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楊亦 蔣波 田思
編輯|楊亦 王東
2024年大幕已拉開。回望過去一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勢頭強勁,波瀾壯闊的能源轉型大潮,在中國大地上落地為一座座繁忙工作的地面電站、海上風機、屋頂光伏、零碳園區、零碳碼頭等等,零碳化、綠色化引領了未來的方向。
華夏能源網團隊作為能源變革大潮的見證者之一,始終站在產業最前沿,通過豐富多元的深度報道與專題報道,揭示政策調整的底層邏輯、洞察產業周期的最新趨勢、挖掘企業創新的優秀案例。
值此開年之際,我們復盤過去一年能源變革的重大進程,審視過去一年里程碑式的重要事項,總結了2023能源產業變革的十大關鍵詞,與每一位關心、關注能源產業未來的讀者朋友們共享:
關鍵詞一:先立后破
對于雙碳發展,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2023是“先立后破”總方針的落地之年。總方針的底層精神是,加快清潔能源的“立”和推進化石能源的“破”相輔相成,既不能只立不破、停滯不前,更不能只破不立、急速冒進。在破與立的平衡中,化石能源的兜底價值不容忽視,必須認清的一個國情是: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化石能源還是“穩定器“和”壓艙石”。
在“先立后破”思想的指導下,煤電得以重新定位。在這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改革當屬煤電容量電價政策的出臺。
2023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建立煤電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宣布將原有的單一制電價改為電量電價和容量電價“兩部制”,電量電價“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容量電價按照回收煤電機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確定,根據煤電轉型進度等實際情況逐步調整。
“容量電價”政策,相當于給煤電企業發了一份“保底工資”,其目的在于推動煤電加快向提供容量支撐保障和電量并重轉型,平常時段為新能源發電讓出空間、高峰時段繼續頂峰出力,為進一步加快發展新能源來保駕護航(詳見華夏能源網報道:《爭議煤電容量電價:煤電新定位下的利益再分配|深度》)。
關鍵詞二:地方能源集團
在國家“3060雙碳”戰略提出之前,國內能源建設基本以“五大六小”等電力央企為主力。近年來,一方面隨著土地財政的“落幕”,地方政府急于尋找新的財政增長點;另一方面,為了把“能源的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許多地方政府開始成立省級能源集團,通過重組、整合等方式迅速做強做大做優,成為繼能源央企之外迅速崛起的一支實力軍團。
華夏能源網洞察到這一趨勢,做出了《各省密集組建能源集團:新能源有望替代地產成地方財政重要來源》的報道。據統計,2023年成立的地方能源集團包括:5月,貴州能源集團正式揭牌;6月,廣西能源集團成立;8月,黑龍江省新能源集團成立。迄今國內各省已擁有20余家省級大型能源集團;此外,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市級政府也開始跟進,例如有“新能源之都”之稱的江蘇常州市就組建了常州新能源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新組建的各地方能源集團不約而同的將重點業務指向了新能源,一方面是因為這符合國家的“雙碳戰略”,能夠加快綠色轉型,確保完成“能耗雙控”的硬指標;另一方面還可以實實在在地為當地帶來財政、稅收收入,產生更為廣泛的社會經濟價值。
展望2024年,地方能源集團們,將依托本地優勢,引領新能源開發進入全新階段。
關鍵詞三:淘汰化石能源
化石燃料的命運,是貫穿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的最重要議題。當全球各國在《巴黎協定》中達成“確保全球平均溫升不得超過工業化前水平2°C,并力爭不超過工業化前水平 1.5°C”的共識之后,化石燃料的退出節奏,成為各國對減碳態度的“試金石”。
2023年11月30日,備受矚目的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在阿聯酋首都迪拜如期開幕。在油氣大國召開氣候變化大會,這也預示著對化石能源的立場問題會爭論的異常激烈。
于是乎,從大會召開前開始發酵,到全球190多個締約國長達13天的拉鋸戰與博弈爭吵,在夜以繼日的討論及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簡稱GST)的不斷更新中,化石燃料的命運幾經波折。
在大會閉幕時,雖然沒有如低洼海島國家所期待的寫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但就化石能源的態度第一次有了全球共識,最終的決議文本明確:“以公正、有序、公平的方式減少能源系統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這關鍵的10年加快行動,以便在2050年實現與科學相符的凈零排放。”(參見華夏能源網報道:COP28上的博弈與改變:全球盤點、化石燃料命運、資金何來成三大攻防焦點)
一波三折背后,表明世界在擺脫化石能源方面有共識亦有分歧,有意愿更有阻力。2024年開年,化石燃料到底將以怎樣的方式“有序退出”,仍將是全球能源轉型話題榜上的焦點議題。
關鍵詞四:貿易摩擦
中國新能源走向全球的征程中,非市場因素的關稅壁壘和貿易摩擦,永遠是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利劍”。
4月,美國國會通過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正式生效。法案規定,本國消費者購買的電動汽車,如采用任何由“外國關注實體”制造或組裝的電動汽車電池組件,都將禁止享受稅收抵免;
6月,牽動國人的一樁突發新聞——中國某光伏企業高管在德國參加慕尼黑光伏展(Intersolar Europe)期間被德國警方帶走調查,讓中國出海企業感受到了恐慌,反傾銷、反補貼的話題討論迅速登上熱榜。華夏能源網跟進的視頻報道《中國光伏高管德國被抓原因曝光:開發非法系統逃避反傾銷稅》在行業內外引發熱議,視頻播放量高達650萬+。
8月,經歷長達三年立法醞釀的《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新電池法案》)正式生效。自2027年起,動力電池出口到歐洲必須持有符合要求的“電池護照”,記錄電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跡、供應鏈等信息。這將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出口歐洲帶來看得見的壓力。
緊接著10月,又傳出歐盟正考慮對中國風電整機廠商進行反補貼調查的消息(參見華夏能源網報道《壞消息!歐盟反補貼“大棒”砸向中國風電!》);12月底,歐盟再發布聲明,對從中國進口的生物柴油展開反傾銷調查。
2023年,全球貿易環境于中國新能源企業而言,可以說是“沒有好消息”。這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是成長中的煩惱,正是因為中國新能源產業強大了才招致明槍暗箭。長遠來看,限制打壓還會來更多,中國新能源產業需要迎難而上、逆風飛行,用實力說話,在全球市場上謀求到長遠競爭力和相應的國際地位。
關鍵詞五:出海建廠
隨著地緣政治、全球貿易環境愈發復雜,全球供應鏈格局面臨重塑。中國憑制造業及出口而崛起,如今也因相同的原因遭遇挑戰。曾經大舉實現了產品銷售國際化的新能源產業,如今卻在海外市場步履維艱,面臨各式各樣的“圍剿”。
因此,出海建廠,將供應鏈的核心環節落子布點到重要的海外市場,成為新能源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2023年,中國制造業實力企業積極嘗試走向海外,從汽車制造、風電到光伏,謀劃海外建廠的新聞發了一波又一波。
但出海建廠之路,阻力重重。寧德時代與福特福特汽車斥資35億元合作建廠一事,遭遇了反復調查乃至被迫”暫停“,至今仍無定論。華夏能源網在《中國光伏出海2.0時代:赴美建廠熱背后的誘惑與陷阱|深度》一文中,講述了中資企業在美建廠的故事及嚴峻的出海環境。2024年,期待見證更多中國企業沖破障礙,跨越出海1.0時代,全面進入“輸出制造實力”的2.0時代。
”一帶一路“作為中國能源出海的另一條“主線”,在2023年進入收獲之年。2023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中國新能源企業積極擁抱“新大陸”上的機遇,深度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清潔能源發展大計中。在華夏能源網報道《新能源出海2.0時代:中國光伏如何點亮“一帶一路”》中,我們以領軍企業陽光電源為例,梳理了中國經驗、中國產品、中國技術如何完成出海“探路”的最佳實踐。
出海建廠,將如何引領中國新能源企業真正實現國際化跨越?行動永不停,答案在未來。
關鍵詞六:產能過剩
中國光伏20年的發展歷程中,從沒有逃脫過“過熱-過冷-過熱”的輪回怪圈。自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行業大火之后,終于在2023年走到盛極而衰的頂點,全產業鏈的過剩問題如山呼海嘯般壓來,硅料、電池片、組件價格全線暴跌。
2023年,可再生能源裝機中光伏發電裝機增速最快。電源工程的總投資上,光伏也是占據了半壁江山(太陽能發電共計3209億元、同比增長60.5%)。但是,再旺盛的需求也頂不住過剩壓力——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最新披露,2023年光伏行業市場總需求為550GW,而供給端產能1003GW。這一輪“過剩”程度之嚴重,已經超出市場需求近一倍!
“狼多肉少”的后果,就一個字:卷。到年中時,中國光伏行業就已處于“史上最強內卷進行時”;到第四季度,光伏組件競標價跌破1元/W,行業內項目延期、產線減產、停工甚至裁員等消息相繼傳出,整個行業風聲鶴唳(參見華夏能源網報道:裁員!減產!延期!瘋狂擴產惡果顯現,上百家光伏企業或被擠下“牌桌”)。
但“卷”并非都是壞事。一方面,隨著度電成本的不斷下降,光伏裝機規模在年內創下新高;另一方面,內卷倒逼行業回歸到技術創新的基本面,領軍企業圍繞降本增效,持續地進行迭代升級,N型替代P型速度加快,TOPCon、HJT、鈣鈦礦等新技術路線研發不斷取得突破,這些技術有望引領中國光伏新一輪的效率革命。
光伏行業在2020-2023經歷了三年高速發展期,充斥著大量前來賺快錢的資本和企業,行業健康發展需要一次自我凈化。通過一次洗牌,會將那些無心長期發展經營的賺快錢的企業淘汰出局。隨著落后產能的出清,整個行業將有望走向更加理性、健康的新階段。
關鍵詞七:價格戰
“還沒吃到肉,就開始挨打”,成為儲能行業2023年的真實寫照。
對于新型儲能而言,2023年可以說是”五味雜陳“的一年。正如業內人士所言,“2022年是儲能元年”的提法言猶在耳,整個行業就毫無防備的來到了2023年的“過剩”與“價格戰”關卡。
新型儲能,是為解決可再生能源更好的適配電網系統應運而生的新事物,因國內外井噴的市場需求,帶來了資本市場的熱捧。但由于大量企業跨界而來、瘋狂擴產、盲目上大項目,導致行業存在極大泡沫。華夏能源網在深度報道《缺錢、殺價、擠泡沫,儲能行業開始為“野蠻生長”付出代價|復盤2023》中,復盤了2023年儲能坐上“大滑梯”的一年。
價格戰在大儲、工商業儲能領域持續上演。不僅上游磷酸鐵鋰跌跌不休,電芯環節也屢屢出現價格殺手,更刺激了儲能系統、儲能項目的EPC單價持續下跌,嚴重擠壓了上下游企業的利潤空間。
但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則在2023年末提醒全行業,應理性看待價格戰之后行業的發展趨勢,經歷價格戰洗牌之后,儲能市場仍將持續擴容,在高質量發展中迎來景氣度的上行。
樂觀與悲觀,希望與失望,且待2024年的新答卷。
關鍵詞八:碳關稅
作為2023年度熱議話題之一,歐盟碳關稅法案(簡稱CBAM)給中國出口產業帶來的震撼還在持續加深。
自2023年10月開始試運營的CBAM,可以理解為歐盟碳市場的衍生政策,目的是解決歐盟碳市場可能導致的“碳泄漏”問題。CBAM的誕生有一定復雜背景,但主要是針對進口產品的碳含量,征收歐盟碳價與出口國碳價的差額,其實質效果是使進口產品承擔與歐盟產品一樣的碳價成本。這既有歐盟的氣候目的,也有全球競爭的考慮。
對于中國不同領域出口企業的影響,雖存在不確定性,但碳關稅制度對中國萬億規模的出口產品設置的碳交易壁壘,是所有企業不得不盡早正視的問題。
那么,該如何應對碳關稅下的全球貿易新變局?華夏能源網在《如何讓碳關稅不成為碳壁壘?遠景在鄂爾多斯給出了解題答案》的報道中,分享了龍頭企業的探索實踐:零碳產業園,將能夠打通“綠色壁壘”,讓中國制造暢通無阻出口全球。
關鍵詞九:分拆上市
“坡長雪厚”的新能源產業,讓眾多企業找到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尤其對大型上市公司來說,增加不被看好的新能源業務,開始貢獻出大部分利潤。為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進一步享受新興產業的資本市場紅利,「分拆上市」成為了很多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
2023年內,中國電建宣布籌劃分拆電建新能源上市;華潤電力擬分拆華潤新能源在A股上市;年中,華電集團旗下華電新能順利實現 IPO 過會……這一輪電力央企掀起的分拆上市潮,在募資額和估值方面均創造了新的歷史。尤其是華電新能高達300億元的募資額,更是刷新此前三峽能源募資規模,成為A股新能源行業最大IPO。
對此,華夏能源網在《電力央企扎堆分拆新能源上市:搶到風口,也坐上火山口?| 深度 》深度報道中提出,這一輪電力央企IPO受資本熱捧,有其背后邏輯。當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在“雙碳”目標驅動下,2050年左右中國能源系統至少存在243萬億元的投資機會。財富效應之下,更多資金當然會緊隨其后。
除電力央企之外,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如天合光能(天合富家)、正泰電器(正泰安能)、欣旺達(欣旺達動力)、陽光電源(陽光新能源)等,也均在2023年公布了相關業務分拆上市的計劃,一場新的資本盛宴開啟。
然而,走過政策輸出最多、監管最為嚴格的2023年后,中國資本市場在2024年充滿不確定性,排隊上市的企業們將接受監管收緊后的嚴峻考驗,上市之旅注定不會都是坦途。
關鍵詞十:能源數字化
能源與制造,在2023年來到了“野蠻生長”與“高質量發展”的十字路口,全面高質量發展將是必經之路。面臨嚴峻的產業新周期,靠什么來激發出新的內生增長動力?
加快數字化轉型,是公認的“抓手”。一方面,是能源制造業“降本增效”的本質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國能源企業實現管理能力躍升的必經之路。能源及電力天然帶有數字化屬性,數字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的融合,被認為是未來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023年,能源數字化已經拉開序章,數字技術如何融入能源產業背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來?這也是過去一年華夏能源網團隊給予了極大關注的議題。我們在深度案例報道如《“科技+能源”革命如何改變未來?華為請回答》、《新能源寒冬來臨前,這些企業已找到韌性增長的“鑰匙”!》中對能源行業的數字化現狀進行了報道,并分享了數字化賦能者如華為、阿里、釘釘等在能源制造業中的最佳實踐,也在《當“碳”革命遇上“綠”轉型,產業數智化需要怎樣的推手?》中報道了深耕工業物聯網四十年的專業選手研華科技對行業的洞察。
能源產業的深度變革,一定無法忽略數字化的力量。數字化將為中國能源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華夏能源網將持續關注并做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