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侯瑞寧
因長期無生產訂單,深圳正威集團公司(下稱深圳正威)下屬企業虧損嚴重,并拖欠員工工資。
1月5日,界面獲悉的正威華能(山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正威華能)一份內部文件顯示,該公司長期沒有生產訂單,且處于停工停產狀態,經營面臨巨大壓力和困難。
文件稱,前期正威華能領導通過各種方式籌集資金以確保員工工資足額及時發放,但時至今日,“確實無資金進行薪資發放,公司各級領導通過各種方式在努力擺脫當前困境,但收效甚微”。
正威華能決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暫時取消所有員工績效工資的發放,恢復時間待定。
正威華能多名在職員工對界面新聞表示,上述文件屬實,并稱公司從2023年10月開始至今,底薪、績效工資和生活補助均未發放。
天眼查APP顯示,正威華能成立于2019年11月,注冊資本金20億元,于2021年3月正式投產,主業是生產銅線、電纜等。正威華能的大股東為深圳正威,持股80%;滕州市城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和滕州信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10%。
正威華能員工李曉對界面新聞表示,2021-2022年上半年,公司業務較多,2022年下半年開始業務逐漸減少。到2023年下半年,公司便再無生產訂單。
正威華能員工王歐稱,停工停產半年多來,在職員工每日主要負責機臺衛生清理、拖地、除草等工作,“公司領導勸我們主動離職”。
“公司領導層表示,如果員工主動離職,公司承諾很快結清欠款;如果不主動辭職,歡迎與公司共渡難關,但也意味著暫時沒有錢可以支付。”王歐稱。
針對正威華能拖欠員工工資一事,界面新聞致電正威華能公司負責人,對方拒絕接受采訪。

2023年9月,界面新聞獨家獲悉,由于經營不善,正威華能從2023年年初開始拖延發放工資;6月開始每月進行培訓考試,成績不滿80分者,扣除部分績效工資。9月開會通知,績效工資只發50%。
2023年12月5日,深圳正威16億元股權被凍結,凍結期限至2026年12月3日。正威華能是該筆股權凍結的被執行企業。
據魯網報道,正威華能金屬新材料項目是正威國際集團(下稱正威集團)打造的首個軍民融合電線電纜項目,與山東省軍用線纜龍頭企業山東華能線纜合作,形成了創新孵化、加工生產、應用交易等完整產業鏈。
正威華能金屬新材料產業園項目總投資120億元,項目占地1200畝,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項目投資60億元,占地650畝,主要產品為軍民兩用電纜及高鐵、船舶、國家電網線纜、高端精密線材等。
但目前正威華能一期規劃使用的650多畝土地上,只建設完成了兩個車間,規劃中的第三個生產車間已經爛尾。

天眼查APP顯示,目前正威華能的董事長為王文生,實際控制人和受益所有人為王文銀。
王文銀曾為深圳正威董事長,于2023年10月辭任;目前擔任深圳正威母公司正威集團董事局主席。
王文銀曾被稱為“世界銅王”,也是正威集團的創始人。據《徽商》雜志2016年報道,正威集團在全球20多個國家掌握多處礦產,銅礦總儲量在2400萬-3000萬噸。但這一數據備受業內質疑。
2023年,正威集團以超過6000億元的營收連續第11年登上世界《財富》500強,位列第124位。其主要業務包括銅加工和貿易、新材料、新能源等。其中,銅加工和貿易占其總營收的絕大部分。
正威集團旗下有超過40家產業園,以銅加工和貿易為主。2023年以來,多家產業園陷入輿論風波。
其中,其標桿企業——全威銅業因經營困難,于2023年11月停產停工,員工放假兩個月;正威(平陽)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中心項目、正威潛陽新材料產業園陷入工程合同糾紛等。
正威集團陷入經營困境,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銅線、電纜行業進入低景氣度周期,二是其備受質疑的該公司商業模式不可持續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銅業分析師曾對界面新聞表示,2023年上游銅價整體價格處于近幾年較高位置,處于中游的銅桿等傳統銅加工品利潤下滑比較明顯。
近三年,銅桿價格呈現下跌走勢。上海鋼聯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銅桿價格最高約為7.16萬元/噸,低于2022年7.5萬元/噸的最高價,更低于2021年7.7萬元/噸左右的價格。
銅桿加工費則處于近三年較低位置。上海鋼聯數據顯示,2023年江蘇地區的銅桿加工費最高價位約1260元/噸,低于2022年的最高價位1400元/噸,更低于2021年2550元/噸的歷史高位。
作為銅加工的下游領域,電線電纜行業也逐漸飽和。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2020年電線電纜產量增速放緩,2021年電線電纜產量約為5480萬千米,同比增長4.5%;2022年產量約為5927萬千米,增幅為8%;預計2023年達6203萬千米,增幅大約為4.7%。
上海鋼聯分析師肖傳康對界面新聞表示,2023年新能源帶來的銅產品消費增速較前幾年有所放緩,“鑒于目前新能源的發展趨勢和用銅表現,新能源很難彌補一些傳統高用銅產業下滑的缺口。”
此外,正威集團“圈地、融資”的商業模式也多被詬病。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分析師表示,正威集團通過產業園的方式,在多個省市買賣大量土地,并進行大量融資,然后投入生產,這一模式不可持續。
正威集團官網資料曾顯示,該集團在全球擁有超過10平方公里的商業開發園區,100平方公里工業開發園。由此推算,正威集團可供使用的土地資源大約15萬畝。目前,這一數據資料已被刪除。
某市政府工作人員曾對界面界面新聞表示,正威集團進駐該地后,政府給予了三方面的政策支持,分別是政策扶持資金、幫助其用已有土地進行銀行貸款,以及稅收減免。
深圳正威曾發布《2016年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顯示,2015年深圳正威的營業利潤21.52億元,其中15.94億元來自政府補助,占到其營業利潤的74%。
《銅陵日報》曾報道,全威銅業在初始幾年的拿地過程中享受了不少的土地稅返還,“僅2007年一年,就返還了453萬元的土地稅”。
除了這些政策性支持之后,擁有大量土地的正威集團還借此投入了房地產領域。
正威集團旗下曾有多家房地產公司,包括深圳市華匯置業公司、蘭州天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蘭州天盛房地產公司、蘭州天誠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
2017年底,正威集團將蘭州天遠、天盛、天誠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轉手給了恒大集團。正威集團還給恒大戰投了50億元。但隨著房地產等行業遇冷,正威集團這種圈地、融資、投入房地產的商業模式遭遇重挫。
(文中李曉、王歐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