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爭考社工的年輕人,沒有編制也想上岸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爭考社工的年輕人,沒有編制也想上岸

曾經愛答不理,如今“高攀不起”。

文|每日人物社 馬延君

編輯|易方興

運營|虎鯨

如今,考公上岸已成為許多人的終極目標。2024年國考在全國31個省(市、區)共招錄近4萬人,報名人數卻達到了300余萬人,競爭比達到了77:1,受迫于國考越來越卷的現實,一些年輕人選擇把視線投向各地的社區工作者考試。

社區工作者一職,它的不足顯而易見——沒編制,要扎根基層,常常加班,有時還得干些體力活兒。但與此同時,它的優點也很明顯,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充滿確定性的職業未來、足以保障生活的收入……這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報考。比如,2023年在安徽的一個縣級市,35個社工崗位,就有超過2000人競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而在這座新搭起的獨木橋上,有人擠在出發地,有人無奈放棄,有人艱難過橋,還有人發現,對渴望上岸的自己來說,這里似乎并不是岸的盡頭。

獨木橋

眼前是鋪天蓋地的大雪,葉捷揮舞著鐵鍬,一鏟接一鏟地將雪堆轉移到卡車上,干得太過賣力,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浸透了,她抬頭望望,前面還有數不盡的雪堆等著她清理。

鬧鐘響起,葉捷睜開眼,雪堆變成了天花板,她才松了一口氣。在夢里勞作了許久,累得她渾身乏力,因為用力“握著鐵鍬”,手心都被指甲掐出了印子。她覺得有些好笑,前兩天看了幾個社工鏟雪的吐槽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她將自己代入其中,可“成都哪兒有那么大的雪”。

這是2023年初,27歲的葉捷剛結束第一場社工考試。來了才知道,沒有編制的社工考試,竟然也卷到了這種程度——只招二十多人,報名的竟然多達五六百人。

社區工作者,是指由各地政府部門統一招聘,經過報名、筆試、面試、體檢、考察、公示等程序,統籌安排到社區工作的工作人員。雖然沒編制,但會簽勞動合同(一般五年),根據城市不同,月工資在3000元到8000元不等,還會交五險一金。

那天在考場外,隊伍排得望不見頭。大多人和她一樣,是裹著羽絨服,看起來都還不到30歲。隊伍格外安靜,每個人都面色凝重,盯著手機,趁最后的時間刷幾道題。

相比于全國統考、總分200分的國考,各地的社工考試并不統一,難度也不同,總分只有100分。題型分為單選、多選、判斷和作文,內容涵蓋時政、文學、數學、地理等,與國考相似。比起國考,社工考試則更注重于實際情況的處理和應對。

葉捷最終栽在了筆試上。“差1.4分,兩道選擇題,可能是沒選對茅盾的原名,也不知道冷暖空氣相遇,形成的極端天氣是龍卷風”。

她歸結失敗的原因是“掉以輕心了,題沒刷夠”,因為搜索信息時,看到社工考試難度不大,“和考公是兩種級別”,她只是下載了一個刷題APP,像考科目一一樣,偶爾學習一會兒。然而,經過那場三十選一的考試,她才意識到,原來面前不是一條寬闊大道,而是一座獨木橋。

研究生畢業的白曉佳,則已經在獨木橋前擠了一年。過去一年,她參加了13場公務員考試,幾乎每個月都要面對一兩場失敗,因為“考試內容都差不多”,考公過程中,她還順便考了三四次社工。

2023年7月,她在安徽省的一座縣級市參與了第一場社工考試,35個錄取名額,卻有二千多人報名,在小城里,很少能見到如此多年輕人聚集的場面,隊伍中偶爾會出現幾名年齡偏大的考生,看起來有些扎眼。

考公沒考上,沒想到考社工也失敗了——最終,白曉佳以0.6分的差距又一次落敗。

她有些后悔,2022年這時候,合肥組織了一場大型社工考試,罕見地開放了五千個錄取名額,卻只有三千多人報考,“甚至沒有最低分數線,只要去考試的,都能上岸”。

但那時白曉佳放棄了,“當時家附近有個和政府簽約的科技特派員工作,想著離家近,工資也差不多,就沒進社區”。誰也沒有料到,一年過去,社工崗位變得如此緊俏,現在想來,白曉佳只覺得“挺后悔的,剛畢業那會兒,有點天真”。

當競爭人數增多,獨木橋越發狹窄,上岸難度也隨之增大,成了普遍現象。比如,2023年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開放的100個崗位吸引了3888名考生競爭。據中公教育統計,截至2023年9月,西安市社區工作者共招聘1000人,而報名人數達到了23468人。一名參與社工考試的網友吐槽:“通州的社工考試,小900人爭9個名額,去年六十多分還進了面試,今年72分復審資格都沒夠上。”

滑落

準備第二次社工考試時,葉捷賣掉了相機,“不想再分心了”。

那是她大學兼職做促銷員,買下的最貴重的物品,陪她記錄過成都的四季變化,也陪她拍攝過雪山和九寨溝的美景。現在,賣掉之后,她下定決心備考社工。

大學畢業后,葉捷入職過一家廣告公司,“就是批量生產小視頻腳本,拍攝完安插到小程序游戲中”,用戶用觀看視頻換取游戲道具,葉捷用“亂七八糟的文檔”換取工資。

半年后,她“實在寫不動暴打小三、逆襲老板的故事”了,就離職了。

葉捷覺得,過去那段工作“完全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經驗積累,也不好寫到簡歷里。而做小本生意的父母勸她,找份穩定的工作,考公、考編、國企、教師都可以,葉捷覺得太卷:“我是都可以,那也得看人家要不要我啊!”

她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大三那年,班里一半同學都在準備考公,她覺得備考太乏味,也對公務員的生活缺乏想象,拖著拖著,就錯過了應屆報考的機會。沒想到被現實捶打,一年過去,自己又繞回了原點。

在后來時常無法出門的日子里,葉捷一邊投簡歷,一邊心不在焉地備考,偶爾還在社交平臺上發些約拍廣告,直到2022年年底,父母經營的飯店倒閉,一家三口都閑在了家中,葉捷才意識到“不能再三心二意地混日子了,像我父母打拼了半輩子,心血說沒就沒”。

極不穩定的現實在她眼前鋪開,沒有了收入來源,需要計算著積蓄交養老保險,父親經常躺在家里一聲不吭,母親心思倒是活泛,“今天想出去擺攤賣鹵味,明天想批發點水果做生意”,但害怕再遭折損,遲遲沒敢行動。

為了不進入相同的命運循環,她開始瘋狂報名各類考試。國考、省考都有固定時間,為了多幾個機會,她關注了五十多個社區、國企招聘、政府服務、公考機構的微信公眾號,“看到哪里有考試、招聘就報名,考公難度大,就報名各種編制、國企、社工,光是買資料、報名費就花出了一千多元”,銀行卡上的數字與日俱減,她只感覺心里空落落的,人也跟著滑落,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有個托底。

白曉佳也是因為暫時的迷茫,才踏上了考公的道路,她研究生學的是農藝與種業,“可農業都自動化了,更需要計算機、機械類的人才,我的研究方向又是茶學,就很尷尬,不會育種,茶藝也不是特別專業,最后就是進退兩難,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畢業后,她曾在合肥找過工作,但市面上最廣泛招聘的只有電話客服和銷售,“工資少,也學不到什么東西”,白曉佳自認不是很擅長與人溝通,做科技特派員時,給其他公司負責人打電話,都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設,最終為了全力備戰考公,她在半年后也放棄了特派員的工作。

有時站在社工考試的考場門外,看著那些年紀和自己差不多,甚至還是學生模樣的考生,她會猜想“大家是不是都和我一樣,考公順帶著考社區”,但沒人有心情隨意寒暄,每個人都在衡量著,考出怎樣的成績,才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

對于降級考社工的人來說,許多人大都經歷過一場滑落。有的是被裁員后想回老家工作,有的是企業欠薪、考公失敗,有的是家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最后,人們將兜底、過渡的希望投向社工,這樣的人越多,社工考試就越卷。

比如,因為已婚未孕的身份,還不到30歲的趙靚已經待業了一年半,她四處碰壁,選擇很少。前公司不太景氣,趙靚選擇了離職,“但后來投簡歷,很多企業都會問結婚了嗎,有孩子嗎,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然后就沒回音了”。

趙靚對工作的要求并不高,“文職工作,給上保險,雙休就行”,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一家公司的面試機會,卻被要求先交1368元做體檢,最后發現是騙子公司,報警才要回了1000元。

折騰了一年多,她發帖吐槽投遞保潔的崗位都被拒絕,許多人推薦她考社工,她有些無奈,回答道:“之前考過,沒考上,每個區都有幾萬人競爭,兩次報考都差了一點點分數。”前不久,終于等到新的招聘公告,鼓起勇氣想再試一次,趙靚卻發現自己懷孕了,“打電話一問,社工也不要孕婦”。

第二次社工考試落敗后,葉捷跑到公園的角落里待了一下午。

“哭也哭不出來,就是著急,有種恨意無處發泄,可我也不知道是恨誰”,正值盛夏,她氣出了滿頭大汗,又發了兩天高燒。

葉捷無法接受的是,自己已經拿出了高考的勁頭準備,從早到晚趴在自習室,看屏幕太久,每天早上醒來,眼睛都是干澀的,她不明白自己差在哪里,“我的同學考公務員、考教師,都上岸了,怎么我連個社工都考不上”。

她回憶起那天面試,五人一組進入考場,面對“社區要開展一個防詐騙講座活動,你怎么組織?”“小區居民總在樓道里堆放雜物,造成消防安全隱患,同時拒不清理的情況,你怎么處理?”等考題,她按照反復練習的答題模版,先回答應急處理辦法,再展開分析,最后歸納總結,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也做到了聲音清晰,落落大方,她看見考官面帶微笑地點點頭,一切都像電影畫面般清晰,可最終還是迎來了沉重一擊。

“現在考社工的人那么多,面試最忌諱的是套路式、喊口號的回答,考官一上午能聽幾十個相同的答案,要的是在框架內答出特色”,孫建是一家連鎖公考機構的培訓老師,過去一年他已經接了上百個社工面試的網絡咨詢,“很多人都是考了兩三次還沒上岸,心態崩了,開始到處找老師輔導”。

在孫建看來,過去一年社工考試的火熱,甚至超出了培訓機構的想象,就連張雪峰也推薦“低學歷社恐女生試試社工”,賣網課的機構都賺得盆滿缽滿,他所在的機構也在各種社交平臺、網站上投了不少軟廣和硬廣。

三年前剛畢業入行時,他熱心推薦過考公失利的學生試試社工,“社工考試難度相對較低,考試機會又多,雖然沒有編制,但工作穩定,基本不會被辭退,還可以在職考編”。

但沒有學生真的行動,看著學生不悅的面色,他琢磨幾遭反應過來,“人家花了那么多錢報班,我讓他去考沒有編制的社工,是有點瞧不起人的意思”,從此沒再“多嘴”過。

到了2023年,反倒是主動咨詢社工的學生急切起來。大多數是剛剛畢業兩三年的學生、孩子母親,或者在大城市漂泊了幾年、想回家工作的中年男女,孫建分析“或許是對穩定的需求壓倒了一切,說到底誰不想要一份交五險一金、有雙休、離家近的工作呢”。

年輕人在尋找一個明確的出路,社區工作者也盯上了年輕人。2023年6月,一場面向上海高校應屆畢業生的社區工作者專項招聘宣講會,吸引了來自上海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立信金融和會計學院等高校的一百多名應屆畢業生參加。

但“社工崗位的吸引力沒那么大,不像公考培訓,所有人都幾萬幾萬地砸錢”,孫建說道,一對一的面試輔導每小時一千元,盡管咨詢不少,最終愿意交錢的人還是寥寥,而愿意花錢做輔導的大多是三十多歲的考生,“能拿出那一兩千塊錢,又急著上岸”。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深漂了十一年的單身女性,想回到陜西老家工作,“考公是沒什么可能了,社工最起碼年齡限制在四十歲”,那位女士一口氣買了五個小時的輔導課,閑聊中透露出自己在陜西小城有數套房產,“不在乎花多少錢,就是力求一次上岸,為后半生圖個保障”。

當“岸”具象化為一種可預見的生活——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時間、按時繳納的五險一金、穩定的崗位與收入,社工的吸引力也在隨著更多人的奔赴,與日俱增。26歲的林媛媛是在夏天的末尾上岸的,社工專業研究生畢業一年間,她已經陸續參與了沈陽市的5場社區考試,“剛開始還只想報名家附近的單位,畢竟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資支撐不起租房”。

但每次身邊都是數不清的考生,她意識到“不能再挑挑揀揀了”,考試通過后,她辭去了月薪五千的公考機構教師助理,開始每天公交從頭坐到尾的通勤生活,上崗第一天,她被分配的任務是數清園區里有多少個井蓋,并分別拍照標記。

頂著烈日四處尋覓時,她還有些恍惚,“費了這么大的力氣,這是我想要的工作嗎?”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不用再日夜為“下個月能不能完成KPI,開出工資”懸心,上岸的感覺還是安穩的。

岸上有岸

三四次考試均以落榜告終后,最后,白曉佳找了一份教務班主任的工作,但在溝通面試時,她誠實地說了考公的計劃,最終被委婉拒絕。

在職備考的計劃泡湯了。她和進入社區工作的妹妹聊,妹妹勸她:“別來社區,事情特別多,除了基本的社區服務,也要負責經濟普查、接待投訴等等雜事。”

白曉佳有些無奈:“究竟是不是圍城,還是要進去了才能知道啊。”她決定,2024年3月再考兩場,不行的話,再想辦法。

如今,她在家中全職備考,盼望上岸。

哪怕是社工,白曉佳也如此渴望上岸,也體現出社工一職風評的變化。

四年前入職社工崗位時,陳晨還曾經受過周圍人不解的目光,他畢業于北京一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同學們大多選擇進體育公司或做老師,他考公失利,想找個離家近的穩定工作,順手報考了街道社工,沒怎么準備就過了,那時同學半開玩笑地問他:“去做閑人馬大姐了?”

而到了現在,他反倒成了同學們心中“有遠見的人”,一個被裁的初中同學還來向他請教:“考你們那兒都需要準備什么?”聽得陳晨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很多人也一樣。在社交網站上,關于社區工作者的討論有超過18萬條筆記,其中“社區工作者備考經驗”“社區工作者適合年輕人報考嗎?”“社區工作者都要做什么?”是高頻出現的分享與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社工到底是做什么的,只是沖著穩定就來報考了”,在陳晨看來,社區工作者是一份同時需要“用心與不用心”的職業,“居民有事兒要用心解決,有些磕磕絆絆、沖你撒氣的話,就左耳進右耳出了”。

與人接觸多了,陳晨摸索出一套十字工作法,“嘴甜點,心寬點,活兒細點”,他是老北京人,“從小就喜歡和小區里的大爺大媽逗悶子”,一些工作上的難題,被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化解了。

陳晨負責的社區有一位大爺,總是將撿來的紙殼堆在樓道,鄰居投訴到社區,同事勸了兩次不管用,陳晨就掐準點,每兩天幫大爺賣一次紙殼,錢遞過去,來一句“大爺您今兒又豐收了”,反復了幾次,大爺不好意思了,再也沒把紙殼拿進樓道過。

工作久了,他也在各種瑣事、報告中咂摸出一點意義,小區搬過來一戶老兩口,帶著殘疾兒子生活,申請補助時發現手續卡在了原戶口地,老兩口行動不便,陳晨就幫著一趟趟跑另一個區的街道辦事處,最后事情辦好了,“老兩口見我,跟見個寶似的”。

每個人對這份工作的感悟都不盡相同,在社交平臺上,有人分享了社工生活的vlog,雖然工作繁雜,偶有加班,但離家近的優勢讓她能夠接送孩子上學,回家吃口熱飯;也有人吐槽,遇到難以相處的領導,“每天各種匯報與批評,上班如上墳”;還有人擔心,即便社工很少裁員,但五年一簽合同的規定,也有著失業的風險。

只不過一份工作,無論優劣,都永遠無法成為生活的終點,今年1月,29歲的陳晨還是離開了已經得心應手的社工崗位,辭職開始創業,“一個月六七千的工資,真養不了家,我再不拼一把就來不及了,趕緊給人年輕人騰位置吧”。

而數了三天井蓋,清理了一周小廣告,又上門發了幾天宣傳單后,林媛媛翻出了被她壓箱底的公考資料,打算今年再沖一次省考。岸上有岸,單位里不少年輕人都在準備考公。

“畢竟還是想有個編制,何況社區的人到區里開會,和正經公務員都是兩個待遇”,林媛媛發現,關于穩定,也分上了三六九等,過去父母和她說,“你能考上社工,我們就安心了”,現在鞭策的話變成了,“你能考上公務員,我們就安心了”。

但也有人最后選擇放棄。

“能做的我都做了,可能還是沒那個命吧。”葉捷說。從第三次社工考試失敗之后,她沒有再報名社工考試了,“人人都說簡單,可總也考不上,不想再經受那種打擊了”。

不過,她沒有像上次一樣不知所措,她賣掉了所有的社工網課,準備找份別的工作。而經營的飯店倒閉后,母親的鹵味攤也終于支起來了,畢竟,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爭考社工的年輕人,沒有編制也想上岸

曾經愛答不理,如今“高攀不起”。

文|每日人物社 馬延君

編輯|易方興

運營|虎鯨

如今,考公上岸已成為許多人的終極目標。2024年國考在全國31個省(市、區)共招錄近4萬人,報名人數卻達到了300余萬人,競爭比達到了77:1,受迫于國考越來越卷的現實,一些年輕人選擇把視線投向各地的社區工作者考試。

社區工作者一職,它的不足顯而易見——沒編制,要扎根基層,常常加班,有時還得干些體力活兒。但與此同時,它的優點也很明顯,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充滿確定性的職業未來、足以保障生活的收入……這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報考。比如,2023年在安徽的一個縣級市,35個社工崗位,就有超過2000人競爭,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而在這座新搭起的獨木橋上,有人擠在出發地,有人無奈放棄,有人艱難過橋,還有人發現,對渴望上岸的自己來說,這里似乎并不是岸的盡頭。

獨木橋

眼前是鋪天蓋地的大雪,葉捷揮舞著鐵鍬,一鏟接一鏟地將雪堆轉移到卡車上,干得太過賣力,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浸透了,她抬頭望望,前面還有數不盡的雪堆等著她清理。

鬧鐘響起,葉捷睜開眼,雪堆變成了天花板,她才松了一口氣。在夢里勞作了許久,累得她渾身乏力,因為用力“握著鐵鍬”,手心都被指甲掐出了印子。她覺得有些好笑,前兩天看了幾個社工鏟雪的吐槽貼,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她將自己代入其中,可“成都哪兒有那么大的雪”。

這是2023年初,27歲的葉捷剛結束第一場社工考試。來了才知道,沒有編制的社工考試,竟然也卷到了這種程度——只招二十多人,報名的竟然多達五六百人。

社區工作者,是指由各地政府部門統一招聘,經過報名、筆試、面試、體檢、考察、公示等程序,統籌安排到社區工作的工作人員。雖然沒編制,但會簽勞動合同(一般五年),根據城市不同,月工資在3000元到8000元不等,還會交五險一金。

那天在考場外,隊伍排得望不見頭。大多人和她一樣,是裹著羽絨服,看起來都還不到30歲。隊伍格外安靜,每個人都面色凝重,盯著手機,趁最后的時間刷幾道題。

相比于全國統考、總分200分的國考,各地的社工考試并不統一,難度也不同,總分只有100分。題型分為單選、多選、判斷和作文,內容涵蓋時政、文學、數學、地理等,與國考相似。比起國考,社工考試則更注重于實際情況的處理和應對。

葉捷最終栽在了筆試上。“差1.4分,兩道選擇題,可能是沒選對茅盾的原名,也不知道冷暖空氣相遇,形成的極端天氣是龍卷風”。

她歸結失敗的原因是“掉以輕心了,題沒刷夠”,因為搜索信息時,看到社工考試難度不大,“和考公是兩種級別”,她只是下載了一個刷題APP,像考科目一一樣,偶爾學習一會兒。然而,經過那場三十選一的考試,她才意識到,原來面前不是一條寬闊大道,而是一座獨木橋。

研究生畢業的白曉佳,則已經在獨木橋前擠了一年。過去一年,她參加了13場公務員考試,幾乎每個月都要面對一兩場失敗,因為“考試內容都差不多”,考公過程中,她還順便考了三四次社工。

2023年7月,她在安徽省的一座縣級市參與了第一場社工考試,35個錄取名額,卻有二千多人報名,在小城里,很少能見到如此多年輕人聚集的場面,隊伍中偶爾會出現幾名年齡偏大的考生,看起來有些扎眼。

考公沒考上,沒想到考社工也失敗了——最終,白曉佳以0.6分的差距又一次落敗。

她有些后悔,2022年這時候,合肥組織了一場大型社工考試,罕見地開放了五千個錄取名額,卻只有三千多人報考,“甚至沒有最低分數線,只要去考試的,都能上岸”。

但那時白曉佳放棄了,“當時家附近有個和政府簽約的科技特派員工作,想著離家近,工資也差不多,就沒進社區”。誰也沒有料到,一年過去,社工崗位變得如此緊俏,現在想來,白曉佳只覺得“挺后悔的,剛畢業那會兒,有點天真”。

當競爭人數增多,獨木橋越發狹窄,上岸難度也隨之增大,成了普遍現象。比如,2023年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開放的100個崗位吸引了3888名考生競爭。據中公教育統計,截至2023年9月,西安市社區工作者共招聘1000人,而報名人數達到了23468人。一名參與社工考試的網友吐槽:“通州的社工考試,小900人爭9個名額,去年六十多分還進了面試,今年72分復審資格都沒夠上。”

滑落

準備第二次社工考試時,葉捷賣掉了相機,“不想再分心了”。

那是她大學兼職做促銷員,買下的最貴重的物品,陪她記錄過成都的四季變化,也陪她拍攝過雪山和九寨溝的美景。現在,賣掉之后,她下定決心備考社工。

大學畢業后,葉捷入職過一家廣告公司,“就是批量生產小視頻腳本,拍攝完安插到小程序游戲中”,用戶用觀看視頻換取游戲道具,葉捷用“亂七八糟的文檔”換取工資。

半年后,她“實在寫不動暴打小三、逆襲老板的故事”了,就離職了。

葉捷覺得,過去那段工作“完全是浪費時間”,沒有任何經驗積累,也不好寫到簡歷里。而做小本生意的父母勸她,找份穩定的工作,考公、考編、國企、教師都可以,葉捷覺得太卷:“我是都可以,那也得看人家要不要我啊!”

她讀的是漢語言文學,大三那年,班里一半同學都在準備考公,她覺得備考太乏味,也對公務員的生活缺乏想象,拖著拖著,就錯過了應屆報考的機會。沒想到被現實捶打,一年過去,自己又繞回了原點。

在后來時常無法出門的日子里,葉捷一邊投簡歷,一邊心不在焉地備考,偶爾還在社交平臺上發些約拍廣告,直到2022年年底,父母經營的飯店倒閉,一家三口都閑在了家中,葉捷才意識到“不能再三心二意地混日子了,像我父母打拼了半輩子,心血說沒就沒”。

極不穩定的現實在她眼前鋪開,沒有了收入來源,需要計算著積蓄交養老保險,父親經常躺在家里一聲不吭,母親心思倒是活泛,“今天想出去擺攤賣鹵味,明天想批發點水果做生意”,但害怕再遭折損,遲遲沒敢行動。

為了不進入相同的命運循環,她開始瘋狂報名各類考試。國考、省考都有固定時間,為了多幾個機會,她關注了五十多個社區、國企招聘、政府服務、公考機構的微信公眾號,“看到哪里有考試、招聘就報名,考公難度大,就報名各種編制、國企、社工,光是買資料、報名費就花出了一千多元”,銀行卡上的數字與日俱減,她只感覺心里空落落的,人也跟著滑落,不知什么時候才能有個托底。

白曉佳也是因為暫時的迷茫,才踏上了考公的道路,她研究生學的是農藝與種業,“可農業都自動化了,更需要計算機、機械類的人才,我的研究方向又是茶學,就很尷尬,不會育種,茶藝也不是特別專業,最后就是進退兩難,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畢業后,她曾在合肥找過工作,但市面上最廣泛招聘的只有電話客服和銷售,“工資少,也學不到什么東西”,白曉佳自認不是很擅長與人溝通,做科技特派員時,給其他公司負責人打電話,都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設,最終為了全力備戰考公,她在半年后也放棄了特派員的工作。

有時站在社工考試的考場門外,看著那些年紀和自己差不多,甚至還是學生模樣的考生,她會猜想“大家是不是都和我一樣,考公順帶著考社區”,但沒人有心情隨意寒暄,每個人都在衡量著,考出怎樣的成績,才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結果。

對于降級考社工的人來說,許多人大都經歷過一場滑落。有的是被裁員后想回老家工作,有的是企業欠薪、考公失敗,有的是家人和孩子需要照顧……最后,人們將兜底、過渡的希望投向社工,這樣的人越多,社工考試就越卷。

比如,因為已婚未孕的身份,還不到30歲的趙靚已經待業了一年半,她四處碰壁,選擇很少。前公司不太景氣,趙靚選擇了離職,“但后來投簡歷,很多企業都會問結婚了嗎,有孩子嗎,打算什么時候要孩子,然后就沒回音了”。

趙靚對工作的要求并不高,“文職工作,給上保險,雙休就行”,一次好不容易得到一家公司的面試機會,卻被要求先交1368元做體檢,最后發現是騙子公司,報警才要回了1000元。

折騰了一年多,她發帖吐槽投遞保潔的崗位都被拒絕,許多人推薦她考社工,她有些無奈,回答道:“之前考過,沒考上,每個區都有幾萬人競爭,兩次報考都差了一點點分數。”前不久,終于等到新的招聘公告,鼓起勇氣想再試一次,趙靚卻發現自己懷孕了,“打電話一問,社工也不要孕婦”。

第二次社工考試落敗后,葉捷跑到公園的角落里待了一下午。

“哭也哭不出來,就是著急,有種恨意無處發泄,可我也不知道是恨誰”,正值盛夏,她氣出了滿頭大汗,又發了兩天高燒。

葉捷無法接受的是,自己已經拿出了高考的勁頭準備,從早到晚趴在自習室,看屏幕太久,每天早上醒來,眼睛都是干澀的,她不明白自己差在哪里,“我的同學考公務員、考教師,都上岸了,怎么我連個社工都考不上”。

她回憶起那天面試,五人一組進入考場,面對“社區要開展一個防詐騙講座活動,你怎么組織?”“小區居民總在樓道里堆放雜物,造成消防安全隱患,同時拒不清理的情況,你怎么處理?”等考題,她按照反復練習的答題模版,先回答應急處理辦法,再展開分析,最后歸納總結,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也做到了聲音清晰,落落大方,她看見考官面帶微笑地點點頭,一切都像電影畫面般清晰,可最終還是迎來了沉重一擊。

“現在考社工的人那么多,面試最忌諱的是套路式、喊口號的回答,考官一上午能聽幾十個相同的答案,要的是在框架內答出特色”,孫建是一家連鎖公考機構的培訓老師,過去一年他已經接了上百個社工面試的網絡咨詢,“很多人都是考了兩三次還沒上岸,心態崩了,開始到處找老師輔導”。

在孫建看來,過去一年社工考試的火熱,甚至超出了培訓機構的想象,就連張雪峰也推薦“低學歷社恐女生試試社工”,賣網課的機構都賺得盆滿缽滿,他所在的機構也在各種社交平臺、網站上投了不少軟廣和硬廣。

三年前剛畢業入行時,他熱心推薦過考公失利的學生試試社工,“社工考試難度相對較低,考試機會又多,雖然沒有編制,但工作穩定,基本不會被辭退,還可以在職考編”。

但沒有學生真的行動,看著學生不悅的面色,他琢磨幾遭反應過來,“人家花了那么多錢報班,我讓他去考沒有編制的社工,是有點瞧不起人的意思”,從此沒再“多嘴”過。

到了2023年,反倒是主動咨詢社工的學生急切起來。大多數是剛剛畢業兩三年的學生、孩子母親,或者在大城市漂泊了幾年、想回家工作的中年男女,孫建分析“或許是對穩定的需求壓倒了一切,說到底誰不想要一份交五險一金、有雙休、離家近的工作呢”。

年輕人在尋找一個明確的出路,社區工作者也盯上了年輕人。2023年6月,一場面向上海高校應屆畢業生的社區工作者專項招聘宣講會,吸引了來自上海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立信金融和會計學院等高校的一百多名應屆畢業生參加。

但“社工崗位的吸引力沒那么大,不像公考培訓,所有人都幾萬幾萬地砸錢”,孫建說道,一對一的面試輔導每小時一千元,盡管咨詢不少,最終愿意交錢的人還是寥寥,而愿意花錢做輔導的大多是三十多歲的考生,“能拿出那一兩千塊錢,又急著上岸”。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深漂了十一年的單身女性,想回到陜西老家工作,“考公是沒什么可能了,社工最起碼年齡限制在四十歲”,那位女士一口氣買了五個小時的輔導課,閑聊中透露出自己在陜西小城有數套房產,“不在乎花多少錢,就是力求一次上岸,為后半生圖個保障”。

當“岸”具象化為一種可預見的生活——朝九晚五的上下班時間、按時繳納的五險一金、穩定的崗位與收入,社工的吸引力也在隨著更多人的奔赴,與日俱增。26歲的林媛媛是在夏天的末尾上岸的,社工專業研究生畢業一年間,她已經陸續參與了沈陽市的5場社區考試,“剛開始還只想報名家附近的單位,畢竟每月三千多元的工資支撐不起租房”。

但每次身邊都是數不清的考生,她意識到“不能再挑挑揀揀了”,考試通過后,她辭去了月薪五千的公考機構教師助理,開始每天公交從頭坐到尾的通勤生活,上崗第一天,她被分配的任務是數清園區里有多少個井蓋,并分別拍照標記。

頂著烈日四處尋覓時,她還有些恍惚,“費了這么大的力氣,這是我想要的工作嗎?”但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不用再日夜為“下個月能不能完成KPI,開出工資”懸心,上岸的感覺還是安穩的。

岸上有岸

三四次考試均以落榜告終后,最后,白曉佳找了一份教務班主任的工作,但在溝通面試時,她誠實地說了考公的計劃,最終被委婉拒絕。

在職備考的計劃泡湯了。她和進入社區工作的妹妹聊,妹妹勸她:“別來社區,事情特別多,除了基本的社區服務,也要負責經濟普查、接待投訴等等雜事。”

白曉佳有些無奈:“究竟是不是圍城,還是要進去了才能知道啊。”她決定,2024年3月再考兩場,不行的話,再想辦法。

如今,她在家中全職備考,盼望上岸。

哪怕是社工,白曉佳也如此渴望上岸,也體現出社工一職風評的變化。

四年前入職社工崗位時,陳晨還曾經受過周圍人不解的目光,他畢業于北京一所高校的體育專業,同學們大多選擇進體育公司或做老師,他考公失利,想找個離家近的穩定工作,順手報考了街道社工,沒怎么準備就過了,那時同學半開玩笑地問他:“去做閑人馬大姐了?”

而到了現在,他反倒成了同學們心中“有遠見的人”,一個被裁的初中同學還來向他請教:“考你們那兒都需要準備什么?”聽得陳晨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很多人也一樣。在社交網站上,關于社區工作者的討論有超過18萬條筆記,其中“社區工作者備考經驗”“社區工作者適合年輕人報考嗎?”“社區工作者都要做什么?”是高頻出現的分享與問題。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社工到底是做什么的,只是沖著穩定就來報考了”,在陳晨看來,社區工作者是一份同時需要“用心與不用心”的職業,“居民有事兒要用心解決,有些磕磕絆絆、沖你撒氣的話,就左耳進右耳出了”。

與人接觸多了,陳晨摸索出一套十字工作法,“嘴甜點,心寬點,活兒細點”,他是老北京人,“從小就喜歡和小區里的大爺大媽逗悶子”,一些工作上的難題,被他以一種幽默的方式化解了。

陳晨負責的社區有一位大爺,總是將撿來的紙殼堆在樓道,鄰居投訴到社區,同事勸了兩次不管用,陳晨就掐準點,每兩天幫大爺賣一次紙殼,錢遞過去,來一句“大爺您今兒又豐收了”,反復了幾次,大爺不好意思了,再也沒把紙殼拿進樓道過。

工作久了,他也在各種瑣事、報告中咂摸出一點意義,小區搬過來一戶老兩口,帶著殘疾兒子生活,申請補助時發現手續卡在了原戶口地,老兩口行動不便,陳晨就幫著一趟趟跑另一個區的街道辦事處,最后事情辦好了,“老兩口見我,跟見個寶似的”。

每個人對這份工作的感悟都不盡相同,在社交平臺上,有人分享了社工生活的vlog,雖然工作繁雜,偶有加班,但離家近的優勢讓她能夠接送孩子上學,回家吃口熱飯;也有人吐槽,遇到難以相處的領導,“每天各種匯報與批評,上班如上墳”;還有人擔心,即便社工很少裁員,但五年一簽合同的規定,也有著失業的風險。

只不過一份工作,無論優劣,都永遠無法成為生活的終點,今年1月,29歲的陳晨還是離開了已經得心應手的社工崗位,辭職開始創業,“一個月六七千的工資,真養不了家,我再不拼一把就來不及了,趕緊給人年輕人騰位置吧”。

而數了三天井蓋,清理了一周小廣告,又上門發了幾天宣傳單后,林媛媛翻出了被她壓箱底的公考資料,打算今年再沖一次省考。岸上有岸,單位里不少年輕人都在準備考公。

“畢竟還是想有個編制,何況社區的人到區里開會,和正經公務員都是兩個待遇”,林媛媛發現,關于穩定,也分上了三六九等,過去父母和她說,“你能考上社工,我們就安心了”,現在鞭策的話變成了,“你能考上公務員,我們就安心了”。

但也有人最后選擇放棄。

“能做的我都做了,可能還是沒那個命吧。”葉捷說。從第三次社工考試失敗之后,她沒有再報名社工考試了,“人人都說簡單,可總也考不上,不想再經受那種打擊了”。

不過,她沒有像上次一樣不知所措,她賣掉了所有的社工網課,準備找份別的工作。而經營的飯店倒閉后,母親的鹵味攤也終于支起來了,畢竟,日子還是要過下去。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忠市| 丰顺县| 民乐县| 明星| 马山县| 伊金霍洛旗| 宜昌市| 项城市| 赤水市| 黄陵县| 江门市| 巢湖市| 周宁县| 屯留县| 小金县| 将乐县| 昌吉市| 青神县| 武宁县| 公主岭市| 万全县| 邻水| 白沙| 广西| 宜都市| 永昌县| 峡江县| 汤原县| 通海县| 农安县| 沙坪坝区| 都安| 翼城县| 益阳市| 囊谦县| 洪泽县| 北海市| 互助| 浦城县| 仁寿县|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