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治邦
近幾日,在大盤較為低迷的背景下,有只披星戴帽的股票卻走勢強勁。在經歷了前期的連續跌停后,*ST左江(300799.SZ)卻妖勢盡顯,歸根結底是外界對公司有著起死回生的猜測。需要指出的是,*ST左江自2023年10月24日晚間披露關于公司股票退市風險的特別提示以來,公司已經連續披露了三次退市風險提示:由于客戶對產品驗收等情況存在不確定性,若出現較多產品未能按公司計劃交付、公司2023年虧損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的情況,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2023年修訂)》第10.3.10條第一款規定,公司股票將存在終止上市交易的風險。
事實上,關于“退市概念”的炒作由來已久,因為有退市風險所以價格足夠的便宜,正因為便宜才有了投機,萬一能起死回生,那就會是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的收益。僅從投資的視角看,如此抉擇并沒有太大問題,但無疑會對市場的良性發展帶來挑戰。
第一個是對市場的價值抉擇帶來影響。資本市場相較于一級的股權投資市場,最重要的特點是公開透明、有規則可尋,尤其是在注冊制背景下,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準確性更是被不斷突出,監管部門更是屢次三番強調價值投資。而退市概念股的炒作無疑偏離了這一投資理念,更多是“博一一博單車變摩托”的賭徒心態。一旦此種現象不斷普遍和吸引眼球,不管是賭贏還是賭輸,全市場都會為這種非良性的行為買單。
第二個是對規章制度的嚴肅性帶來沖擊。到底退不退應當由具體的條款來固定,而不應當成為“薛定諤的貓”。撇開*ST左江的特例,部分觸及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在不停的發布風險提示,但是始終未有明確結論,既然有明文規定就應當依規而行,公司股票就應當被立即停止交易。任由不停發布風險提示卻無明確結論,外界便會猜測規章制度外的自由裁量權。長此以往,市場會無視規章制度,損害市場信心。
第三是可能嚴重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以*ST左江為例,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372.21 萬元,虧損﹣9732.73 萬元。截至目前,公司有以下兩個風險可能導致公司退市:公司 2023 年年度財務報告被出具保留、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由于客戶對產品驗收等情況存在不確定性,若出現較多產品未能按公司計劃交付、公司 2023 年虧損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的情況。以上信息來看,公司有很大可能面臨著強制退市,但仍然有眾多的投資者以認為不會退市,如最終退市無疑會讓這部分投資者血本無歸。雖說買責自負,但既然是在這個市場買到的股票,監管部門自然應當有一定的責任。出于對投資者負責的角度,監管部門應當盡快對這種股東熱切關注的高風險個股“退與不退”給出明確結論。
誠如上文提及的那樣,證券市場最大的特點是公開透明、有規可尋。不管是監管部門還是上市公司,出于對投資者的責任,都不應當任由猜測蔓延,而應盡可能消除信息不對稱,否則類似于*ST左江的現象將會不斷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