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彈財經 立莉
編輯|蛋總
在保險公司的陣營中,“銀行系”壽險公司被看作是含著“金鑰匙”出生。
由于背靠銀行,此類壽險公司具備天然渠道和客戶優勢。尤其是個險渠道進入轉型深水區、銀保渠道重回戰略C位的當下,“銀行系”壽險公司優勢愈發明顯。
“銀行系”險企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銀行直接控股的保險公司;另一類是擁有銀行的集團公司所控股的保險公司,中信保誠人壽便屬于此類。
但近年來,受投資端拖累,“銀行系”壽險公司增收不增利成普遍狀態。為突破發展瓶頸,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人壽”)兩位股東大舉增資“補血”,發起成立24年以來的最大一筆增資。增資后,中信保誠人壽注冊資本從23.6億元增加至人民幣48.6億元。
作為一家“銀行系”壽險公司,中信保誠人壽長期以來以經營穩健著稱,多年來保費收入穩步增長,凈利潤在“銀行系”壽險公司中位于前列。但自2022年以來,中信保誠人壽凈利潤嚴重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虧損更是虧損3.9億元。風險綜合評級被下調、償付能力下滑等問題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此外,高管方面自黎康忠卸任后,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一職空懸已有半年之久。而出生于1964年的總經理趙小凡也將在今年3月達退休年齡。未來,誰能接掌這家壽險公司也成為行業的一大看點。
01 董事長待補位,總經理已到退休年齡
去年,中信保誠人壽高層現重大人事變動。
2023年6月,董事長黎康忠卸任,此后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職位一直處空缺狀態。
彼時,中信保誠人壽在官網發布一則重大事項信息披露報告。報告稱,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去董事長職務,該辭任自2023年5月25日起生效。同時,黎康忠已確認其與董事會無不同意見,董事會向黎康忠在任職期間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貢獻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黎康忠擔任中信保誠人壽公司董事長一職近六年時間,帶領公司取得較好的業績。
中信保誠人壽公布的簡歷顯示,黎康忠出生于1965年8月,畢業于牛津大學,系中信保誠人壽股東方英國保誠集團高管人員,他自2009年加入英國保誠集團,曾任保誠集團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Eastspring Investments Group Pte. Ltd.董事、集團首席財務官。原中國保監會于2017年9月核準其中信保誠人壽公司董事長任職資格。
事實上,中信保誠人壽股東方保誠集團在2022年5月就曾發布公告稱,亞洲及非洲區執行總裁黎康忠將離任本集團,另謀發展。自其卸任后至今,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已空懸超過半年。
目前,中信保誠人壽總經理為趙小凡,擔任總經理一職已有10年時間。
簡歷顯示,趙小凡畢業于北京大學,博士學位,現任本公司董事兼總經理職務,原中國保監會于2013年3月核準其任職資格。此外,趙小凡還擔任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長、總經理。
值得注意的是,趙小凡出生于1964年3月,到今年3月就年滿60歲,已到退休年齡。
尚不知接下來誰將掌舵這家壽險公司?但可知的是,當前中信保誠人壽的高層領導班子仍存在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公司的業績發展、戰略部署等方面或多或少會受影響。
02 業績大“變臉”
與“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印象相左,受投資端拖累,“銀行系”壽險公司近年來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作為其中的一員,中信保誠人壽也未能免俗。
長期以來,中信保誠人壽經營穩健。具體來看,中信保誠人壽保費方面呈逐年上漲趨勢。2018年至2021年,分別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53.85億元、213.44億元、233.61億元和268.27億元。凈利潤方面,2018年至2021年,中信保誠人壽分別實現11.04億元、18.2億元、25.31億元和29.15億元。
然而,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保費突破300億元大關,凈利潤卻同比下降了超60%。
2022年年報顯示,中信保誠人壽實現營業收入373.16億元,同比增長14.08%;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11.89億元,同比增長16.26%;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343.22億元,同比下降2.13%。該公司實現凈利潤10.96億元,同比下降62.40%。
具體來看,中信保誠人壽資產減值損失大增3.6億元,從而帶動營業支出同比增長11.51%,同時營業外收入下降99.32%。
針對凈利潤下滑,中信保誠人壽曾年報中坦言,2022年在疫情沖擊、地緣政治沖突、歐美貨幣政策緊縮以及國內宏觀經濟面臨“三重壓力” 等內外部環境下,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因素顯著上升,利率市場持續震蕩下行,股票市場出現較大幅度下跌,資產端組合投資收益顯著下行,負債端資金成本短期內難以調整。
進入2023年,中信保誠人壽業績承壓狀況并未改善,凈利甚至出現虧損。
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保誠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35.68億元,同比增長2.62%,凈利潤為-3.95億元,相較2022年同期的凈利潤3.40億元大幅減少。
償付能力方面,截至2023年9月末,中信保誠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02.86%和109.26%。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披露,2023年第三季度末,保險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6%。不難看出,該公司核心償付能力略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風險綜合評級方面,中信保誠人壽從此前連續25個季度的A類下降至2022年二季度以來的B類。2022年四季度以來,風險綜合評級均為B類BBB級。
前文提到,“銀行系”險企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銀行直接控股的保險公司,另一類是擁有銀行的集團公司所控股的保險公司。以此分類為標準,業內通常將中郵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建信人壽、中信保誠人壽等10家稱為“銀行系”壽險公司。
上述10家險企,2022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合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430.68億元,同比增長9.74%。但凈利潤方面,10家險企2022年合計實現凈利潤-11.89億元,在2021年這一數據為97.61億元,落差巨大。
“目前,資本市場波動導致投資收益很難達預期,保險公司的投資難度加大,頭部保險公司也未幸免。但‘銀行系’險企在投資端的短板被進一步放大,所以出現凈利潤普遍下滑甚至虧損的狀況?!币晃槐kU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向子彈財經透露。
03 25億增資能否解困?
為解決當前其面臨的經營難題,中信保誠人壽將迎成立以來最大一筆增資。
“增資是‘補血’的一種重要方式,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增資可以增加資金來源,提高償付能力和風險抵御能力?!鼻笆霰kU公司銀保渠道負責人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中信保誠人壽成立于2000年,是由中國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集團聯合發起創建,雙方各持股50%,該公司也是國內第一家中英合資保險公司,成立之初中信保誠人壽的注冊資本金僅為2億元,后該公司經過7次增資將注冊資本金增加23.6億元。
2023年12月14日,中信保誠人壽召開2023年第五次股東會,會議審議通過增加注冊資本的事宜。
本次增資,中信保誠人壽擬增加注冊資本人民幣25億元,增資后,中信保誠人壽注冊資本將由人民幣23.6億元增加至人民幣48.6億元。其中,中信金控合計出資人民幣24.3億元注冊資本,保誠集團合計出資人民幣24.3億元注冊資本。
本次變更注冊資本無新增股東,增資后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信保誠人壽的中方股東也完成了變更。
為進行集中統一管理,與產業部分進行隔離,有效防范風險交叉傳染,擁有多張金融牌照的中國中信集團新設金融控股公司。2023年4月,中國中信有限公司已將其持有的中信保誠人壽50%股權成功劃轉至中信金控。中信保誠人壽正式納入金控公司版圖,但最終受益人仍為中國中信集團。
中信集團在官網發布信息稱,以2023年9月30日的中國風險導向償付能力體系償付能力充足率為參考,本次增資完成后,中信保誠人壽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預計將分別達到121%和215%,充分滿足監管要求。
不過,此次變更注冊資本事項仍待監管批準。
中信保誠人壽2023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23年7月原銀保監會人身險部下發《關于2022年度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監管情況的通報》。《通報》明確指出,中信保誠人壽“在公司治理、資產負債管理、資金運用和償付能力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綜合來看,對于中信保誠人壽來說,“增資補血”的方式只能解決短期問題。長遠來看,該公司仍需要解決好負債端問題、改善盈利狀況。接下來,誰來執掌中信保誠人壽?這家險企又將如何突圍“銀行系”險企增收不增利的“魔咒”?子彈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