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2024年AI演變的三個趨勢,讓科幻電影不再遙遠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2024年AI演變的三個趨勢,讓科幻電影不再遙遠

一旦當大模型能夠輕量化進入到手機端或者電腦端時,其實也意味著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文|壹娛觀察 大娛樂家

十年前,當斯派克·瓊茲的那部《她》讓無人神往的時候,很多人其實都開始暢想,或許某一天電影中那個AI虛擬伴侶”薩曼莎”也會真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一天在十年后似乎的確正在逐漸出現,在人工智能行業經過了2023年一整年的大模型狂飆突進之后,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從行業巨頭到初創公司,已經紛紛意識到,是時候要讓AI進一步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了。

從去年年底Humane發布的AI Pin,到剛剛落幕的大型數碼科技展會CES 2024上鋪天蓋地的AI硬件產品,都說明了一個簡單的趨勢:AI正在開始從軟件走向實體,硬件化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另一個趨勢則是AI的輕量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自然是Google在去年年底發布的Gemini 1.0其中一個版本——Gemini Nano,專門為端側設備所打造的高效模型。緊隨其后,微軟也隨即發布了類似的“小模型” Phi-2,這個僅有27億參數的模型,可以在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上運行。

結合上述兩大趨勢最終演化出來的則是AI的移動化,當越來越多硬件開始將如今的AI大模型相關能力整合進其中,同時輕量化模型也能提供不俗的本地相關能力時,AI便具有了極強的可移動性。從手機到電腦再到車載終端,甚至最終可能僅僅只是手表、耳機或者指環,都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

可以說,進入2024年之后,AI正在朝著這個三個方向飛速演進,不出意外未來兩三年間不少科幻電影的場景都將逐漸成為現實。

硬件化:AI伴侶成為關鍵詞

作為2024年開年最具有話題性的硬件產品——Rabbit R1,可謂在CES上出盡風頭。

Rabbit R1由初創公司Rabbit推出的手持式AI硬件產品,由知名設計公司 Teenage Engineering負責硬件設計,同時售價只要199美元(約合1500人民幣)。

作為一款需要隨身攜帶的AI設備,Rabbit R1重量只有115g,半個iPhone的大小足以揣進口袋之中。另外,它還配備一塊2.88英寸觸屏,以及可旋轉攝像頭、滾輪按鈕、麥克風等來滿足拍攝、交互功能。

Rabbit R1

同時Rabbit R1并沒有采取使用其他知名AI大廠API的做法,R1的核心在于它的操作系統——Rabbit OS,這是一個基于"大動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的系統,通過本地模型的訓練來學習使用現有應用程序,使AI學會操作各種APP,讓它能夠幫你直接進行一些最日常的操作,像是打車、點外賣或是點歌等操作。

就像Rabbit官網所寫的,Rabbit R1其實更準確的定位其實是“口袋AI伴侶”,它并不需求取代手機的地位,而是通過這樣一個迷你的設備,幫助用戶簡化一些日常任務的交互流程。

另外,其并沒有選擇使用AI大模型需要額外付費訂閱使用的模式,而是一次性買斷。簡約的硬件設計、前沿的概念以及非常親民的價格,讓Rabbit R1發售即獲得追捧,發售的24小時內,便售出了10000臺。如今的預售到貨時間已經排到了5月。

可以說Rabbit R1的思路和更早之前Humane發布Ai Pin有著明顯不同,后者當時的目標就是要明確取代手機。根據Humane在發布會上的演示,AI pin是可以設置在衣服上的微型投影設備。

AI pin

具體而言,Ai Pin的“激光墨水顯示器”功能,可以在手掌上投射一個綠色用戶操作界面,同時內置OpenAI技術,用戶可以使用各種手勢或語音交互,進行拍照、翻譯、卡路里識別等功能。因此,除了花699美元購買硬件之外,還需要每月支付24美元的網絡和大模型訂閱費用。這兩種路線最終誰會勝出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但路線之爭背后更值得關注的自然還是這一趨勢,AI顯然不會再單純只是作為軟件或是應用存在,在智能化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必然會演進到擁有一個硬件實體的階段。

不論是《她》里面的薩曼莎還是《鋼鐵俠》中的賈維斯,其實都為創業者們早早錨定好了賽道。事實上,就連OpenAI的創始人奧特曼也被爆出正在與原蘋果設計師Jony Ive接觸,嘗試將ChatGPT的能力裝進TWS耳機這類設備里。

《鋼鐵俠》劇照

對于國內的創業公司而言,這個趨勢自然是不容錯過的,畢竟中文大模型如今的賽道已經如此擁擠,最大的問題其實依然還是遲遲無法有真正面向消費者的產品,而硬件制造一向又是國內產業鏈的優勢所在,像是Rabbit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其實就是之前百度收購的渡鴉智能音箱公司的負責人。

從國內產業鏈快速學習的角度來看,大概不出半年,國內很可能就會出現類似Rabbit R1的同類型硬件產品,這當然也到了真正考驗各家大模型廠商真實水平的時候。

輕量化:AI應用爆發只缺臨門一腳

Google去年年底發布的Gemini 1.0不僅是在模型能力和多模態能力方面敢與GPT-4一爭高下。在應用層面也提供了更多選擇,其中最關鍵的便是提供了所謂的“小模型”選項。

Gemini 1.0中的最小尺寸的Gemini Nano模型,被設計為適用于內存受限的端側設備,其多種任務實現上具備優越性能,特別是多模態與多語言處理。這些特性也讓Gemini Nano在資源受限環境使用里體現出強大優勢。

過去一年里不少依賴大模型的AI應用需要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目前大模型的主流趨勢仍是“依云而生”,但在AI未來的商業化版圖中,離線、個人化、小型化的端側模型的重要性被逐步提升。

最近引起關注的則是手機廠商榮耀不久前剛發布的端側平臺級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

先發但后至的Google本身也更有動力去研究端側小模型,除了旗下自己就有Pixel硬件產品線之外,市面上十幾億臺基于Android系統的硬件也都可以受益于其小模型能力。

更重要是,這些輕量化模型的出現和落地其實也會對AI應用加速落地起到助推,畢竟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打著大模型旗號的AI應用,其核心能力也都不在本地或者設備端,更多還是依賴云端的支持,礙于網絡信號和傳輸帶寬的限制,再好的大模型能力也會在響應速度上打折扣。

所以,AI應用要迎來真正爆發的前提,其實還是需要硬件端有更本地化的端到端AI能力,也是以Gemini Nano為首的小模型最大的價值所在。

Gemini

一旦當大模型能夠輕量化進入到手機端或者電腦端時,其實也意味著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像是包括百度文心一言在內的模型下沉到智能手機領域,很可能就會出現類似智能手機上的大模型應用商店,用戶需要付費才能使用某些云上大模型功能或是應用。

這其實就是剛上線不久的GPT Store的商業價值,讓大模型開始擁有更多商業變現的增長空間,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問答機器人般的存在。

移動化:AI引領硬件換代潮

從不缺席CES的電腦硬件廠商今年也終于有了新話題,那就是AI PC。

在眾多大廠、巨頭的集體推動下,它無疑是本屆CES的焦點產品,硬件、軟件和主機廠商幾乎傾巢出動,吹響了AI PC進攻的號角。

硬件方面,無論是去年10月英特爾宣布啟動“AIPC加速計劃”、12月發布基4納米制程工藝打造的用于PC端的酷睿Ultra處理,還是AMD在12月發布了新款AI PC芯片,皆在表明芯片巨頭們相繼發力。

軟件方面,作為PC軟件和AI最堅定的支持者,微軟自然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年初,微軟就宣布將Copilot鍵引入Windows 11電腦,讓用戶只需按下鍵盤按鍵就能快速訪問人工智能驅動的Windows Copilot。

當然,從聯想到戴爾再到惠普等一系列OEM廠商,也都積極響應了AI PC的號召,開始陸續推出一系列集成了本地AI能力的硬件,試圖將AI作為下一次硬件換機潮的核心賣點。

想到一塊去了的自然還有手機廠商們,畢竟如今賣不動的也不光只是電腦。2024年開年,榮耀、三星相繼發布了新一代旗艦手機,主打的賣點就一個——AI手機。

圍繞所謂“AI手機”的發展,其實也代表接下來幾年整個科技行業的幾個關鍵發展動向。

其一,可以想象到底層算力的競爭會異常激烈,很快就會成為一場寡頭化的游戲,由于蘋果的芯片只供應自家手機,高通、聯發科會成為Android陣營唯二的算力服務商,現階段高通占據領先。

其二,手機廠商們需要在基于開源模型進行自研與商業模型之間進行選擇,這背后涉及到成本、數據安全性以及產品體驗,目前榮耀使用自研模型:魔法大模型(大概也是基于開源模型研發而來),而三星則選擇與Google深度合作,甚至直接將Gemini Pro的部分能力集成進來。

其三,“AI手機”上的一些功能將極大影響第三方獨立應用的生存,比如三星S24里的筆記助理功能,不僅能自動總結文檔和網頁信息,還能幫助用戶整理三星筆記里的內容,鑒于該功能與操作系統層面的整合能力,其帶來的完整體驗遠非第三方應用所能媲美。但手機如果能自帶AI算力,也會重新創造出更多新機會。

與此同時,“AI手機”無疑會強化智能手機作為“信息創造設備”的定位,畢竟從Pixel 8開始,就已經能見識到手機“無中生有”的能力到底有多強。隨著越來越多廠商的加入,加上大模型能力的優化,這方面的能力只會越來越強。

其四,由于“AI 手機”上的大量功能目前還只能通過云上提供,手機廠商們將AI功能變成額外付費升級功能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就像車企提供的軟件升級包一樣,這會成為“AI 手機”的全新商業模式。

不止是電腦和手機,今年以來包括車載設備、手表、手環甚至指環,也開始在尋求AI能力的加持,一方面自然是跟上科技行業的熱點,另一方面這也是十年一遇的創造新需求和新溢價的機會。

就現在的趨勢來看,很可能今年之后的日常使用的硬件設備就將會被劃分成兩類:有AI/無AI,這無疑將會成為各種硬件廠商的一個絕佳機會,尤其是當某一種AI能力或是AI應用成為剛需之后,硬件換代潮無疑將會到來。

AI的硬件化、輕量化和移動化,將會成為貫穿整個2024的AI關鍵詞,這其中既充滿著新玩家的機遇也意味著更多創新的風險和挑戰,但想要一個擁有科幻感的未來生活,這些大膽的嘗試始終是必經之路。

*參考文章:

IT之家《Humane 可穿戴設備Ai Pin發布:投影在手掌上、支持語音手勢交互》

虎嗅《GPT-4地位難保,谷歌Gemini新王登基?》

有連云《消費電子新周期趨勢漸明,得“AI”者得天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百度

6.1k
  • 百度:未來三年將面向校園開放2.1萬個實習崗位
  • 百度推出外貿企業AI扶持計劃

谷歌

6.3k
  • 美國法院裁定谷歌濫用廣告主導地位,谷歌表示將上訴
  • 美聯邦法官裁定谷歌非法壟斷部分廣告技術市場,谷歌:將上訴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2024年AI演變的三個趨勢,讓科幻電影不再遙遠

一旦當大模型能夠輕量化進入到手機端或者電腦端時,其實也意味著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文|壹娛觀察 大娛樂家

十年前,當斯派克·瓊茲的那部《她》讓無人神往的時候,很多人其實都開始暢想,或許某一天電影中那個AI虛擬伴侶”薩曼莎”也會真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這一天在十年后似乎的確正在逐漸出現,在人工智能行業經過了2023年一整年的大模型狂飆突進之后,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從行業巨頭到初創公司,已經紛紛意識到,是時候要讓AI進一步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了。

從去年年底Humane發布的AI Pin,到剛剛落幕的大型數碼科技展會CES 2024上鋪天蓋地的AI硬件產品,都說明了一個簡單的趨勢:AI正在開始從軟件走向實體,硬件化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

另一個趨勢則是AI的輕量化,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自然是Google在去年年底發布的Gemini 1.0其中一個版本——Gemini Nano,專門為端側設備所打造的高效模型。緊隨其后,微軟也隨即發布了類似的“小模型” Phi-2,這個僅有27億參數的模型,可以在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上運行。

結合上述兩大趨勢最終演化出來的則是AI的移動化,當越來越多硬件開始將如今的AI大模型相關能力整合進其中,同時輕量化模型也能提供不俗的本地相關能力時,AI便具有了極強的可移動性。從手機到電腦再到車載終端,甚至最終可能僅僅只是手表、耳機或者指環,都可以擁有一定程度的人工智能。

可以說,進入2024年之后,AI正在朝著這個三個方向飛速演進,不出意外未來兩三年間不少科幻電影的場景都將逐漸成為現實。

硬件化:AI伴侶成為關鍵詞

作為2024年開年最具有話題性的硬件產品——Rabbit R1,可謂在CES上出盡風頭。

Rabbit R1由初創公司Rabbit推出的手持式AI硬件產品,由知名設計公司 Teenage Engineering負責硬件設計,同時售價只要199美元(約合1500人民幣)。

作為一款需要隨身攜帶的AI設備,Rabbit R1重量只有115g,半個iPhone的大小足以揣進口袋之中。另外,它還配備一塊2.88英寸觸屏,以及可旋轉攝像頭、滾輪按鈕、麥克風等來滿足拍攝、交互功能。

Rabbit R1

同時Rabbit R1并沒有采取使用其他知名AI大廠API的做法,R1的核心在于它的操作系統——Rabbit OS,這是一個基于"大動作模型"(Large Action Model)的系統,通過本地模型的訓練來學習使用現有應用程序,使AI學會操作各種APP,讓它能夠幫你直接進行一些最日常的操作,像是打車、點外賣或是點歌等操作。

就像Rabbit官網所寫的,Rabbit R1其實更準確的定位其實是“口袋AI伴侶”,它并不需求取代手機的地位,而是通過這樣一個迷你的設備,幫助用戶簡化一些日常任務的交互流程。

另外,其并沒有選擇使用AI大模型需要額外付費訂閱使用的模式,而是一次性買斷。簡約的硬件設計、前沿的概念以及非常親民的價格,讓Rabbit R1發售即獲得追捧,發售的24小時內,便售出了10000臺。如今的預售到貨時間已經排到了5月。

可以說Rabbit R1的思路和更早之前Humane發布Ai Pin有著明顯不同,后者當時的目標就是要明確取代手機。根據Humane在發布會上的演示,AI pin是可以設置在衣服上的微型投影設備。

AI pin

具體而言,Ai Pin的“激光墨水顯示器”功能,可以在手掌上投射一個綠色用戶操作界面,同時內置OpenAI技術,用戶可以使用各種手勢或語音交互,進行拍照、翻譯、卡路里識別等功能。因此,除了花699美元購買硬件之外,還需要每月支付24美元的網絡和大模型訂閱費用。這兩種路線最終誰會勝出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但路線之爭背后更值得關注的自然還是這一趨勢,AI顯然不會再單純只是作為軟件或是應用存在,在智能化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其必然會演進到擁有一個硬件實體的階段。

不論是《她》里面的薩曼莎還是《鋼鐵俠》中的賈維斯,其實都為創業者們早早錨定好了賽道。事實上,就連OpenAI的創始人奧特曼也被爆出正在與原蘋果設計師Jony Ive接觸,嘗試將ChatGPT的能力裝進TWS耳機這類設備里。

《鋼鐵俠》劇照

對于國內的創業公司而言,這個趨勢自然是不容錯過的,畢竟中文大模型如今的賽道已經如此擁擠,最大的問題其實依然還是遲遲無法有真正面向消費者的產品,而硬件制造一向又是國內產業鏈的優勢所在,像是Rabbit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其實就是之前百度收購的渡鴉智能音箱公司的負責人。

從國內產業鏈快速學習的角度來看,大概不出半年,國內很可能就會出現類似Rabbit R1的同類型硬件產品,這當然也到了真正考驗各家大模型廠商真實水平的時候。

輕量化:AI應用爆發只缺臨門一腳

Google去年年底發布的Gemini 1.0不僅是在模型能力和多模態能力方面敢與GPT-4一爭高下。在應用層面也提供了更多選擇,其中最關鍵的便是提供了所謂的“小模型”選項。

Gemini 1.0中的最小尺寸的Gemini Nano模型,被設計為適用于內存受限的端側設備,其多種任務實現上具備優越性能,特別是多模態與多語言處理。這些特性也讓Gemini Nano在資源受限環境使用里體現出強大優勢。

過去一年里不少依賴大模型的AI應用需要面對的一個事實就是,目前大模型的主流趨勢仍是“依云而生”,但在AI未來的商業化版圖中,離線、個人化、小型化的端側模型的重要性被逐步提升。

最近引起關注的則是手機廠商榮耀不久前剛發布的端側平臺級AI大模型——魔法大模型。

先發但后至的Google本身也更有動力去研究端側小模型,除了旗下自己就有Pixel硬件產品線之外,市面上十幾億臺基于Android系統的硬件也都可以受益于其小模型能力。

更重要是,這些輕量化模型的出現和落地其實也會對AI應用加速落地起到助推,畢竟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打著大模型旗號的AI應用,其核心能力也都不在本地或者設備端,更多還是依賴云端的支持,礙于網絡信號和傳輸帶寬的限制,再好的大模型能力也會在響應速度上打折扣。

所以,AI應用要迎來真正爆發的前提,其實還是需要硬件端有更本地化的端到端AI能力,也是以Gemini Nano為首的小模型最大的價值所在。

Gemini

一旦當大模型能夠輕量化進入到手機端或者電腦端時,其實也意味著更多商業模式的可能性。

像是包括百度文心一言在內的模型下沉到智能手機領域,很可能就會出現類似智能手機上的大模型應用商店,用戶需要付費才能使用某些云上大模型功能或是應用。

這其實就是剛上線不久的GPT Store的商業價值,讓大模型開始擁有更多商業變現的增長空間,而不僅僅只是一個問答機器人般的存在。

移動化:AI引領硬件換代潮

從不缺席CES的電腦硬件廠商今年也終于有了新話題,那就是AI PC。

在眾多大廠、巨頭的集體推動下,它無疑是本屆CES的焦點產品,硬件、軟件和主機廠商幾乎傾巢出動,吹響了AI PC進攻的號角。

硬件方面,無論是去年10月英特爾宣布啟動“AIPC加速計劃”、12月發布基4納米制程工藝打造的用于PC端的酷睿Ultra處理,還是AMD在12月發布了新款AI PC芯片,皆在表明芯片巨頭們相繼發力。

軟件方面,作為PC軟件和AI最堅定的支持者,微軟自然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年初,微軟就宣布將Copilot鍵引入Windows 11電腦,讓用戶只需按下鍵盤按鍵就能快速訪問人工智能驅動的Windows Copilot。

當然,從聯想到戴爾再到惠普等一系列OEM廠商,也都積極響應了AI PC的號召,開始陸續推出一系列集成了本地AI能力的硬件,試圖將AI作為下一次硬件換機潮的核心賣點。

想到一塊去了的自然還有手機廠商們,畢竟如今賣不動的也不光只是電腦。2024年開年,榮耀、三星相繼發布了新一代旗艦手機,主打的賣點就一個——AI手機。

圍繞所謂“AI手機”的發展,其實也代表接下來幾年整個科技行業的幾個關鍵發展動向。

其一,可以想象到底層算力的競爭會異常激烈,很快就會成為一場寡頭化的游戲,由于蘋果的芯片只供應自家手機,高通、聯發科會成為Android陣營唯二的算力服務商,現階段高通占據領先。

其二,手機廠商們需要在基于開源模型進行自研與商業模型之間進行選擇,這背后涉及到成本、數據安全性以及產品體驗,目前榮耀使用自研模型:魔法大模型(大概也是基于開源模型研發而來),而三星則選擇與Google深度合作,甚至直接將Gemini Pro的部分能力集成進來。

其三,“AI手機”上的一些功能將極大影響第三方獨立應用的生存,比如三星S24里的筆記助理功能,不僅能自動總結文檔和網頁信息,還能幫助用戶整理三星筆記里的內容,鑒于該功能與操作系統層面的整合能力,其帶來的完整體驗遠非第三方應用所能媲美。但手機如果能自帶AI算力,也會重新創造出更多新機會。

與此同時,“AI手機”無疑會強化智能手機作為“信息創造設備”的定位,畢竟從Pixel 8開始,就已經能見識到手機“無中生有”的能力到底有多強。隨著越來越多廠商的加入,加上大模型能力的優化,這方面的能力只會越來越強。

其四,由于“AI 手機”上的大量功能目前還只能通過云上提供,手機廠商們將AI功能變成額外付費升級功能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就像車企提供的軟件升級包一樣,這會成為“AI 手機”的全新商業模式。

不止是電腦和手機,今年以來包括車載設備、手表、手環甚至指環,也開始在尋求AI能力的加持,一方面自然是跟上科技行業的熱點,另一方面這也是十年一遇的創造新需求和新溢價的機會。

就現在的趨勢來看,很可能今年之后的日常使用的硬件設備就將會被劃分成兩類:有AI/無AI,這無疑將會成為各種硬件廠商的一個絕佳機會,尤其是當某一種AI能力或是AI應用成為剛需之后,硬件換代潮無疑將會到來。

AI的硬件化、輕量化和移動化,將會成為貫穿整個2024的AI關鍵詞,這其中既充滿著新玩家的機遇也意味著更多創新的風險和挑戰,但想要一個擁有科幻感的未來生活,這些大膽的嘗試始終是必經之路。

*參考文章:

IT之家《Humane 可穿戴設備Ai Pin發布:投影在手掌上、支持語音手勢交互》

虎嗅《GPT-4地位難保,谷歌Gemini新王登基?》

有連云《消費電子新周期趨勢漸明,得“AI”者得天下》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荣县| 盖州市| 云安县| 章丘市| 顺平县| 离岛区| 呼和浩特市| 高州市| 托里县| 藁城市| 杭州市| 青田县| 高密市| 鱼台县| 原平市| 屏边| 万荣县| 曲阳县| 碌曲县| 西乡县| 和林格尔县| 仁怀市| 天等县| 商洛市| 潼南县| 奉节县| 长乐市| 江源县| 古交市| 尼勒克县| 安康市| 高密市| 娱乐| 韩城市| 南溪县| 开封县| 扎赉特旗| 北川| 崇州市| 庄河市| 曲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