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周三透露,經中央批準,人民銀行將設立信貸市場司,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領域的信貸投放。
分析師指出,信貸是我國實體經濟獲取金融資源的主渠道,設立信貸市場司既體現了監管層對于信貸融資渠道的重視,也體現了央行加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使用的意圖。此外,盤活存量貸款資源也是未來信貸市場司的主要工作之一。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加強工具創新,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潘功勝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指出,盡管監管層一直在強調要增加直接融資比重,但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信貸仍將是實體經濟獲取金融資源的主渠道,在新增社融中的占比會持續高于60%。“設立這個新機構,體現了監管層對信貸市場這一融資主渠道的重視。”他說。
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378.09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35.48萬億元,占比62.3%。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在研究報告中指出,信貸市場司的設立符合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發揮更大結構性引導作用的政策訴求,預計其相關政策將與貨幣政策司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協同配合,引導信貸政策的有效落地執行。普惠小微、科技型中小企業、制造業中長期、綠色貸款增速有望保持在較高水平。
“我們提示,需將‘信貸政策’與‘貨幣政策’做區分,信貸政策針對信貸‘投向’而非‘體量’,隨著近年來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創設,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形成有效合力,強化貨幣金融政策對支持實體的結構性引導作用,助力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李超稱。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向,發揮精準滴灌、杠桿撬動作用的工具。目前,央行共有10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包括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再貼現、 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 、抵押補充貸款、碳減排支持工具、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二期)、保交樓貸款支持計劃、租賃住房貸款支持計劃。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劉晨對界面新聞表示,信貸市場司的設立有利于充分優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優化資源配置和內部政策安排,充分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
“另一方面,中央強調,建設金融強國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在此基礎上深刻提出建立健全六大體系。從長期來看,本次設立新的司局,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加快構建、促進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建立健全的重要舉措之一,有利于服務金融強國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劉晨說。
“六大體系”是指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期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提到的——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健全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除了加強結構性政策引導外,王青補充道,如何盤活存量貸款資源可能也是信貸市場司的一個工作重點。
“接下來,應該會繼續通過發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資債券置換存量城投平臺貸款,以及支持城投平臺存量債務重組等方式,將一些沉淀在里面的信貸資金釋放出來,投向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領域。”他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增設信貸市場司是近一年以來央行職責機構的第二次調整。去年9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調整中國人民銀行職責機構編制的通知》,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不再保留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原由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承擔的協調推進相關普惠金融工作職責,劃入金融市場司。同時,宏觀審慎管理局不再承擔對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的日常監管職責。將金融市場司承擔的統籌互聯網金融監管職責、擬訂并組織實施宏觀信貸指導政策中涉及房地產金融領域的相關職責,劃入宏觀審慎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