 6 個月內就賣出了兩百多萬份。
緊接著,微軟在 1995 年正式推出了 Windows 之后的大版本更新,可能也是計算機操作系統歷史最為關鍵的一次更新——Windows 95。對 Windows 95 最好的評價可能還是 CNET 后來說的:
「當 Windows 95 終于在 2001 年走下市場時,它已然牢牢地釘在了全世界的電腦上。」
而在微軟加速個人電腦全球普及,繼而稱霸電腦市場的同時,蘋果還在經歷一段艱難的時期,其創始人喬布斯已經被「掃地出門」。當時蘋果公司面臨財務危機,市場份額不斷下滑,創新能力受到質疑。
蘋果的 Mac 電腦雖然在圖形設計和教育領域保持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在更廣泛的個人電腦市場上,卻無法與基于 Windows 的 PC 競爭。蘋果產品高昂的價格和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導致其在市場上的吸引力有限,蘋果不得不進行重組和戰略調整,以求生存和發展。
于是,蘋果在各種嘗試失敗過后選擇了邀請了一個人,一個曾經締造過蘋果輝煌歷史的人——喬布斯。
轉折:反壟斷與回歸
1997 年,通過收購 NeXT 電腦公司,蘋果再次回歸到創始人喬布斯治下。喬布斯回歸后很快結束了與「宿敵」微軟的專利訴訟,甚至為了換取蓋茨的資金支持選擇在 Mac 上預裝 IE 瀏覽器。
彼時,微軟已經成長為了一家令人「恐懼」的公司,壟斷了 90% 以上的電腦操作系統市場,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公開說,「你永遠、永遠也不想和微軟競爭。如果他們想和你競爭,你得趕快跑開,做點別的事。」
但就在喬布斯回歸蘋果的一年后——1998 年 5 月,美國司法部及 20 個州聯合發起對微軟的反壟斷訴訟,核心之一就是微軟通過捆綁安裝 IE 瀏覽器壟斷了瀏覽器市場。在兩年多的拉鋸后,法院曾一度裁決拆分微軟,不過該結果最終還是被上訴法院推翻。
直到后來,谷歌證明了搜索引擎才是互聯網的第一入口,瀏覽器不是那么地至關緊要,然后才有 Paul Graham 的那篇《微軟已死》。
與此同時,喬布斯正在完成對蘋果大刀闊斧的改革。除了裁員和精簡產品線,喬布斯把更多的精力都聚焦在了產品上。同樣在 1998 年 5 月,蘋果發布了喬布斯回歸后的第一款主要產品 iMac G3 ——集成了顯示器和主機的全新一體機。
iMac 的成功不僅挽救了蘋果當時的困境,更標志著蘋果重新回到創新的前沿。緊接著,2001 年,蘋果又發布了 iPod,這款便攜音樂播放器改變了數字音樂的消費方式,也進一步鞏固了蘋果作為創新領導者的地位。
再然后,就是改變一切的 iPhone。
顛覆:智能手機革命
2008 年 9 月,Google 發布了 Android 1.0,對蘋果和微軟都造成巨大的刺激。
喬布斯對《喬布斯傳》作者說,如果需要的話,他要用盡最后一絲力量和蘋果賬戶里的全部 400 億美元現金,來糾正這個惡行,「我要摧毀 Android 。因為它是個偷竊的賊,為此我不惜發起熱核戰爭。」
另一邊微軟早就在 2000 年就推出了 Windows Mobile,卻始終「不得要領」,在 Android 發布整整一年后又匆忙推出了 Windows Mobile 的最后一版——Windows Mobile 6.5,轉身就投入到 Windows Phone 操作系統的開發之中。
面對 Android 的崛起,蘋果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其產品和服務來鞏固 iPhone 的市場地位。蘋果強調其產品的高品質、優秀的用戶體驗和強大的生態系統,包括 App Store、iCloud 和 iOS 操作系統的不斷更新。
盡管 Android 設備在數量上占據優勢,蘋果依靠其品牌忠誠度和高利潤率成功保持了競爭力。但 Windows Phone 卻在面對 Android 的競爭時遇到了更大的挑戰。
微軟試圖通過與諾基亞的合作、推出新的界面設計和改進的操作系統來提升 Windows Phone 的吸引力。然而,由于市場已經由 Android 和 iOS 兩大陣營主導,Windows Phone 難以找到有效的市場立足點。其應用生態系統的不足和較晚的市場進入時機,使得 Windows Phone 難以與 Android 和 iPhone 競爭。
到微軟推出 Windows Phone 7、蘋果推出 iPhone 4 的 2010 年,蘋果市值首次超越了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與微軟之間的強弱也發生了徹底地逆轉。
寫在最后:新浪潮再起
剛剛過去不久的 2023 年,同樣也是微軟與蘋果的又一個「關鍵時刻」。
微軟依靠對 OpenAI 的前瞻性押注以及堅決的「Copilot 化」,在不斷刷新人們對于微軟的認知以及市值;蘋果當然也不可能放過人工智能的變革浪潮,但始終還是更關注于產品,更關注于下一個空間計算時代。
我們當然可以對兩種選擇作出分析和判斷,但最終,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選擇的結果。也不論結果如何,微軟和蘋果這一對「宿敵」,恐怕依舊會是未來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