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中國債券信息網顯示,截至1月10日,已有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披露了2024年一季度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計劃,累計發行規模達6978億元。
對比2023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計劃,只有山東、江西、遼寧三個省份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其余17個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河北省一季度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直接從1286億元降至0。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較上年同期減少有兩大原因。一是,在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背景下,重點化債省份發行規模明顯下降;另一方面或和項目儲備有關,特別是去年四季度增發的萬億國債重點支持的地區如河北省面臨一定的資金使用壓力,需要靠后安排新增專項債發行節奏。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界面新聞表示,從目前已披露的發行計劃來看,化債大省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大幅縮減,例如貴州、重慶、湖南等省份,而化債壓力較小的山東省今年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達150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900億元大幅提升。
章俊認為,2023年,用于化債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累計發行量超過1.3萬億元,在當前“化解存量、遏制新增”的政策背景下,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債券的獲批發行規模或向經濟建設大省傾斜,對于債務風險及財政壓力較大的省份將進一步嚴控政府新增投融資規模。
國金證券分析師趙偉也在研報中表示,今年重點化債省市工作重心或在防風險,新增地方債限額或較少,可能會更多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推進化債工作。比如,貴州省一季度計劃發行新增專項債券124億元,計劃發行量較去年同期下降53%,但貴州省一季度再融資債券計劃發行規模超過900億元,是去年同期實際發行量(240億元)的3.75倍。
此外,對于化債壓力不大的河北省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驟降,分析師認為,這可能和去年四季度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有關。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院長袁海霞對界面新聞表示,2023年四季度,財政部增發萬億國債并全部轉移地方使用,主要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項目建設。截至目前,萬億國債已累計安排金額超8000億元,其中,京津冀等華北省份是重點支持對象,河北獲得的額度或不低。
她指出,根據國務院批復的《以京津冀為重點的華北地區災后恢復重建提升防災減災能力規劃》,相關項目包括學校、醫院等教育和醫療衛生機構,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災后恢復重建,還包括通過支持水庫除險加固、河道治理等工程,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等。
“部分項目與地方新增專項債投向領域一致,地方專項債項目儲備及資金安排使用壓力或較大。為保障萬億國債資金使用,以及提高地方新增專項債使用效率,河北或適度靠后安排新增專項債發行使用節奏。”袁海霞說。
她還提到,東北三省也是萬億國債重點支持的地區之一,這三個省份披露的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也較低,或同樣與萬億國債發行有關。
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去年12月發布的增發國債前兩批項目清單,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向了東北地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以及松花江流域防洪治理工程。
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馮琳提到,去年12月28日,河北省召開了全省增發國債項目建設動員部署會議,要求全力優質高效推進國債項目建設。國債資金的到位將對今年一季度河北省的基建投資形成拉動,起到穩定年初經濟運行的作用。這可能是河北省披露的一季度發行計劃中,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為零的主要原因。
章俊也表示,萬億國債是一大因素,另外和項目儲備也有一定的關系。“今年各省整體一季度新增專項債額度都有所減少,或許也和目前地方正在儲備的超長期國債項目有關。”他說。
《21世紀經濟報道》周四援引多位地方投融資人士稱,近期地方正在謀劃儲備超長期特別國債項目,支持方向為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產業鏈安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