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萌
新年伊始,又見清倉式卸任。近日,平安滬深300ETF等13只基金發布了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公告稱原基金經理成鈞因個人原因離任。
公開資料顯示,成鈞2017年2月加入平安基金,此前曾管理13只ETF及聯接基金,合計管理規模為42.48億元。

Wind數據顯示,自2023年11月24日以來,共有32家公募管理人的42位基金經理離任,其中嘉實基金離任人數最多,為4人;中銀基金有3人;摩根士丹利基金、東方基金、上銀基金、平安基金均有2位基金經理離任。
具體到單只基金來看,自2023年11月24日至今,共有275只基金(只計算主代碼)發生了基金經理離任的情況。
界面新聞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基金經理密集變更有多個層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臨近年底進行業績考核,有些業績不過關的基金經理會被辭退、或者拿掉管理權;一些基金經理出于減負的目的,將產品交給中生代;還有部分基金經理有了更好的職業選擇,主動提出離任。
以最近被投資者瘋狂吐槽的上銀基金為例,2023年12月29日,基金經理施敏佳離任,他管理的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在其任職期間(2022年4月20日至2023年12月29日),回報率為-48.73%。在2023年7月25日和9月27日,他先后卸任上銀高質量優選9個月持有、上銀科技驅動雙周定期可贖回,任職期間回報率分別為-33.38%、-57.99%。
“基金經理揮一揮手離任了,留給基民的是高達50%的虧損。本來還能指望他逆風翻盤,現在來看基金經理都跑路了,我們回本也是徹底沒戲了。”在一些投資論壇,不少投資者表示憤怒。
2023年11月24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簡稱“中基協”)修訂發布了《基金從業人員管理規則》(下稱“《管理規則》”)及配套規則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投資管理人員注冊登記規則》(下稱“《注冊登記規則》”)。
《注冊登記規則》對基金經理注冊提出了明確要求,并列舉了14種情形不得注冊為基金經理,具體包括:無特殊情況管理公募基金產品處于募集期、封閉期內主動離職,且離職時間未滿24個月(含靜默期);未配合公司妥善完成工作移交或者無特殊情況管理公募基金產品未滿 1 年主動離職,且離職時間未滿18個月(含靜默期);短期內頻繁變換任職單位,即最近1家任職單位為公募基金管理人,3年內變換任職單位2次以上;或者最近1家任職單位非公募基金管理人,3 年內變換任職單位3次以上;從公募基金管理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離職未滿6個月的基金經理、投資經理。
對于新注冊的基金經理,《注冊登記規則》則明確,基金經理必須以手寫的形式,承諾任職必須滿一年。
界面新聞記者采訪了多家基金公司得知,該《注冊登記規則》在公司層面尚未完全落地實施。而《注冊登記規則》中的“特殊情況”,此前是基金經理離職的有效理由,此后如何判斷,將是矛盾焦點。
以成鈞為例,他管理的平安MSCI中國A股國際ETF在2023年9月7日接任,距離今年1月3日離任尚不滿一年;平安創業板ETF聯接基金,也是去年8月31日接任,距離今年1月3日離任也同樣不滿一年。
“協會頒布的規則肯定是要實施的,但是目前在公司層面,我還沒有看到相關的人事制度有修改,可能具體落地到公司層面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某千億公募營銷部人士透露,“也有可能只是針對投研進行了內部培訓,我這邊沒有收到通知。”
“雖然有了規定,但是擋不住決心要離職的人”。有公募HR告訴記者,家庭分居、子女上學、老人生病需要照顧,這些具體的理由都讓她們很為難。“與其讓他身在曹營心在漢,還不如讓他離職,把產品交給更由責任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