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犀牛娛樂 方正
編輯|樸芳
黃河路的小賣部老板正與老伙計下棋,為李李搶了金美林生意鳴不平,老伙計感嘆“聽說廚師都散伙了,現在也不曉得要吃什么了”,只見這時,小賣部老板話鋒陡轉——“不曉得吃什么的時候,上美團團購看看”……
好家伙,這《繁花》追上頭的時候看廣告都還以為是正片。而在最近各大社交平臺,上述這組美團系列9-12集片尾小劇場廣告引起了網友熱烈討論,劇粉們紛紛感嘆王家衛拍劇連植入都很有“腔調”。
談及《繁花》的口碑,基本是一個剛開播時爭執不休,隨劇情發展集體“真香”并走出一條上揚曲線的過程。更多人逐漸傾向于認同“《繁花》是一次對電視劇的降維打擊”,甚至有人主張“資本就應該流向這樣的好作品”。
資本的反應也確乎如此。
繁花廣告的兇猛,從第一集10廣打響頭炮,到第9集片尾追加超86秒美團小劇場,再到第16集飆升到11廣,再到全網自來水熱情押注大結局廣告數,《繁花》現象級招商表現極大提振了2024劇集招商整體信心。
據豆瓣網友「來看月」統計,截至到第28集(共30集),目前《繁花》已憑37個品牌投放的253個廣告總量超越去年的廣告之王《三體》(168個廣告總量),且在臨近大結局的第25集往后,幾乎每集都能吸引新面孔品牌追投。
數據來源:豆瓣網友「來看月」整理
在金宇澄原著小說《繁花》里,“不響”一詞共出場了一千多次,上海話里它通常表示不作聲、不表態的意思。但目前來看,劇版《繁花》不僅熱度、口碑“響”了,它還響徹了整個劇集廣告行業。
所以它遍地廣告卻沒人反感的秘訣是?
第16集沖到11廣,《繁花》為何吸金?
《繁花》的第16集,夜東京瀕臨散伙時,終于回溯了當年寶總與玲子的東京初遇,特別是玲子餐廳打工時收到阿寶來信滿眼噙淚那幕,恰逢《東京愛情故事》BGM適時響起,劇情來到了一個小高潮。
就在這一集,《繁花》的單集廣告數量也沖到了行業現象級的11個,而犀牛君已記不清上一次在國產劇里看到“單集11廣”是什么時候。
在犀牛君看來,繁花廣告是很適合做細致拆解的一個投放案例,我們能很明顯從該劇每集的廣告分布變化、品牌客戶更迭中,看清楚品牌客戶決策投廣的思路。
首先,《繁花》的頂級招商盤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前期商洽。開播第一集就一口氣擺出10廣,這幾乎不可能是臨時談好的。鑒于《繁花》從17年籌拍至今的超長項目周期,可判定這些客戶很早就與劇方達成了契約。
另一些可作為佐證的例子是,《繁花》很多廣告是前期無縫植進劇情中的,例如觀眾津津樂道的魏總送汪小姐肯德基雞翅、景秀給汪小姐開百事可樂念出經典臺詞“瓶子開了,關不住了”等,這些絲滑植入顯然是前期拍攝就談好的合作。
所以《繁花》如此吸金的首要原因,是國民級大導王家衛“下凡”拍劇的號召力、胡歌唐嫣等頂流扛劇上海演員構成了“基本盤”,以至于剛立項時很多廣告主便趨之若鶩了。
另一方面,《繁花》的用戶畫像很明確,主要是一二線城市25歲-45歲經濟實力雄厚的都市人群(酷云數據顯示,《繁花》上星播放在一線城市的市占率長期保持在10%以上)。且該劇還特別吸引到很多非傳統劇集觀眾、喜歡商戰炒股劇情的男性觀看,很方便品牌做目標明確的精準投放。
可以看到,投《繁花》最多的行業品牌便是美妝大牌,如特意制作了滬語版廣告的百雀羚、最近剛與馬伊琍牽手的雅詩蘭黛以及自然堂、麥吉麗等,而諸如人頭馬X.O、珍酒、問界5S等品牌則明顯想占據男性觀眾心智。
《繁花》另一個很打動廣告主的差異化特點,是其熱度和口碑真的逐漸走高地畫了一道“上揚曲線”。反映到投放上,顯然有很多品牌屬于后期臨時追投,比如從第21集才開始投放的王老吉、只投放了24集25集的鈣爾奇、第28集才加入的歐派等。
王家衛教你拍廣告,這案例可復刻嗎?
《繁花》的“廣告創意”也很值得細品。
一來,美團片尾廣告幾乎開創了某種新流派的植入美學。盡管不確定他們是否由王家衛親自掌鏡,但可以看出,無論是下象棋、嗑瓜子還是街頭閑談,這些市井煙火場景都延續了王家衛美學,才制造出“觀眾還沒出戲”的順滑銜接感。
由此亦可看出,一部劇選擇哪個演員拍植入也很講究。犀牛君一直覺得,《繁花》里由聯合導演程亮扮演的小賣部老板「景秀」人物設計得很妙,在劇里他是黃河路上市井小民的“發聲筒”與大人物的“情報信息網”,所以找這個與觀眾心聲貼得最近的角色打廣告,觀眾對植入的反感便減弱了許多。
二來,廣告拍得妙,觀眾甚至會轉而拍手叫好,在《繁花》里,王家衛此次對劇中無縫植入品牌元素的處理就堪稱一絕。
犀牛君先提兩個很有意思的品牌亂入,一個是前期劇情著墨最多的三羊牌疑似是恒源祥(廣告詞是:羊羊羊)的巨型隱形廣告,一個是范志毅出場時給唐嫣遞的上海人童年回憶“光明老冰棍”。但從植入的曖昧性上看,你很難判定這是否是兩個品牌給錢打的廣告。
另外幾個更醒目的植入則基本能坐實是給了錢的,一個是百事可樂,該劇第12集,汪小姐事業遭到重創,黃河路小賣部老板景秀給她撬了一瓶百事可樂,并說出了暗示黃河路金光綺夢下暗流涌動的一段隱喻臺詞:
“黃河路就像一個汽水瓶,你不開它不響,但只要你拿起子輕輕一撬,它馬上就噴出來。瓶子開了,關不住了……”
還有幾個與品牌關聯的片段也是高光時刻。比如寶總意外結識日本大佬那段戲里,陶陶在醫院嚷嚷著「板藍根」太貴不能浪費;寶總與汪小姐漸行漸遠后,送了一輛「凱迪拉克」給小汪以致敬舊時革命友情等,這些精彩片段里的品牌不僅不突兀,甚至給觀眾帶來了尋覓彩蛋的樂趣。
不得不說,犀牛君看《繁花》,有時候很像在看一堂王家衛教你拍廣告的營銷課,也許王家衛的影像美學大家很難復刻,但一些廣告思維、植入技巧還是能拿來運用的。
同期裸播怪《繁花》?這是盧美琳思維
繁花廣告能給行業留下什么啟示呢?
最近在輿論場,犀牛君注意到,一些關于《繁花》耽誤同期劇集招商的言論甚囂塵上。比如在豆瓣「收視率研究中心」小組,有網友發帖稱“《繁花》在電視劇領域首次產生了商務虹吸效應,會導致各大新劇廣告商務縮減”。
按照這些觀點,他們認為《繁花》的招商勢能吸走了很多廣告主眼光,從而造成同期播出的其它劇集流失廣告,甚至很多人把同期《我們的翻譯官》《你也有今天》等劇的“裸播”也怪罪到了《繁花》頭上。
犀牛君很理解劇粉們的心理,在同期對打的單線思維里,我們確實很容易認為一部爆劇搶奪了其它劇商務機會。但正如犀牛君前文所說,其實一部劇的招商更多取決于前置商洽,爆劇或許能影響新品牌“臨時追投”的決策,但把一部劇的“裸播”全怪罪在爆劇頭上未免太夸張了。
這就讓犀牛君想到了《繁花》里金美林的老板盧美琳,相信同行是冤家的她確實被黃河路上的對家至真園搶了不少生意,但如果凡事都怪罪同行而忽視了自家菜品與服務,這種經營思維可以說是本末倒置了。
《繁花》的火爆和高口碑,最近還帶動很多上海人打卡黃河路追憶往昔,犀牛君特別樂見這種現象,也希望行業能產出更多這樣“實火”且能帶動社會效應的精品劇集。
而針對劇集招商,犀牛君認為,核心還是先要把“內容品質”打磨好,再以同等誠意把好內容推銷出去。就像至真園做一道霸王別姬,拿出匠心做菜的態度,就不怕八方食客不來您這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