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歐盟通過新法規,禁止商品“漂綠”廣告和標簽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歐盟通過新法規,禁止商品“漂綠”廣告和標簽

歐盟禁止“碳中和”商品通過碳抵消的方式實現。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郁娟

歐盟再推出綠色新政,這一次的管控對象是商品標簽和信息。

近日,歐洲議會以593票贊成、21票反對和14票棄權,通過新的法律指令《賦能消費者以實現綠色轉型》(下稱法令)。歐洲議會在新聞稿中稱,該法令將“禁止漂綠(greenwashing) 以及具有誤導性的產品信息”。

漂綠(greenwashing) 是近年新出現的詞,源于漂白(whitewashing),其含義是指企業、政府和機構用虛假或片面的信息,讓公眾相信他們的產品、目標或政策是環保的。

根據歐盟上述法令,將禁止企業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碳足跡采取任何比例的碳抵消措施,隨后聲明該產品或服務是“碳中和”“凈零排放”“碳足跡有限”以及“對氣候影響有限”的做法。

碳抵消通常是指企業或個人開發或購買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來抵消產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一部分溫室氣體排放量。一個碳信用額相當于1噸二氧化碳當量。碳信用額通常來自植樹造林等生態系統碳匯類活動。

“這類聲明會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相信聲明內容與產品本身或產品的供應和生產環節有關,或讓消費者認為,消費這一產品或服務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該法令第12條稱。

不過,歐盟立法者在法令中補充,允許企業以沒有誤導性的方式,宣傳碳信用項目投資。

碳咨詢及服務公司碳阻跡一位不愿具名的咨詢師對界面新聞表示:“ 目前國際上對于‘漂綠’現象達到了零容忍的態度,主要還是很多企業無法拿出充分的說服力。”

上述咨詢師稱,去年11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出臺了“碳中和”標準IOS14068-1,有利于統一分歧 ,提高碳中和的門檻,督促企業切實參與減排當中,而不是僅僅靠花錢抵消自己的碳排放。

給商品貼上“碳中和”標簽,是近年很多商品流行的營銷做法,但這似乎并不討好。

2023年9月,蘋果推出首款“碳中和”Apple Watch手表,在國內遭到環保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質疑,在海外輿論界也遭到嚴格審視。

受這一趨勢影響,產品碳認證領域的頭部跨國公司碳信托(Carbon Trust)于2023年9月宣布,停用已推出11年的“碳中和”標簽。

碳信托在網站上解釋稱,這是因為“消費者、監管機構需求不斷變化,以及企業正在采取更具雄心的氣候行動”。界面新聞就此事宜聯系了碳信托中國區,相關人士拒絕了采訪請求。

歐盟上述立法也意味著,碳抵消在國際氣候領域的地位再一次下降。

近年來,以林業碳匯為代表的碳抵消項目不斷被國際主流媒體、環保機構爆出質量問題。

2023年,Gucci、雀巢陸續宣布退出碳抵消市場,轉而選擇通過可再生能源等方式直接減排。作為碳抵消的投資者,油氣公司殼牌也于當年6月低調取消其每年1億美元的投資計劃。

Ecosystem Marketplace報告顯示,全球碳信用市場的交易規模不斷萎縮。2022年市場交易量較前一年下降超過50%,2023年的交易量同比也進一步減小。

除此之外,歐盟上述法令還指出,如果沒有明確、客觀、公開的證據支持,企業不得使用籠統的環保類標簽,如“天然”“環保”“可生物降解”。

但具體的環保聲明,例如“生產該包裝所用的能源100%來自可再生能源”等,不在上述禁止范疇。

“這項法律將改變所有歐洲人的日常生活。我們將擺脫一次性文化,使營銷更加透明......最重要的是,企業不能再欺騙消費者,因為在其他地方種了樹就說塑料瓶是好的,或稱某些商品是可持續的,而不解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歐洲議會報告員Biljana Borzan在新聞稿中表示。

法令顯示,未來企業使用“負責任采購的”“公平貿易的”等同時包含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商品標簽,也將受到嚴格限制。

法令第7條規定,未來生產者只能使用政府部門發布或批準的可持續標簽。同時,還需由第三方機構監督生產者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是否遵守對應的可持續標準。

根據非營利組織歐洲環境辦公室數據,目前歐盟市場上75%的產品都隱含或明確標有環保聲明。

上述法令還需獲得歐盟理事會的最終批準,此后各歐盟成員國需在兩年內將法令轉化為內部的國家法律。

法令通過后,歐洲消費者法律體系中《不公平商業行為指令》和《消費者權利指令》的對應條款也將被修改。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歐盟通過新法規,禁止商品“漂綠”廣告和標簽

歐盟禁止“碳中和”商品通過碳抵消的方式實現。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界面新聞見習記者 | 郁娟

歐盟再推出綠色新政,這一次的管控對象是商品標簽和信息。

近日,歐洲議會以593票贊成、21票反對和14票棄權,通過新的法律指令《賦能消費者以實現綠色轉型》(下稱法令)。歐洲議會在新聞稿中稱,該法令將“禁止漂綠(greenwashing) 以及具有誤導性的產品信息”。

漂綠(greenwashing) 是近年新出現的詞,源于漂白(whitewashing),其含義是指企業、政府和機構用虛假或片面的信息,讓公眾相信他們的產品、目標或政策是環保的。

根據歐盟上述法令,將禁止企業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碳足跡采取任何比例的碳抵消措施,隨后聲明該產品或服務是“碳中和”“凈零排放”“碳足跡有限”以及“對氣候影響有限”的做法。

碳抵消通常是指企業或個人開發或購買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來抵消產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一部分溫室氣體排放量。一個碳信用額相當于1噸二氧化碳當量。碳信用額通常來自植樹造林等生態系統碳匯類活動。

“這類聲明會誤導消費者,讓消費者相信聲明內容與產品本身或產品的供應和生產環節有關,或讓消費者認為,消費這一產品或服務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 該法令第12條稱。

不過,歐盟立法者在法令中補充,允許企業以沒有誤導性的方式,宣傳碳信用項目投資。

碳咨詢及服務公司碳阻跡一位不愿具名的咨詢師對界面新聞表示:“ 目前國際上對于‘漂綠’現象達到了零容忍的態度,主要還是很多企業無法拿出充分的說服力。”

上述咨詢師稱,去年11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出臺了“碳中和”標準IOS14068-1,有利于統一分歧 ,提高碳中和的門檻,督促企業切實參與減排當中,而不是僅僅靠花錢抵消自己的碳排放。

給商品貼上“碳中和”標簽,是近年很多商品流行的營銷做法,但這似乎并不討好。

2023年9月,蘋果推出首款“碳中和”Apple Watch手表,在國內遭到環保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的質疑,在海外輿論界也遭到嚴格審視。

受這一趨勢影響,產品碳認證領域的頭部跨國公司碳信托(Carbon Trust)于2023年9月宣布,停用已推出11年的“碳中和”標簽。

碳信托在網站上解釋稱,這是因為“消費者、監管機構需求不斷變化,以及企業正在采取更具雄心的氣候行動”。界面新聞就此事宜聯系了碳信托中國區,相關人士拒絕了采訪請求。

歐盟上述立法也意味著,碳抵消在國際氣候領域的地位再一次下降。

近年來,以林業碳匯為代表的碳抵消項目不斷被國際主流媒體、環保機構爆出質量問題。

2023年,Gucci、雀巢陸續宣布退出碳抵消市場,轉而選擇通過可再生能源等方式直接減排。作為碳抵消的投資者,油氣公司殼牌也于當年6月低調取消其每年1億美元的投資計劃。

Ecosystem Marketplace報告顯示,全球碳信用市場的交易規模不斷萎縮。2022年市場交易量較前一年下降超過50%,2023年的交易量同比也進一步減小。

除此之外,歐盟上述法令還指出,如果沒有明確、客觀、公開的證據支持,企業不得使用籠統的環保類標簽,如“天然”“環保”“可生物降解”。

但具體的環保聲明,例如“生產該包裝所用的能源100%來自可再生能源”等,不在上述禁止范疇。

“這項法律將改變所有歐洲人的日常生活。我們將擺脫一次性文化,使營銷更加透明......最重要的是,企業不能再欺騙消費者,因為在其他地方種了樹就說塑料瓶是好的,或稱某些商品是可持續的,而不解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歐洲議會報告員Biljana Borzan在新聞稿中表示。

法令顯示,未來企業使用“負責任采購的”“公平貿易的”等同時包含社會和環境效益的商品標簽,也將受到嚴格限制。

法令第7條規定,未來生產者只能使用政府部門發布或批準的可持續標簽。同時,還需由第三方機構監督生產者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是否遵守對應的可持續標準。

根據非營利組織歐洲環境辦公室數據,目前歐盟市場上75%的產品都隱含或明確標有環保聲明。

上述法令還需獲得歐盟理事會的最終批準,此后各歐盟成員國需在兩年內將法令轉化為內部的國家法律。

法令通過后,歐洲消費者法律體系中《不公平商業行為指令》和《消費者權利指令》的對應條款也將被修改。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文登市| 武冈市| 张家川| 伊春市| 兴国县| 锡林浩特市| 白城市| 衡南县| 乐山市| 康定县| 台南县| 淮安市| 修水县| 普洱| 化州市| 宜都市| 通河县| 西峡县| 永善县| 永靖县| 镇宁| 宁国市| 专栏| 江华| 龙岩市| 安福县| 巨野县| 郓城县| 繁峙县| 托克逊县| 太白县| 吉水县| 靖安县| 通江县| 仁布县| 无锡市| 涞源县| 建宁县| 泊头市| 荔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