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孟寶樂
進入“兩會”時間的濟南,處處散發著實干的激情。
1月10日,濟南市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海田作政府工作報告。
回望2023年,濟南經濟克難前行,發展韌性和活力進一步顯現,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0.8億元、增長6%,稅收占比75.22%、列全省第1位。
這一年,濟南緊抓重大戰略機遇,省會發展勢能加快集聚;這一年,濟南塑強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進;這一年,濟南持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宜居宜業水平加快提升……
以“兩會”為節點洞察濟南的經濟體量和城市發展,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標志性成果,從不同維度,鐫刻下城市發展的坐標,為開啟新一輪趕超跨越蓄積起堅實的信心和底氣。
隨著“兩會”的召開,濟南亦為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發展目標。

以項目建設之“進”,擎起高質量發展之勢
項目之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城市發展的基石,是面向未來的底氣,是向上躍遷的支撐。
當前,項目建設,無疑是濟南城市發展的高頻詞。
2023年,濟南定調為“項目突破年”,快馬加鞭推項目,全力以赴擴投資,推動重大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齊魯制藥、臨工重機、泉意光罩等重大產業項目持續升級,弗迪動力電池二期、世界透明質酸谷、山東華光半導體激光器、比亞迪半導體研發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吉利新能源汽車、比亞迪高功率芯片、圣泉生物基硬碳負極材料等項目加快達產達效……一大批項目早開工、快建設,形成拉動城市經濟增長的強勢引擎。
同時,濟南密切關注世界500強、行業領軍企業戰略調整等最新動向,加快雙招雙引步伐,引進強鏈補鏈項目。特別是圍繞龍頭企業,加快引進一批關鍵配套企業,推進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試點和“雙智”試點,做優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打造新能源汽車標志性產業鏈群。
頂格推進之下,濟南“項目突破年”成果頗豐。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濟南成功引進56個世界500強、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項目,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由年初的1301個調增至2413個,大項目、好項目百花齊放,產業提速強勁。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進入“兩會”之前,濟南接連舉辦了兩個大活動。
1月2日,濟南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暨2024年“項目深化年”工作動員大會召開,將2024年工作主題確定為“項目深化年”。
緊接著,1月4日—7日,濟南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現場觀摩活動舉行。3天半時間里,考察人員集中觀摩了42個重點項目。
兩大活動,圍繞著共同的主題,那就是項目。從“項目突破年”到“項目深化年”,濟南推進城市躍升的決心,從未如此清晰且迫近。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濟南共確定重點項目2000個,總投資2.66萬億元。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產業。項目的集聚度,就是產業的競爭力。
在時代賦予的新定位、新使命下,濟南正在與未來博弈,藍圖初顯,未來可期。

做強工業“主引擎”,打開產業發展新格局
工業發展,是濟南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中之重。
2023年以來,這座城市的經濟運行始終保持“好于全國、好于全省”的勢頭,重要的支撐力量便是工業。
據統計,2023年前三季度,濟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2.9%,分別高于全國全省8.9和5.8個百分點,居全省和全國24個GDP萬億級城市第1位,高于第2位的城市3.6個百分點。
數據背后,折射著濟南工業在承壓奮進中展現出的強大韌性。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23年,濟南工業強市勢頭強勁,集成電路、空天信息等六大產業共同體加速壯大,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能級提升,精密鍛件產業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新培育獨角獸企業1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家。
濟南是聞名中外的“天下泉城”,也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41個工業大類和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是國內制造業門類完備的城市之一。
近年來,濟南聚焦建設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和數字經濟引領戰略,在轉型中提升質量、在創新中增添動能。
目前,濟南四大主導支柱產業已經崛起成勢,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全省前列,2023年規模總量預計達到1.6萬億元。
以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為例,2023年其規模總量預計達到5000億元,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300余家,形成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高端數控機床與機器人等標志性產業鏈群,是全國最大的重型汽車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基地、北方最大的激光裝備產業基地。伊萊特超大整體環軋鋼環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翼菲自動化高速并聯機器人填補國內空白,涌現出一批頭部企業和領先領軍產品。
眼下,濟南再提工業強市新目標——到2025年,濟南規上工業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四大主導支柱產業規模總量達到2萬億元。
蓄勢起飛的濟南工業,已然雄心不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導產業不斷煥發新活力之時,濟南因時制宜革新產業、切換賽道,加快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
數據顯示,濟南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7.63%,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躋身全國城市排名第6位,軟件業、服務器制造、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據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濟南將塑強空天信息產業核心優勢,提速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遙感衛星星座組網。發力突破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等產業,推進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山東區塊鏈研究院等載體平臺建設。
同時,前瞻布局元宇宙、生命科學、未來網絡等一批未來產業,加快培育電磁能、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等新增長點。
一座現代化強省會的精彩跨越,值得期待。

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活力加速奔涌
科技創新,指引著城市的未來。
在濟南市歷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都是高頻詞。相較去年而言,創新在今年工作報告中出現的頻次更進一步增加,這也反映出濟南對于創新的重視與期待。
事實上,創新一直貫穿濟南發展的始終。創新不僅成為這座城市最鮮明的標識,也是銳意進取的動力和底氣。
回望2023年,濟南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城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連續5年全省第一,在《自然》雜志發布的《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居第32位,較上一年度上升4個位次。
而此前《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數—科研城市》的數據顯示,在全球科研城市百強名單中,濟南位列第36位。
榮譽等身,卻實至名歸。多年來,圍繞科技創新,濟南積極布局,厚植科創沃土,激發創新活力,蓄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作為“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濟南綜合科技創新指數穩居全省首位,在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居第13位。
全市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11家,省實驗室3家、省重點實驗室112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2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30家,院士工作站272家。全市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已備案71家,組建科研團隊200余個、吸納青年科研人員5000余人。
豐富的科技資源、完備的科創平臺,讓濟南成為廣大科研工作者實現“科研夢”的理想之城。
在中國科學院濟南科創城,植物基因編輯、輕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先進技術領跑國內,甚至打破國際壟斷。
在濟南超算科技園,集聚了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泉城省實驗室等一批科研機構,去年1-8月園區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超過40億元……
如今,隨著戰略科技力量加速布局,濟南正加快成為高科技創新策源地。
不斷疊加的創新力,爆發出產業蝶變的內生力。科創引領之下,制造業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已成為濟南強勁的前進動力。
例如,以創建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為契機,濟南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建成覆蓋城鄉的信息高速公路體系,入選全國首批“千兆城市”。
再如,齊魯二號、三號衛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全省首個自主可控的遙感衛星基礎設施——齊魯衛星星座初步建成,濟南空天信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加快創新的步伐未曾停歇。2024年,濟南將進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生態體系。
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三年行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8900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8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比達到2.93%;高標準建設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探索建立博士后雙創園……
時代風云變幻,握緊加快創新發展的密匙,濟南已為新一輪產業能級提升、城市活力釋放埋下伏筆。
根據濟南市提出的目標,2024年,濟南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左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5%左右和6.5%以上。
藍圖已繪、逐夢前行。只要向著既定目標全力奔跑,真抓實干,久久為功,一定可以實現預期目標。堅決扛起走在前列使命擔當的濟南,未來充滿無限想像。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