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執導的新劇《繁花》最近正在熱播,不少寧波觀眾直呼“DNA動了”。劇中讓人印象最深的角色之一是由90歲高齡的游本昌
出演的寧波幫“爺叔”,讓大家知道了不是所有馬鮫魚都叫“川烏”。
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象山借著港口、漁場的便利條件,“中國海鮮之都”的桂冠絕非浪得虛名。
雖然“象山海鮮”名聲在外,但準確來說,“石浦海鮮”更為貼切,因為象山絕大部分的海鮮出自石浦漁港。石浦是“中國四大漁港”之一,也是每年中國開漁節開漁儀式的舉辦地。
象山海域的藍點馬鮫魚,有著另一個名字——鰆鯃【chūnwú】,所以在漢字中,根據會意寫作“ ”,雅號“鰆鯃”。后因地方諧音也被叫做“川烏“或“串烏”。
馬鮫魚是象山非常普通的一種魚,不過在象山漁家女的一雙巧手下卻變得不普通了。在象山,一條馬鮫魚可以被制作成六道不同的菜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魚六吃,其中魚丸成為了街頭小吃。
碗行街的阿婆魚丸現如今也是名聲在外,奶奶做了幾十年的魚丸,她的魚丸深受游客的喜愛,很多游客都會駐足來一碗鮮美的魚丸湯。
制作魚丸,必選馬鮫魚,去皮去骨,將魚肉一層層地刮下來。加少許料酒,鹽和蛋清,順著同一方向不停地攪拌,直至魚肉捏出來的魚丸在清水中能夠浮起來為止,這樣魚丸才算完成。
好的食物往往需要好食材的輔助。來到石浦,美食榜單之一絕對少不了丸Q彈爽滑的石浦魚丸。無論是入湯還是炒菜,都別有一番風味,是石浦人民極為喜愛的一道美食。
在白色魚丸的基礎上,又增加黃色魚餅,綠色的芹菜魚丸,清新的配色,著實讓人胃口大開,難以忘懷!
依海而生的石浦人,接受著來自海洋的美味饋贈。各式各樣的海鮮變著花樣豐富石浦人的菜譜,而其中不變的美味當屬經典的海鮮面。
來到象山,還有一種面非嘗不可——石浦魚滋面。許多人第一次吃的時候,滿腦子疑惑:這個面的口感好奇特,魚又在哪里呢?“是魚不見魚,叫面不是面”,魚滋面和我們常見的面條還真不一樣。
海鮮面中的配料——魚滋面,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美味。一碗地道的魚滋面是將馬鮫魚肉剁成魚蓉,與番薯粉混合揉搓,以面條的形狀經過翻炒而成。
冬天的石浦,除了海鮮肥美,逛古城也別有氛圍。石浦漁港古城依山而建,青磚黛瓦,古色古韻。深厚的歷史厚度,文化沉淀,讓這里煥發了全新的生命。
年末了,節日的氛圍也越來越濃郁,大紅的燈籠順著屋檐在風中搖曳,將溫馨的氛圍烘托得淋漓盡致。
冬日里暖意融融的陽光,撫在背上,讓人無比舒坦。人們沿著漁港中路,走走停停,享受著古漁村沉浸式的質樸時光。
來石浦啊,我請你吃魚!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