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近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外商直接投資(FDI)呈現118億美元凈流出,這是1998年有該統計數據以來外商直接投資首次呈現凈流出。
外匯專業人士認為,關聯企業債務凈流出是導致三季度外來直接投資流向逆轉的主要原因,不宜被解讀為外資大規模撤資。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直接投資包含股權和關聯企業債務兩項。2023年第三季度,股權投資凈流入51億美元,與上季持平;關聯企業債務由上季凈流入16億美元轉為凈流出168億美元,是同期外來直接投資流向逆轉的主要原因。
管濤認為,造成關聯企業債務銳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影響,如在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海外融資條件收緊之下,外商投資企業關聯債務下降,也有內部因素,如國內外商投資企業盈利能力波動、計提未分配利潤下降等因素。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下降10.5%,降幅較2022年全年高出1.0個百分點。
“顯然,關聯企業債務往來逆轉引發的外來直接投資凈額為負,不宜被解讀為外資大規模撤資。”管濤強調。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也表示,從總量來看,盡管2022年與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出現了一定規模的資本外流,但絕對規模要遠低于2015年與2016年。
他指出,2015年與2016年,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逆差加上誤差與遺漏項凈流出均超過6000億美元,2022年僅為3000億美元,2023年前三季度僅為2000億美元。
從商務部發布的實際使用外資的口徑來看,2023年1-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403.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0.0%。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去年12月的例行發布會上表示,外資規模出現波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因素,也有非經濟因素。對外資規模的波動,也要多角度來看待。
他指出,從縱向看,我國引資規模仍處于歷史高位。2019年至2021年,我國吸收外資連續三年刷新歷史紀錄,2022年1-11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達到1.16萬億元人民幣,為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在上年高基數的情況下,今年1-11月吸引外資出現波動,是正常的。同時,1.04萬億元的引資規模仍處于歷史高位。”他說。
從橫向看,何亞東稱,近年來全球跨國投資低迷。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規模同比下降12.4%,2023年將繼續萎縮。今年以來,跨國公司紛紛來華考察洽談,表現出對投資中國的極大興趣。今年1-1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8萬家,同比增長36.2%,也印證了外資企業來華投資勢頭。
此外,國家外匯管理局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以美元計的儲備資產報34496.91億美元,較前值增加了692.81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報32379.77億美元,環比回升了661.7億美元,均為連續兩個月增加。2023年四季度,儲備資產增加1412.3億美元,外匯儲備增加1229億美元。
銀河期貨分析師楊一平對界面新聞表示,儲備資產的回升,既有美元和境外債券收益率回落、黃金價格回升的估值性因素,也有交易性因素。同時,外資增持境內債券和陸股通資金凈賣出明顯下降也對儲備資產增加起到了正面作用。
“9月境外投資者債券持有量數據出現回升,特別是11月的托管量和持有量數據均出現改善。”楊一平說。
分析人士認為,在穩增長政策的加持下,今年國內企業營收和利潤均有望繼續改善,隨著投資回報率提升,外商直接投資有望恢復增長勢頭。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研報中指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有望保持在4%以上,這表示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是最大的,三分之一的全球增長會來自中國。
“中國產業鏈和基礎設施都非常健全,有很多高質量的高科技人員,其成本比發達國家要低,廣大的市場也有助于投資和創新取得回報。目前,全球大概100個國家最大的出口市場都是中國,這些國家完全離開中國市場是很難的。雖然有些國家要降低對中國產品的依賴,有些外資企業要降低其在中國生產用于出口的比重,但是外資企業也會同時增加那些為中國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進而增加在中國的投資。”
“總體來說,外資有出有進,是一個產業鏈的重組而不是外資單邊流出。”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