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鋅刻度 孟會緣
編輯|許 偉
借一次充電寶自動扣費兩年多、電沒充上也能出欠費單、押金或租借費往往返款無望、充電速度慢且常常自身電量不足、導航的門店子虛烏有以至無法及時歸還……最近,《中國消費者報》通報了一批有關共享充電寶市場的亂象案例。
這些投訴無不在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共享充電寶行業令無數消費者破防的不止是其日益高漲的使用價格,還有其越發低質的服務態度。
關鍵是,曾經憑借小額付費、隨時租賃而火爆一時的共享充電寶,為什么會活成現在消費者“最討厭的樣子”?
誰在為“充電刺客”買單?
關于共享充電寶的價格爭議早已不是新鮮話題。
“你們那兒的充電寶多少錢?”在某位網友留言的評論下,全國各地網友的跟評也進一步展示著作為“充電刺客”的共享充電寶殺傷力有多大:“上海共享充電寶一小時4元”“長沙高鐵站5塊半小時”“新疆阿克蘇半小時6塊”“重慶酒吧門口一小時6塊”“邯鄲一個三四線城市均價一小時三塊”“宜昌就沒有低于4塊的價”“廣州南6塊半小時”……
不過共享充電寶之所以成為當下一大投訴熱點,價格還不是最主要因素。對于這一屆廣泛擁有“20%電量焦慮”(因手機電量低于20%,用戶因電量不足而產生焦慮)的消費者而言,雖然給了高價但能解一時之困倒也能接受,可高價格與其服務質量卻不對等,讓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感到不滿。
黑貓投訴上,有關共享充電寶的投訴帖高達兩萬多條
據《中國消費者報》報道,重慶楊女士在兩年多前租借過一次共享充電寶,沒想到速綠充電卻一直自動續會員費,連續扣了她30個月共700多元的費用;北京敬先生被連續扣費26個月,只因他在租借“小電”共享充電寶時可能被頁面默認勾選了開通會員并自動續費,但這些他并不知情……據稱,類似投訴數量有2000多個,涉及小電、電小童、速綠充電、咻電、搜電、街電等多個共享充電寶品牌。
封面新聞的相關報道也曾提及有關上述主流共享充電寶品牌的投訴案例。如一位網友投訴街電稱,“跑了大半個成都,都沒找到可以歸還的地方,有的地方是卡槽滿無插口無法歸還,有的地方有卡槽但充電寶型號不匹配(同一個廠家的充電寶竟然有兩種樣式,卡槽不匹配),還有的推薦歸還地根本就不存在(商家停業),造成被迫強制消費。”另一位網友投訴來電表示,“在火車站用了這個充電寶,沒用幾小時,充電寶就沒電了。出站的地方沒有歸還充電寶的,第二天我就找了別的地方,按照上面說的附近門店尋找,找到的一個是虛擬地址,假的。六天后,扣了我199。”
自動扣費、好借難還、價格高充電慢……當下,共享充電寶亂象還在不斷擴散。
規模化加速,但大家仍在“裸泳”
回歸市場本身,不可否認移動電源確實已經成為龐大消費人群的新“剛需”。
相關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手機配置增多,2022年5G手機的續航能力相較2019年反而有所下降。”相同使用時間后,2019年5G手機平均剩余電量為53.7%,2022年為36.6%。由此可見,手機續航問題在技術層面仍未找到最優解。
圖源:Fastdata極數
重點是,對比固定充電、無線充電等充電解決方案,共享充電寶具有較高的滲透率、便利性等優勢,依舊是用戶首選的移動充電服務類型。
在此基礎上,如何加快規模化布局,完善共享充電服務網絡的覆蓋范圍,必然成為該行業滿足用戶靈活、隨機充電需求的重中之重。因為共享充電寶行業并不是一個用戶粘性很強的行業,通常線下鋪設的點位越多流量就越多,商圈的人流量越大共享充電寶的生意就越好。
隨著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的持續釋放,共享充電寶品牌不僅能觸達更大范圍內的消費者,其運營成本也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并借此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而品牌對熱門點位的渴求與爭奪,從消費者常常在同一門店看到多個品牌充電寶共處一室就能看出來。
但共享充電寶的主要消費群體是手機使用頻率較高、對手機依賴度較強的年輕圈層。對于這一部分年輕群體而言,在注重產品實用性和價格的同時,更希望得到豐富的感官體驗、心理認同和情緒價值。
從現階段的整體市場表現來看,為了進一步探索增量市場并搶占用戶心智,共享充電寶品牌往往會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進行品牌賦能,如保留直營模式的怪獸充電,選擇在運營、服務、品牌等方面的下功夫;二是打造品牌力,如小電曾嘗試過推出月卡,推行充電會員制等;三是深度挖掘市場,如目前以代理模式為主的美團充電和搜電,加速拓展廣闊的下沉市場就是為了在增量市場獲得先發優勢。
不過需要品牌注意的是,在上述過程中如何不讓自己曾辛苦維護的服務口碑、用戶體驗打折扣。有行業人士曾指出,“共享充電寶行業已經被渠道綁架,過度市場化以及過度競爭,行業開始招代理、賣設備,對品牌而言這樣旱澇保收,但定價和服務上會出現相應問題。”
如今再關聯到一個個具體的消費者投訴案例,看來主流共享充電寶品牌們對這一次企業底層能力大挑戰的完成度并不好。
知名品牌也可能淪為“墊腳石”
作為共享經濟模式下僅存的“碩果”,共享充電寶的發展潛力與市場地位毋庸置疑。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國內居民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經濟活動的穩步恢復帶來的行業增量,對于共享充電寶行業的擴容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整體來看,線下餐飲、交通出行和酒店住宿場景的顯著復蘇,有望推動共享充電寶行業在2023年增至168億,并于2028年超過700億規模。
從大小品牌齊聚到頭部突圍而出,經歷過潮起潮落的共享充電寶逐漸呈現出“高集中度且競爭充分”的行業態勢。第三方報告顯示,共享充電寶行業前五的市占率超過95%。其中,市占率最高的是怪獸充電,達到36%,緊隨其后的是美團和竹芒科技,是第二梯隊企業,第三梯隊企業則是小電、來電、咻電、倍電。
在此情況下,不僅新品牌難以入局,艾媒咨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甚至斷言,“未來行業還會繼續出清,稍有不慎,昔日的知名品牌也會成行業墊腳石。”放眼未來,共享充電寶行業亂象頻發或將成為引發新一輪洗牌期到來“導火索”。
相關話題下的討論
此前就有全國人大代表指出共享充電寶商家不同程度存在的5個問題,包括不退押金、不經允許扣會員費、歸還后仍計費、好借不好還、售后服務差,并建議出臺共享充電寶行業規范,明確收費標準、退還款期限等。但即使被廣大媒體頻繁曝光、受到人大代表關注,共享充電寶行業亂象依然廣泛存在。
很顯然,倒逼企業規范自身經營行為,維護市場良性競爭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那么,如何回應消費者期待,給共享充電寶行業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將是各大共享充電寶品牌度過這一輪洗牌期和實現長遠健康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