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1月23日,廣東省省長王偉中作省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加快實現橫琴全島封關運作,抓好橫琴跨境資金“電子圍網”建設等工作,確保完成第一階段目標任務。
按照規劃,今年將編制實施橫琴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推動出臺橫琴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聚焦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設“專精特新”高端制造產業園、澳門品牌工業園。
“封關”,是一個海關術語,指將某個區域劃分成一個由海關特殊監管的特定范圍,從關稅管理角度來看,會形成“境內關外”的管理體制。
一個現成例子為海南島。海南島計劃在2025年底前實現全島封關運作,島內可享受零關稅等優惠政策,有望成為新興的奢侈品消費中心。
粵澳兩地分屬不同關稅區,兩地的關稅水平、禁限管制、檢驗檢疫等法律法規不盡相同。橫琴封關旨在探索一套兩地共通或互認的規則,這也意味著橫琴將從物理的離岸進一步發展為具體制度上的離岸,與澳門形成統一關稅區。
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印發,提出合作區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分線管理:橫琴與澳門之間設為“一線”;橫琴與境內其他地區(即內地)之間設為“二線”。
對于貨物,從內地到橫琴視同出口,需辦理出口手續;貨物從“二線”進入內地,需辦理進口手續。對于人員,進出“一線”采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二線”進出不做限制,即內地人員自由進出橫琴。
2013年啟用的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是珠海最早探索封關運作的案例:校區內依照澳門特區法律實施管轄,其他區域仍歸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負責。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向界面新聞分析指出,表面來看,封關運作的橫琴扮演保稅區的角色,直接利好進出口貿易:“出口加工企業從境外進口原材料、生產設備,進口公司從境外進口商品,都可以免除關稅,降低運營成本。”
“更深層次來看,企業的聚集會帶動服務業的產生,衍生教育、醫療的需求,促使一批國際學校、醫療機構落地。未來在港澳能接受的教育和醫療條件,在橫琴同樣能接受到,從而實現制度性開放、跟國際接軌。”林江認為,封關的更深價值在于,打造一個與澳門模式相似的社區,通過制度創新吸引澳門投資者和國際投資者。
2024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橫琴深合區累計集聚澳資企業5900多家,“分線管理”海關監管作業場所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橫琴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鼓勵類產業目錄等順利落地。
根據2024年廣東省財政預算報告,今年將安排省對橫琴、南沙專項補助145億元。
今年1月4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個人行李和寄遞物品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貨物有關進出口稅收政策的通知》印發,兩份文件被視為橫琴封關進入倒計時的標志。
前者規定,合作區封關運作后,居民旅客經“二線”進入內地時,攜帶物品免稅額度從5000元提高至8000元;后者規定,凡符合條件的貨物經“一線”進入合作區可免稅或保稅,并增加了加工增值超過30%進入“二線”免征關稅政策。
最新頒布的兩份文件一方面為了便利人員、物品流動,另一方面鼓勵合作區內開展加工制造,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但事實上,這一政策推進比較緩慢。早在2014年,橫琴就提出要進入“封關時代”。2022年和2023年,也曾提出“年內封關運作”的目標,預期均落空。
林江認為,原因在于,橫琴封關后需要更多地依靠澳門,但澳門是一個比較小的經濟體,可能支撐作用有限;另外,橫琴自身也沒有做好準備,龍頭企業主要為長隆和一些國企,沒有產業基礎的情況下無法吸引澳門人前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