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商務廳公示了《首批四川省市場采購貿易“一縣(區)一品”特色縣(區)名單》,其中彭州中醫藥產業入選。

彭州中醫藥產業有何優勢?
藥材資源豐富,奠定中醫藥產業發展基礎
彭州位于成都市西北部,素有“天府金彭、蜀中膏腴”的美譽,北依龍門山,南抱成都平原,4300米的海拔落差、群山爭拱的山川河谷、一馬平川的廣闊平原,構成了一幅天然的立體山水畫卷,在這些U形河谷、高山云海、峽谷飛瀑等自然奇景間,生長有川芎、黃連、金銀花、重樓、“三木藥材”(黃柏、杜仲、厚樸)等中藥材1000余種。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山水出一方藥。在中醫學上,有“道地藥材”的說法,就是指某地出產的品質較為優秀的某種藥材。所以不同地區出產的同種藥材,品質往往也有區別。比如,彭州早在唐代就開始種植藥用牡丹等中藥材,到了明代,敖平鎮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川芎之鄉”,其出產的川芎根莖大、肉質實、形態佳、藥味濃,療傷效果佳。

依靠得天獨厚的藥材資源,彭州發展起了中醫藥研發制造產業。1921年,四川省內第一家現代制藥廠——濟生制藥廠在彭州成立,拉開了四川現代中藥制造史的序幕,標志著傳統中藥種植生產開始步入現代化、集中化、企業化、規模化生產道路。
此外,成都第一制藥廠、四川省中藥廠(麗珠光大)、四川綠色藥業(新綠色藥業)等企業也陸續落戶彭州,壯大了彭州現代醫藥制造業的基礎。這些企業,秉承當地名醫唐宗海開創的中西醫匯通理念,以中藥、西藥制造融合為發展目標,為中醫藥大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目前,彭州已建立起以川芎、黃連、“三木藥材”等為主的無公害規范化種植基地,各類藥材種植面積13.62萬畝,總產量達3.5萬噸,產值達10.15億元,其中川芎種植面積超6.2萬畝,產量達1.8萬噸,產值2.52億元,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三,“彭州川芎”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登記保護。
產業鏈條完善,彭州中醫藥產業厚積薄發

近年來,彭州堅定把中醫藥大健康作為全市的特色產業,以天府中藥城為主陣地,規劃建設“一城三區”,構建彭州中醫藥“種、研、制、貿、醫、養”全產業鏈條發展體系,實現“種-藥-醫”三大聯動。“中醫藥”也成為了彭州的區域品牌,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傳承天下知名產品”,彭州中醫藥逐步打響了自身的品牌知名度。
作為西南地區為數不多的中醫藥產業園區,天府中藥城的實力不容小覷,已集聚醫藥健康企業200余家,規上企業115家,擁有中藥配方顆粒、抗病毒顆粒、氫溴酸山莨菪堿注射液等年銷售過億元中藥單品10個,擁有“濟生堂”“川濟”等百年老字號品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藥產業集群。2023年天府中藥城實現中醫藥制造業產值100.05億元,同比增長10.88%,中醫藥規上工業產值居全省前列。
天府中藥城還與中國藥科大學、四川大學和成都中醫藥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了全方位的校院企地合作,建成成都市級以上創新平臺24個(其中國家級2個、省級13個),具備了自主獨家研發新藥能力。

從種植到生產,天府中藥城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與實力。而在生產鏈的末端,中醫藥貿易依托58萬平米的成都國際醫藥港,現已招引四川本草堂藥業等商貿流通企業42家,貴細中藥材貿易商家384家。僅2022年,實現醫藥貿易流通額44億元。
厚積而薄發,短短幾年時間內,彭州一躍成為全省起步最早、綜合實力最強、三次產業鏈條最完整的中醫藥產業聚集地,中藥產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區縣30強,先后獲評“中國生物醫藥最具特色園區”“最具投資價值園區”等榮譽稱號。
“2021年,成都市金牛區和彭州市率先簽訂了《市場采購貿易發展合作協議》,加強區域合作,利用聯網信息平臺實現發展聯動,搭建‘圈層互動’共建共享體系。”彭州市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2021年至2022年,彭州先后通過成都市金牛區市場采購中心平臺成功招引11家外向型貿易企業,積極通過市場采購貿易方式運營,共享市場采購貿易紅利,促進彭州外貿穩步增長。
下一步,彭州將切實發揮市場采購貿易外貿創新的“出海”示范帶動效應,持續壯大中醫藥特色產業,提升產業聚集度、產品外向度、品牌知名度,推動更多“彭州造”產品以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走出去,用好“一縣(區)一品”招牌,有效提升縣(區)一級市場對外開放水平。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