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財經無忌 蕭田
1月13日,有著“科技春晚”之稱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 2024)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閉幕。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消費電子產業盛會,CES 一直是科技消費風向標。
不論是科技巨頭,還是創業先鋒,紛紛掏出看家本領,炫技高精尖??萍祭顺迸c商業博弈中,也能讓外界一瞥未來。
顯示技術和彩電終端一直是CES重要展示內容。在今年的會展上,全球顯示龍頭三星(PINK:SSNLF)、LG(NYSE:LPL)、京東方(000725.SZ)、TCL科技(000100.SZ)等公司無一不在OLED新形態、新場景上“暗暗較勁”。
當前,液晶顯示的市場需求還未出現明顯復蘇。不少國產面板廠商們開啟新一輪的軍事備賽——爭奪OLED的制高點,試圖借助新技術的拐點實現“彎道超車”。
OLED與LCD、MLED并稱為當下三大顯示技術。但由于OLED屏工藝難度高、良品率較低,占據先發優勢的韓國和日本之前一度壟斷OLED的市場份額:
在中小屏OLED領域,三星顯示可以說是領導者,占據了全球市場95%以上的份額;而在大尺寸OLED市場,LG顯示占據了壟斷地位,是為數不多可以實現量產的生產商之一。
過去數年里,國產廠商快速追趕,中國幾家品牌的出貨量迅速增加,不斷向OLED市場發起沖擊。
但遺憾的是,與國際相比,國內面板廠的技術、產線和產品主要布局在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小尺寸市場,而且在技術、規模、價格等方面都不討喜。
當前,面板行業正在經歷史上的“至暗時刻”,一時還難以走出底部。對于中國面板廠商而言,實現在OLED領域的突圍,是裹緊衣被過寒冬的重要機會。
好消息是,近段時間,國內面板廠角逐中尺寸OLED顯示賽道的消息不斷——
維信諾(002387.SZ)可覆蓋全尺寸OLED的新技術量產項目首片模組點亮,京東方啟動主攻中尺寸OLED IT類產品的8.6代線AMOLED生產線項目,TCL科技透露聚焦中尺寸業務的印刷OLED產線將于今年下半年量產……
一場關于中國廠商的突圍戰打響了。
1、OLED技術分野帶來的一場新較量
2023年5月9日,維信諾股價罕見的出現一度漲停,其之所以能夠在一度低迷的半導體顯示概念股中“飄紅”,則來自一則利好。
在當天廣州舉行的2023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大會上,維信諾全球首發了無精密金屬掩膜板RGB自對位像素化技術(即維信諾ViP技術)。
該技術最大的優勢在于,具有無FMM(精細金屬掩膜版)、獨立像素、高精度的特點,通過半導體光刻工藝,實現更精密的AMOLED像素。
其核心關鍵詞在“無FMM”上。
一般而言,OLED面板量產的主流方法是真空蒸鍍工藝,而FMM作為用于OLED核心蒸鍍制程的核心消耗性材料,是中小尺寸柔性OLED生產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也是達到高分辨率像素等性能的必備零部件。
當前,AMOLED技術已經在6代產線和智能手機應用領域取得成功,在OLED向更大尺寸和更高世代線的方向突破的過程中,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壁壘的FMM成為一道無法繞開的“壁壘”。
這是因為一方面日本印刷株式會社占據了全球FMM 90%以上的市場份額,包括韓國三星顯示、LG以及國內主要OLED面板廠商只能與日本DNP簽署相關排他性協議;
另一方面,制造FMM的關鍵材料Invar合金僅有日本日立金屬一家企業生產,而且還不能大面積拼接。
換而言之,FMM卡住了中國廠商的脖子。
維信諾ViP技術繞開了供給資源十分有限且容易受制于人的FMM,通過無FMM光刻技術路線,走出了中國企業自己的OLED蒸鍍工藝路線。
更關鍵的是,“無FMM光刻技術”還具備在性能、應用和成本三個方面上的潛在優勢。
在行業看來,如果光刻OLED技術產業化,將會加速OLED向中大尺寸應用滲透的進度。這也解釋了,為何維信諾的投資者如此興奮。
實際上,2023年以來,多家半導體顯示企業都在試圖繞開以日韓為引領的舊路線。
根據公告,京東方擬投建的OLED 8.6代線采用在6代線已較為成熟的背板技術和發光器件制備技術,相關技術在手機產品上已實現穩定批量生產。
不同于OLED主流的蒸鍍技術,TCL華星(TCL科技子公司)采用印刷打印技術。
2020年6月,TCL華星投資300億日元獲得了日本面板廠商JOLED約10%的股份,與其在印刷OLED技術上展開深度合作,隨后幾年TCL華星一直在進行印刷OLED領域的探索。公開信息顯示,印刷OLED技術像噴墨打印一樣,可定點噴印發光材料,發光材料使用率相較蒸鍍工藝可大幅提升。
在技術快速迭代的半導體顯示領域,沒有永遠的王,只有永遠的創新。對于一路奔跑的中國廠商來說,當舊路線變成阻礙,就另辟蹊徑,開出一條新路線。
2、中國廠商的守擂與打擂
中國廠商集體決戰OLED的原因是復雜的,這背后既有主動出擊的選擇也有被動防守的無奈。
以“守擂”來說,2023年以來,以LCD為代表的TV類產品中大尺寸電視面板價格仍在底部徘徊。
群智咨詢最新研究顯示,由于去年末中國“雙11”以及北美“黑色星期五”促銷期銷量均呈負增長,終端銷售疲軟進一步傳導到整機廠商,疊加渠道庫存增加影響,品牌面板采購趨于更加謹慎保守策略。
電視機終端需求不振,面板廠啟動減產措施,以遏止電視面板跌價幅度。洛圖科技和DISCIEN迪顯等各大機構預計,今年2月之前面板行業稼動率將持續下行,可能觸及50%左右的歷史最低水平,以維持市場上LCD面板的供需平衡。
而在此之前,中國面板廠商們為了應對周期,推出了新型顯示MiniLED技術的產品,去年包括TCL、海信、創維、小米、華為等企業,都針對MiniLED推出了主打的旗艦產品。
據奧維云網2023電視銷量數據報告顯示,近兩年的電視行業整體表現低迷,但是MiniLED卻迎來了逆勢回暖。Mini LED電視銷量同比去年上漲了近4倍,市場占有率是同屬于高端陣營的OLED電視的近8倍。
而根據顯示器供應鏈咨詢公司DSCC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三星電子在全球MiniLED電視市場的占有率僅為39%,排名第二的中國企業海信(27%)和TCL(26%)。
這意味著,中國廠商在MiniLED全球電視市場的份額已經遠超韓國。
然而,盡管MiniLED電視逐漸進入市場并取得成功,但仍然面臨一些挑戰。在高端電視市場中,MiniLED TV出貨量雖然同比增長了26%,達到90.5萬臺,但仍落后于OLED TV的136萬臺。
所以,無論是在LCD的TV類產品領域,還是MiniLED的高端電視領域,OLED都成為了不得不補齊的一塊短板。
而從“打擂”的角度上來說,在眾多新型顯示技術中,OLED已成為“中流砥柱”,產業規模持續提升。
一個可以肯定的趨勢是,OLED正逐步向IT、車載、平板顯示等中尺寸應用市場滲透。
特別的例子是折疊手機。2019年至今,除了蘋果外的主要手機廠家都推出了OLED折疊屏手機。2023年,折疊手機的出貨量將比2022年增長37%,未來幾年將會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速。
折疊手機之外,一個高速增長領域就是新發展的中尺寸OLED顯示領域。繼華為9月發布業界首款柔性OLED平板電腦后;蘋果有望將OLED屏用于2024年的新款平板電腦和未來的筆記本電腦上;奧迪汽車計劃在2027年到2030年使用270萬片OLED車載顯示屏……
Omida預計,到2028年,OLED全球出貨量將突破10億片,產值突破550億美元,未來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7%。
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面板廠商此時實現OLED的技術突破和率先量產,也旨在搶走蘋果等部分訂單,提高中國IT OLED市場份額。
3、誰能成為最大變量?
目前主流廠商都瞄準中尺寸OLED這塊蛋糕,OLED市場也“未跑先卷”。
去年4月,三星宣布投資4.1萬億韓元(約226億元人民幣)升級生產線,該產線產品用于平板、筆電和其他IT設備的OLED面板,計劃于2026年量產,屆時將成為全球首條8.6代用于IT設備的OLED產線;
11月,京東方公告指出,擬在四川成都投資建設8.6代AMOLED生產線項目,預計項目總投資630億元,主要也是生產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等高端觸控顯示屏;
TCL科技CTO、TCL華星CTO閆曉林在TCL 2023全球顯示生態大會(DTC2023)上透露,去年3月,JOLED申請破產保護,TCL華星抓住機會,把先進的技術和生產工藝從日本轉移到國內,并在武漢部署了印刷OLED產線,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印刷OLED,并率先應用于IT顯示領域;
為了提升OLED競爭力,LGD也正在考慮重金投資8.X代OLED產線,以生產供蘋果等品牌的IT產品所用的OLED面板。據業內人士分析,LGD有可能在今年公布其8.X代OLED產線的投資計劃。
實際上,多年來,企業不敢輕易涉足中大尺寸OLED顯示領域,主要是因為8代以上OLED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進而導致“投資選擇的困難”。
誰都不想投入巨資后發現,建成的新線是“落后”的工藝選擇。
目前,在傳統的主流方式蒸鍍技術之外,以維信諾為代表的無FMM光刻技術路線,和以TCL科技為代表的噴墨印刷OLED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
但也并不意味著這兩條路能一帆風順。
無FMM光刻OLED路線,屬于新興技術,目前還未有產線投入量產,在量產實現過程中,生產效率、設備成本、良率提升、材料體系探索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而印刷OLED工藝材料雖然比傳統蒸鍍工藝先進,但量產的挑戰一點也不小——在基板上沉積有機材料時如何確保均勻性、兼容性和穩定性。事實上,三星、LG、京東方也有研發印刷OLED的動作,京東方這幾年也陸續發布過一些印刷OLED樣機。
如果TCL華星能打通印刷OLED工藝路線,就有機會在電視市場和中尺寸市場與韓國廠商進行差異化競爭,形成優勢。
從行業角度來看,無論是蒸鍍、無FMM光刻和印刷都各有優缺點,關鍵是企業做出自己的戰略選擇并引領上下游通力合作,打通科研成果的最后一公里。日韓企業已經做到了,中國廠商誰能做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