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鹽士 多面金融工作組
歲末年初,一場由國聯股份衍生的“蝴蝶效應”席卷了基金行業,以廣發基金劉格菘為代表的多位明星基金經理均未能“幸免”。
2023年底,國聯股份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同時收到北京監管局警示函。受此影響,國聯股價迅速跌入谷底。而一直以來,國聯股份都是被公募基金重倉的個股之一。
國聯股份前十大持倉基金中,包括侯杰、王娟娟管理的招商安華債券,劉格菘管理的廣發小盤成長混合、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劉格菘與吳遠怡合管的廣發創新升級混合,侯杰管理的瑞陽混合,付娟管理的申萬菱信新經濟混合等知名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廣發基金頂流基金經理劉格菘在管的至少三只基金重倉了國聯股份,旗下基金產品業績遭“重創”。而在近一年來國聯股份股價持續走低的情況下,“踩雷”后依然持續加倉的舉動也受到投資者和業內廣泛關注。
除了劉格菘,廣發基金其他主力干將鄭澄然、王海濤等基金經理也未能抗住大趨勢的洗禮,業績紛紛“折戟”引得基民哀聲一片。
劉格菘在管6只產品收益均告負,風格激進踩雷國聯股份等多只個股
作為廣發基金的王牌經理人,劉格菘過往業績也曾十分輝煌。2019年,劉格菘包攬主動權益類基金收益率前三名,管理的廣發雙擎升級A、廣發創新升級混合、廣發多元新興股票全年回報率分別為121.69%、110.37%、106.58%。2021年初,劉格菘以“900億收益冠軍”亮相互聯網,搖身一變成為“頂流”。
但隨著近兩年來市場的波動,和很多“跌落神壇”的明星基金經理一樣,劉格菘的業績也再不復往昔高光,從“900億頂流”逐漸成為“500億大拿”
近日,廣發基金公布了劉格菘在管的6只產品2023年四季報。截至2023年12月末,劉格菘在管6只產品2023年的收益均告負,年收益率在-27%至-38%之間。同時管理總規模為376.48億元,相較于2022年4季度末的564.82億元下降約188億元,已不到頂峰時的一半。
一直以來劉格菘的風格都以激進著稱,看好一個行業或個股就會重倉押注。因此,他操盤的基金產品除了重倉國聯股份的出現虧損,一些其他賽道的重倉股也接連出現大幅虧損。
以國聯股份為例,其持股最多的基金前五名和第13名均來自廣發基金,分別為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基金,廣發小盤成長混合基金A,廣發雙擎升級混合基金A,廣發創新升級靈活配置混合基金,廣發行業嚴選3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廣發多元新興股票基金。
廣發基金上述6只產品共持有國聯股份4264.57萬股,占上市公司流通股8.55%。足以見得,廣發基金為國聯股份頭號機構持倉者。
2023年三季度,廣發基金持倉調整,目前劉格菘旗下仍有3只基金持有國聯股份,仍舊位列國聯股份前十大機構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聯股份近兩年來股價下跌、深陷風波之時,劉格菘未采取規避措施反而增持。據公開數據顯示,廣發創新升級混合基金從持有國聯股份的持股數由666萬股增加至806萬股;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從持有1065.10萬股增加至1299.40萬股;廣發小盤成長混合(LOF)A從977.26萬股增加至1328.51萬股。
持倉占比較高,在國聯股份暴雷后,劉格菘旗下基金產品自然面臨“騎虎難下”的局面,也被海量投資者質疑。
此外,新能源賽道也是劉格菘看好的主力賽道之一。其在管基金前十大重倉股中大多重復出現了賽力斯、陽光電源、隆基綠能、億緯鋰能、晶澳科技、北方華創等個股。
隨著新能源行情不再,劉格菘的在管基金產品均遭遇了大幅回撤。據天天基金網顯示,劉格菘9只在管基金成績并不理想,收益率幾乎“腰斬”。 2023年以來,廣發創新升級混合基金虧損幅度最大,收益率-42.34%;虧損幅度最小的是廣發小盤成長混合(LOF)A收益率-35.16%。
時間線拉長至近2年來看,也有9只基金出現虧損,其中廣發創新升級混合基金虧損幅度最大,收益率-50.75%;虧損最小的是廣發小盤成長混合A,其收益率-44.64%。
劉格菘業績下滑并非個例
鄭澄然王海濤等主力干將均“折戟”
在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誰在“裸泳”,雖然近兩年來受到股市整體影響,很多基金都不復往昔高收益,但也正是真正考驗基金經理判斷力和業務能力的時刻。市場上也不乏逆勢上漲的基金產品和“火眼金睛”的基金經理。
而對于廣發基金而言,卻似乎并沒能做到“大浪淘沙”。除了劉格菘業績表現不佳,另一位頂流基金經理鄭澄然的業績也“翻車”了,曾經的兩張“王牌”都跌落神壇,曾經緊緊追隨的基民也哀聲一片。
2020年5月,鄭澄然曾與劉格菘共同搭檔管理廣發鑫享靈活配置混合,2020年7月成為廣發高端制造的基金經理,因踩中新能源的風口脫穎而出,躋身明星基金經理陣營。
上任不久的鄭澄然,審視到“雙碳”戰略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之后,新能源產業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毅然選擇重倉新能源產業。旗下管理的基金,廣發鑫享靈活配置混合、廣發高端制造股票、廣發興誠混合、廣發誠享混合這幾只基金,前十大持倉股票均為晶澳科技、隆基綠能、陽光電源、天合光能等新能源半導體賽道股以及醫藥行業相關股票。
正巧趕上市場高漲的風頭,股票的確迎來了一大波漲幅,旗下的基金也取得佳績。從2020年年初到2021年年底,新能源股價最高漲幅高達170元/股,最低漲幅也有47元/股,分別是陽光電源的股價從10.11元/股上漲至179.83元/股高點,晶澳科技的股價從5.49元/股上漲至52.3元/股高點。
自然而然地推動了基金的凈值增長,從 2020年到2021年,廣發鑫享靈活配置混合A 獲得109.3%和35.62%的回報。廣發高端制造A則獲得133.83%和26.14%的回報。
但是隨著該賽道逐漸“降溫”,鄭澄然未能在高點及時撤出,其在管基金所取得的收益都逐步“吐”了出來。
根據天天基金的數據,鄭澄然在管的14只基金在2023年平均跌幅超過35%。在任職期內除了廣發鑫享靈活配置混合A創造了34.10%的收益外,其他產品任職回報虧損幅度大部分超過30%。其中,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混合成立以來虧損了超40%,廣發興誠混合C虧損幅度最高,高達48.23%。
曾將鄭澄然送上“神壇”的廣發高端制造股票A近一年跌幅43.08%,近兩年跌幅為-50.18%,在廣發基金股票型基金中墊底。虧損相對較少的廣發新能源精選股票,2023年以來下跌幅度也超過三成。
基金大幅虧損導致不少基民跑路,鄭澄然的基金在管規模也從其巔峰時期的482億元縮水至如今的186.62億元。
事實上,劉格菘和鄭澄然業績下滑并非個例,廣發基金管理團隊2023年幾乎整體“偃旗息鼓”。
2023年10月,廣發基金公告王海濤和竇剛新任公司副總經理,至此廣發基金副總經理人數升至8人,其中張芊、傅友興、劉格菘、王海濤還在擔任基金經理。
與劉格菘定位相似,王海濤也是管理偏股型基金的主力選手之一。王海濤曾自稱為熊市選手,主張“要控制產品的回撤,對得起持有人的信任。”
但近1年多以來,王海濤旗下規模最大的基金廣發大盤價值虧損-21.46%,排名墊底后85%區間(3020/3501),成立2年來收益為-39.06%,跑輸同期業績比較基準(-14.27%)超24個點。
據悉,廣發大盤價值的基金合同里明確提到基金的投資目標“追求超越業績比較基準的投資回報”,但期內兩位副總級別的明星經理投資表現都堪稱糟糕,這無疑讓投資者對廣發基金投資管理團隊的整體業務能力產生質疑。
“腰斬基”數量和規模居榜首,廣發基金如何重拾投資者信任?
隨著明星基金經理業績紛紛“折戟”,目前廣發基金管理規模和發行規模也雙雙大幅縮水。
從管理規模來看,廣發基金的合計管理規模由2020年年末的7634億元一度增長至12924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管理規模最高達3574億元,股票型基金管理規模最高達1178億元規模。截至2023年12月31日,總規模為11860億元,混合型基金由3574億元下滑至2200億元附近,股票型基金管理規模由1178億元下滑至1000億元附近。
事實上,截至目前廣發基金已無百億股票基金,混合類產品中僅有廣發穩健增長混合A和廣發多因子混合兩只百億基金。
從廣發基金的發行規模來看,數據顯示,2020-2022年,廣發基金分別發行了42只、66只和37只基金,發行規模分別達到1298.06億元、2108.26億元和605.12億元。2022年其發行數量較2021年縮水四成,發行規模僅為2021年的三分之一。
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廣發基金共發行31只基金,發行規模為255.84億元,僅為2021年全年發行規模的八分之一。
在發行和管理規模雙雙下滑的同時,廣發基金還問鼎“凈值腰斬數量和規模”榜首。據2023年年底數據,成立以來業績跌超50%的主動權益產品總共有65只,其中廣發基金有6只產品,總規模達到了189.94億,霸占基金公司“凈值腰斬數量和規模”榜首。
廣發基金多只產品凈值大幅度下滑,讓許多投資者感到不滿,并對其基金經理的專業水平產生質疑。加之最近廣發基金高薪被曝,入職5年員工年終獎達50萬的話題直沖熱搜,有不少網友調侃稱“都是自己的血汗錢”。
盡管公司整體業績不佳,但廣發基金的員工仍享受優厚的酬薪,管理費也在仍然照收不誤。這樣的背景下,高薪酬曝光自然會引起投資者的不滿。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鐵牛坦言,在過去的時間, 出現的基金經理過于押寶某個行業或者賽道,在一段時間獲得較高收益或者排名靠前。這樣獲得高曝光后,成為所謂“明星”甚至“網紅”基金經理。在大量投資者受此影響大量跟風買入后,一旦市場風格轉向那么高位買入的投資者會蒙受損失。
也有投資者提出質疑,長期以來他們投入的資金大量流失,收益與期待相比有較大落差,但廣發基金和操盤的基金經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給投資者一個滿意的交代,員工依然享受著高薪待遇,說不失望是假的,長此以往如何讓投資者重新信任這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