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子象
美國、日本和韓國的合作繼續邁向新高度。
周四,美國白宮宣布,首爾國立大學、芝加哥大學和東京大學于當天簽署了新的三邊量子合作協議。為此,美日韓三國國家安全顧問發表聯合聲明表達祝賀。聲明稱尖端科學研究和技術正在催生新產業,并使舊產業現代化。新合作將培訓量子人才隊伍,并加強三國在新的全球經濟中的集體競爭力。
聲明還提到,三國在去年12月簽署了鼓勵國家實驗室開展科學合作的三邊框架。
另據IBM在去年12月13日的聲明,該機構稱將攜手美日韓五所頂尖大學,在未來十年內為三國培訓4萬名量子人才。該機構稱,這旨在為當今的量子實用時代以及即將到來的以量子為中心的超級計算時代做好準備,IBM和大學致力于培養一支能夠使用最新量子計算技術進行科學發現,并探索在特定行業中創造新價值的勞動力隊伍。
IBM還打算與上述大學一起開發強大的量子課程,以教授下一代計算科學家使用量子計算機作為科研工具。
這一領域的合作加速肇始于去年8月的戴維營會議。當時,美日韓三國領導人在戴維營舉行峰會,達成了在一系列領域加強三邊合作的框架。自戴維營協議以來,美日韓的合作已擴展到安全、經濟、高科技、衛生和網絡等多個領域。
量子領域是潛在的變革力量。量子計算機可以通過改變計算范式來徹底改變信息技術。這歸因于它們的基本單位,稱為量子位,它可以以任何狀態組合存在,與受限于1或0的確定值的經典位不同。由于量子位狀態的無限變化,量子計算機預計能夠輕松地處理傳統計算機需要數萬億年才能解決的計算問題。
據前瞻網,量子信息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主要包含基礎光電元器件、量子通信核心元器件、量子通信傳輸干線、量子系統平臺、以及應用層五個環節。
這一領域的最新成就是,科學家們最近成功地在室溫下保持相干性超過100納秒,這暗示著量子計算的潛在突破。而此前這只能在約-200攝氏度的極冷溫度下實現。維持低溫不僅成本高昂,而且使整個計算設置變得復雜。因此,創建一個在室溫下運行的穩定量子位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且實用的成就。
中國在量子領域的研究也不落后。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公布,截至1月15日上午10時,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已為全球用戶成功完成33871個運算任務,全球60多個國家遠程訪問“悟空”人次突破35萬次。其中,美國用戶訪問次數位居境外訪問第一。
另外,本月初《環球時報》援引港媒報道稱,中俄已經成功測試“完整周期”量子通信。中俄科學家利用中國量子衛星傳輸的安全密鑰,成功測試了3800公里距離的量子通信,這顯示金磚國家量子通信網絡從技術角度上看也許是可行的。
俄羅斯量子中心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在稍早前的論文中說,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種黑客無法竊聽的傳輸信息途徑。
另有報道稱,作為金磚集團成員國的印度受邀加入上述量子通信項目。但是有印度媒體稱,印度更希望加入西方的量子生態系統,并認為印度-西方量子聯盟將促進更加多元化和平衡的全球量子格局,降低這一關鍵領域單一國家壟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