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大盤經歷早盤寬幅震蕩后,下午三大指數水下震蕩并集體收跌。盤面上,大消費、新能源、零售、百貨、乳業、零食等多個分支共振大漲,但白酒及部分白馬股橫盤態勢明顯;TMT則加速下探,科大訊飛等多股創階段新低。
ETF方面,日經相關ETF領漲。
日經225ETF易方達(513000)漲幅居市場首位,達3.19%。另外3只進入漲幅榜前十的QDII產品分別是日經ETF(159866)、恒生生物科技ETF(513280)、恒生醫藥ETF(159892)。
外盤方面,2024年1月10日,日經225指數收盤漲2%,報34441.72點,續創1990年3月以來收盤新高。
華泰證券認為,受益于工資上漲,2023年日本居民名義收入增速明顯回升,但由于通脹絕對水平較高,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為負,拖累消費需求,然而,由于疫情期間居民積累大量超額儲蓄,且居民消費信心低位回升,2023年居民消費仍然低位修復。往前看,2024年居民收入增速有望維持在較高水平,且收入增長可能超過平均通脹水平、真實收入增長有望轉正。
跌幅方面,深價值ETF(159913)領跌4.25%。
影視、傳媒、游戲等板塊下挫明顯。
萬聯證券認為,2023年中國自研游戲出海收入呈現連續下降趨勢。此前在國內游戲版號有所限制且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趨勢下,國內廠商將視野放置海外市場,以尋求新的增長機會,但隨著市場逐漸擁擠,同時伴隨著研發費用、流量成本等層面的投入持續提升,中國游戲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壓力。根據伽馬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自主研發游戲海外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163.66億美元,同比下降5.65%,產值規模呈現持續下降趨勢,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活躍度方面,貨幣市場基金華寶添益ETF(511990)成交量近130億元,領跑市場。新上市的標普生物科技ETF(159502)換手率達129.88%。
滬深300ETF(510300)成交額達32.11億元,居股票類ETF首位。證金債5年ETF(511580)換手率達100.94%。
中金策略表示,往后看,預期偏弱背景下建議關注積極因素的逐步累積,尤其是國內政策環境的邊際變化。當前短期擾動不改長局,極端估值疊加積極因素的逐步積累,對后市表現不必過于悲觀,2024年市場的配置機會有望好于2023年。
標普精選行業指數旨在衡量全球行業分類標準特定子行業的表現。東北證券認為,標普生物科技指數的成分股為:標普全市場指數(S&PTotalMarketIndex)內屬于醫療保健服務子行業的股票。美股生物技術型企業研發不確定較高,但研發成功后也會帶來較高的投資收益,因此較為合適用一籃子指數型的配置方式進行分散投資,降低投資生物科技企業的不確定性。
ETF發行市場方面,2024年1月11日共1只ETF上市。
港股創新藥ETF(159567)緊密跟蹤國證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指數旨在反映港股通創新藥產業上市公司的運行特征。選樣方面,首先,剔除選樣空間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額低于1000萬港元的股票;然后,選取最近一年日均總市值排名最高的前50名股票構成指數樣本股,樣本數量不足時按實際數量納入。
國證指數公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29日,該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包括石藥集團、信達生物、百濟神州、藥明生物、中國生物制藥等。
消息面上,近年來,我國醫藥企業新藥研發力度增強,創新藥審評審批進程提速。據統計,2023年共有40款創新藥獲批上市,超過2022年全年審評通過的創新藥數量21個。在2023年獲審評通過的創新藥品種中,有本土創新藥物35款,進口藥物5款。同時,我國創新藥上市審批通道更加通暢,2023年獲得優先審評審批和特別審批上市的創新藥數量分別為7款、4款。
財通證券認為,2023年創新藥出海利好頻出,多款國產創新藥具備出海潛力。其中包括利培酮緩釋微球注射制劑(綠葉制藥)、替雷利珠單抗(百濟神州)、特瑞普利單抗(君實生物)、呋喹替尼(和黃醫藥)、艾貝格司亭α注射液(億帆醫藥)。隨著海外臨床試驗運營合作模式逐步成熟,國內藥企發力布局海外臨床/全球多中心臨床,以便獲得海外臨床數據/推動海外臨床進度,用來支持BD或自行申報。多款國產創新藥已于海外進入臨床中后期階段,具備出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