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氨基觀察
字節跳動一直都有一個龐大的醫療夢。
正值疫情市場紅利釋放期間,幾乎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其一路從線上買到線下,完成了“內容+線上問診+線下服務”的醫療健康版圖。
字節跳動一如既往的高效率。但關于醫療健康,BAT都已布局6、7年之久,且尚未有特別的成果。在外界看來,無論京東健康還是阿里健康,互聯網醫療都是噱頭,本質還是“賣藥”的,營收大頭都是賣藥收入。
退休之前的張一鳴,曾總結公司開拓新業務的一個原則:盡量不做別人已經做好的事,不能比別人做得更好就不做,除非是業務防御關鍵點。
顯然,2020年大舉進軍醫療領域的字節跳動,要么是認為別人沒有做好這件事,要么是認為自己能比別人做得更好。
三年過去了,字節跳動的大力也沒有出奇跡。兜兜轉轉,四處碰壁后,抖音下場賣藥的拓展雖晚但到。
抖音的最大長板莫過于流量和算法,但在國內監管高壓下,醫療健康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這個長板的效用都著實有限。
而眼前的現實是,無論監管還是平臺對于藥品的網售,都十分謹慎。抖音作為已走過野蠻生長階段的平臺,坐擁8億日活的平臺,在合規性、合法性上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和責任。
如何基于長板,讓其醫療健康業務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實現協同轉化,乃至在友商之外,衍生出更具突破性的力量,對抖音來說仍是個難題。
01 大力沒有出奇跡
如果一定要定義字節跳動布局醫療的關鍵時間節點,那應該是2020年5月。
在此之前,字節跳動也曾在醫療領域有過摸索,但都不太成功。從時間上看,疫情的到來,加速了其對醫療進軍的速度。
2020年5月,字節跳動6億元收購了百科名醫網;6個月后,字節跳動旗下醫療健康業務品牌“小荷醫療”正式曝光,并發布了面向患者的“小荷健康APP”,以及服務醫生的“小荷醫生”。
正值疫情,這是互聯網醫療市場紅利釋放期,也可能是字節下一個快速增長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2020年我國大健康產業規模達到8萬億,2030年將達16萬億。
醫療大健康,早已成為互聯網巨頭必爭之地。字節跳動雖晚到,但效率極高。
搭起線上矩陣后,迅速轉向線下。2021年1月,字節收購了線下門診品牌松果門診,更名為小荷門診;9月到2022年9月,字節先后投資了心理服務平臺好心情、高端私立幼兒醫療機構美中宜和、腫瘤多學科會診平臺宏達愛瑞,實驗室自動化系統供應商上海匯像和新藥研發平臺水木未來。
其中,美中宜和收購價高達100億元。當時市場傳聞,張一鳴表態,如果運營不好就做成字節內部的員工醫院。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互聯網公司,如此高舉高打地闖入高壁壘的線下醫療場景。顯然,手握巨大線上流量入口的字節跳動,希望在醫療健康這個賽道上,復制大力出奇跡。
幾乎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字節跳動便完成了“內容+線上問診+線下服務”的醫療健康版圖。其中以小荷健康為主要抓手,貫穿線上線下。小荷健康更是點燃外界對于字節醫療的種種想象,比如線上診療、醫藥電商等;字節跳動后續的一系列線下收購和投入更是放大了人們的期待值。
但小荷健康,三年的發展一言難盡。
2022年3月,字節跳動明確把抖音醫療垂類交給小荷健康來負責,與上線之初的萬眾矚目相比,抖音垂類內容運營者的新角色顯然要黯淡許多。
字節跳動當初通過小荷健康收購美中宜和。但由松果門診更名而來的小荷門診,僅存在了一個月,便改名為“新中關宜和門診部”,相關小程序停運下線,由美中宜和小程序接替。
作為收購方,小荷健康沒有換掉被收購方美中宜和的品牌,自己的門診品牌卻被后者取而代之。這也再度凸顯互聯網進軍線下醫療之難度。
到了2023年,其幾乎走到曲終人散。36氪去年初報道稱,小荷健康品牌背后的極光部門,業務整體并入抖音,負責運行小荷健康app的技術和運營團隊部分人員已離職,小荷醫典團隊保留。
大力沒有出奇跡,這是為什么?
02 小荷的得與失
此時復盤小荷健康及字節醫療的布局,并不是為了談資,而是因為,這樣一個被投入海量資源、寄予眾望的項目,也未能在互聯網醫療領域能蹚出成功之路,對于行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能夠帶來諸多經驗與教訓的經典案例。
回過頭去看,集團的戰略重視,無疑是小荷健康最大的底氣。
最初的小荷健康幾乎承載著外界對于字節醫療健康的全部想象。專門的大健康業務部門由原百度副總裁吳海峰帶隊,直接向張一鳴匯報;抖音、今日頭條則在流量方面對小荷健康全面傾斜。
在外界看來,吳海鋒等人的加入,如此高級別的人物“創業”相對罕見,整個團隊相當豪華,可見字節對醫療之重視。
對于字節跳動來說,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摸著百度過河,引入吳海峰無疑是實現彎道超車、成本最低的一個方式。
當然,業內也并非沒有質疑。當時,字節的醫療事業部已然成了“百度”人的天下,而百度此前出現過“魏則西事件”,他們真能做好醫療嗎?
而字節跳動最初對小荷的定位,無疑是將體系內所有的醫療健康板塊歸于它,體系內所有新媒體平臺作為流量入口,小荷則提供醫療內容和服務。
換句話說,小荷將作為橋梁,連接醫療健康產業鏈上下游。
但這條道路并未跑通。問題的核心或許在于,上下游可能并不需要它。
在上游即內容環節,小荷健康坐擁百科名醫網,加上不斷拓展的醫院和醫生資源,可以源源不斷地產出優質專業內容,注入抖音生態。但僅靠輸出優質內容,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抖音醫療健康垂類的問題,虛假信息、擦邊球、偽科普等等。
而在自身內容方面,小荷健康上線之初就加入了多項內容服務,包括健康科普、在線問診、小荷醫典等;但其后續把slogan改為“真實經驗,安心借鑒”,試圖把診療經驗社區分享作為主打服務。
但診療經驗,既不像大眾熱衷談論的美妝和母嬰經驗,也不同于美食好物的種草與分享,更沒法和旅游筆記攻略相提并論。
在連接下游環節,小荷健康的潛在價值是給線下醫療體系貢獻客流。但在字節初搭建的線下體系內,最核心的是美中宜和。作為面向高端人群的婦兒醫院,其獲客方式主要是口碑傳播+私域營銷,小荷健康的線上流量價值并不大。
小荷健康為數不多的流量主要被分發給了公立醫院及其醫生。但無法網購處方藥等硬傷,也引發不少體驗問題。
回到小荷健康本身,倉促上線,也并未承接住抖音、頭條的巨大流量。
無論是處方藥,還是OTC解決方案,小荷健康都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將患者引導到平臺問診,問診之后缺乏完整的交付方案,導致患者來了就走,沒有實質的留存。
換句話說,在線問診的導流并沒有實現小荷健康的服務變現,用戶在線下就診也只是給內容創作者所在醫院增加流量。
這樣的小荷健康如何撐起字節跳動的醫療野心?
03 抓住賣藥這根稻草
在字節跳動七周年慶上,張一鳴講述字節跳動短視頻業務和“頭條號”在起步階段,都曾遇到曲折的故事,“做很多事情,初始都是很困難的,要調動資源全力以赴嘗試很多次,才可能取得進展”。
但他顯然低估了醫療這件事的難度。當然,2021年他選擇急流勇退,字節跳動進入了“梁汝波時代”。
互聯網也進入了存量競爭、嚴監管時代,過去高速發展的字節跳動也放慢了腳步,公司開始降本增效,重新梳理架構和業務線,收縮邊界、依靠抖音做大營收成了新的選擇。將字節更名為“抖音集團”,字節跳動旗下多家公司也陸續更名,重點突出“抖音”。
醫療也不例外。如今,小荷健康被納入抖音醫療業務體系,回歸健康科普視頻和醫生MCN孵化業務。這意味著,抖音的任務不再是給小荷健康導流,而是承載著抖音的醫療夢想,負重前行。
當然,相比曾經宏大的互聯網醫療夢想,四處碰壁后的抖音似乎認清了當下的現實。
賣藥,成了抖音必須抓住的稻草。
看看隔壁在互聯網醫療摸爬滾打多年的前輩,無論是阿里健康還是京東健康,營收的大頭仍是賣藥。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些巨頭才逐步從“賣藥為生”的單一模式,向綜合型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過渡,在尋求新盈利點的同時,介入患者病程管理。
相比這兩大巨頭,抖音似乎也具備復制它們賣藥的能力。比如,其擁有巨大的流量入口;再比如,其已經深入美團腹地,在本地生活領域,通過內容傳播的模式,證明了自身的變現路徑。
但從字節在電商、生活服務的操作模式來看,通常是讓MCN機構、明星或達人先帶動內容生態,等B端與C端的使用習慣養成后,再嫁接變現渠道。
但就醫藥電商這件事來說,雖然抖音流量優勢明顯,但無論是平臺生態、藥企的重視度還是用戶購買習慣等,與成熟電商平臺差距不小。
對不少行業來說,賺錢跟流量往往成正比,但醫藥、醫療卻非常特殊又格外敏感。流量大、熱度高有時并非好事,真正“賺錢”的模式往往秘而不宣。
氨基君此前了解到,一家規模并不大的醫療MCN,通過運營醫生IP,將用戶引至私域問診,再通過一系列話術推薦,賣給用戶成百上千的保健藥品。業務好時,一個粉絲十幾萬的賬號,半年流水就接近500萬。并且這一過程,基本不再需要醫生配合,也不用給醫生分成。
當然,抖音出手封禁后,一夜之間醫療MCN巨震,這種模式也沒了生存之地。
04 小心試探、步步為營
字節管理層奉行顛覆性思維,相信大力出奇跡,一切行業都應該按照字節的飽和打法重做一遍。
要么不做,要么大力去做,很少存在遮遮掩掩的中間態。但醫療卻是一個極為特殊的領域。
事實上,抖音在賣藥層面的布局,一直都是小心試探的節奏。
2023年以來,抖音開始在打開藥品銷售的道路上,不斷嘗試。年初時,抖音率先試水OTC直播賣藥,一度引發業界強烈關注。
但很快在4月份,就有消息指出試水直播賣藥的成績平平,尤其是5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旗幟鮮明地列舉出互聯網廣告發布的禁區和紅線,抖音的直播賣藥按下了暫停鍵。
對于抖音來說,直播行不通,就做電商。
8月份,抖音更新了一版《藥品類目管理規范》,降低了入駐專營店門檻的最低要求。這是抖音加大非處方藥銷售的信號。當然,抖音依然非常謹慎,對非處方藥仍采取定向準入方式,即先接收商家入駐申請,再審查許可后才許可其經營。
2024年1月4日,抖音電商公開上線兩則處方藥相關公告,分別為【處方藥品類管理規范】和【處方藥準入品牌清單】。目前并未全面放開,而是定向邀約。
從上述動作來看,抖音在醫藥類的拓展雖晚但到。
實際上,隨著2022年12月《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正式落地,既對藥品網售的合規指引和要求更明確,同時也通過法規肯定了網售處方藥的合法性,抖音開賣處方藥,只是時間問題。
因為,目前在醫藥電商領域,得處方藥者得天下。這也是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的故事。
因為處方藥占據整個醫藥電商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公開數據顯示,我國處方藥市場占藥品終端消費市場85%的份額以上,但約80%是通過醫院渠道銷售。國內處方藥市場規模在1萬億元左右,目前網上藥店處方藥銷售占全部醫藥市場比重僅10%,隨著醫藥分離的推進,處方藥外流規模約為4000億元-5000億元,其中零售市場規模約3000億元。
京東健康曾在招股書中表示:零售藥房的盈利能力主要取決于處方藥利用率。在未來處方外流和醫保線上打通的趨勢下,這一故事還有得講。
然而,對于抖音來說,一步步拓展至處方藥銷售的同時,還要回答一個問題,如何打通從內容到銷售的變現路徑。
雖然字節跳動在信息計算和流量上是強項,但醫藥、醫療并不是一件單純的流量生意。正如前文所說,抖音的流量是巨大優勢;互聯網巨頭最熟悉的也莫過于流量變現。但醫療不能出錯,更不能試錯。按流量邏輯變現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都死得差不多了。
否則,抖音也不必如此小心試探、步步為營。
而按照目前的法律政策,處方藥是需要憑處方進行銷售的;同時,目前的處方藥網售要求:在處方藥銷售主頁面、首頁面不得直接公開展示處方藥包裝、標簽等信息。通過處方審核前,不得展示說明書等信息,不得提供處方藥購買的相關服務。
這些政策、監管門檻對于抖音賣藥運營提出了很高的挑戰。在吸引入駐藥店層面,勢必要考慮,在推廣利潤品種上可能性不大的情況下,有多少藥店愿意入駐抖音,并投入真金白銀嘗試?
在打造用戶心智層面,作為后來者,抖音要想從現有網購處方藥的平臺手上搶走顧客,不付出代價,如何讓這些顧客愿意嘗試?
要知道,在常用處方藥的銷售上,價格已經高度透明,也是競爭日漸白熱化的品類。若沒有藥店、平臺投入的吸引,又如何對現有的市場格局產生很大的沖擊力?
或許,抖音還要繼續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