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2024,歡迎來到性價比時代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2024,歡迎來到性價比時代

不管你喜不喜歡。

文|每日人物社

“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有性價比。”——翻開過去一年的商業消費史,這句話幾乎可以貫穿始終。年輕消費者們追求性價比的眼光一旦定型,一些品牌過去被品質生活、消費升級包裝出來的華麗外殼,很容易一擊就碎。

勝出的“性價比之王”們,憑借著高超的供應鏈管理藝術,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在消費下沉年代,打出了一手好牌。

文 | 常芳菲

編輯 | 辛野

運營 | 圈圈

咖啡9塊9,從一把利刃到一場戰爭

這一年性價比的戰爭,是從一杯9塊9的咖啡開始的。翻開年度賬本,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年輕消費者,不能跳過的支出——累了困了還得拼,打工人只能給自己續上咖啡因;不是三四十一杯的買不起,而是9塊9的更有性價比。

9塊9,最初是庫迪反攻瑞幸的一把利刃。這家咖啡品牌打出“百城千店狂歡節”的旗號,70余款咖啡全部9.9元起賣。瑞幸很快也裝填彈藥,它依靠自身的運營能力,向所有附近有庫迪門店的瑞幸門店,定向給消費者發放9.9元優惠券。

庫迪也沒慫,進一步把價格拉到了8塊8。消費者喜歡看這種直來直去的商戰,大呼繼續不要停,甚至感謝起庫迪,“因為它,我才重新喝上了9塊9的瑞幸”。

很快,9塊9演變成一場戰爭,貫穿了過去一整年,至今也沒有任何休戰的征兆。去年6月5日,瑞幸咖啡全國第一萬家門店在廈門中山路正式開業,同時在全部門店啟動每周9.9元的優惠活動。隨后的第二季度的業績溝通會上,CEO郭謹一拍板了,9.9元的促銷活動起碼持續兩年,“因為每杯都賺錢”。

性價比是個性感的標簽,但并不意味著,所有企業都能建立相應的能力。許多咖啡品牌,都試圖在低價、高品質、充分產品供給的“不可能三角”中尋找黃金分割點,但率先給出了高分答案的只有瑞幸。

生椰拿鐵成為爆款之后,瑞幸重新校準了產品研發邏輯——做符合大多數中國人口味的產品,也就是盡量降低咖啡的苦味,提升奶味、甜味,踩中奶茶用戶向奶咖用戶轉變的趨勢,制定“大拿鐵”戰略,也被瑞幸內部認為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摸準了性價比的戰略方向,還得有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保證爆款能夠穩定上市。每次上新背后,都是一場大考,準備時間起碼是兩至三個月,核心任務就是保證原料、包材穩定供應。去年9月,瑞幸再次和庫迪站在了擂臺上。前者聯名茅臺的醬香拿鐵,上市當天就豪取1億元銷售額,隨后庫迪聯名五常大米推出米乳拿鐵,廣告語直接將矛頭指向對手,“深夜的酒傷您的肝,清晨的粥養您的胃”。然而庫迪的這場反擊戰很快偃旗息鼓,新品熱度還沒褪去,有些的門店就因為原料短缺,而無貨可賣。

眼饞性價比這塊蛋糕的同行,很快跟進,學習瑞幸進行選址、補貼,但他們發現自己“不論從復購喚醒還是精準發券的能力,都(和瑞幸)差距非常大”。有些點位,只有瑞幸能夠拿下來、活下去。在效率的大旗下,員工也被精準管理。最夸張的一次,一杯飲品原本需要3泵糖漿,但員工剛清洗過機器,第一泵是空泵,于是按了4泵,就被監控抓住,要求寫檢查。

以上種種,最終助推瑞幸反超星巴克中國,不止單季度收入超過后者,同時也一躍成為中國市場首個突破萬店的咖啡品牌,成了咖啡領域的“性價比之王”。

此前,這條賽道唯一成功的故事模板只有耕耘二十余年的星巴克,和性價比也少有聯系。印著綠色海妖Logo的小白杯,更多構建的是年輕人最初對都市白領的想象,甚至成了某一個階層的象征。《穿普拉達的女王》里的安妮·海瑟薇捧著它走在紐約街頭,《小時代》的女主角顧里不能為了“沒有物質的愛情”多走幾步,卻肯在清晨的上海街頭等著星巴克開門。

彼時,星巴克有自己的節奏。盡管咖啡市場本身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星巴克仍然和小眾、精英綁定,擴張速度也保持在每年500家左右。

如今面對來勢洶洶的對手,星巴克不得不被動卷入戰爭,開始奔跑。上一個財季,星巴克開出了326家新店,平均每天新開4家門店,這是進入中國以來,星巴克最快的日均開店速度。

不論是創始人舒爾茨還是星巴克中國董事長、CEO王靜瑛,都把萬店寫進自己的目標。面對本土咖啡掀起的激烈價格戰,星巴克雖然沒有直接降價,但無論在App中外送雙杯75折優惠,還是美團、大眾點評的“買一贈一”補貼,單杯基本款咖啡的價格均被控制到30元以下。

這場9塊9的性價比戰爭,短時間內很難看到盡頭。當咖啡進一步下沉到縣城、鄉鎮,競爭環境更加復雜,對手也更加兇猛。

2024開年第一個工作日,坐擁超3.6萬家門店的蜜雪冰城,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其中近3000家門店屬于現磨咖啡品牌“幸運咖”。“雪王”極強的自有供應鏈,讓它把蜜雪冰城的核心產品價格控制在2至8元,“幸運咖”核心產品的價格也在5至10元的超低價格帶,又是另一個“性價比之王”。

性價比的戰略不是沒有負面效應。持續的價格補貼讓瑞幸放慢了賺錢的速度。上一財季,瑞幸單杯價格從15元下降到13.5元,利潤率也同步下滑到13.7%。盡管自稱“彈藥充足”,但9塊9的優惠券還是從每天發放,降低到每周發放一次。

不是所有的咖啡玩家,都想投入這場惡戰。Tims天好中國的首席財務官李東,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自家品牌不會參與。“如果咖啡的定價在10元左右,消費者不會認為這是一款專業或者高質量的咖啡。瑞幸和庫迪的產品合理售價應該在14元至15元。”

但消費者有自己的投票方式,追求性價比的眼光已經定型了。隨著優惠券的發放頻率改為每周一次,很多人喝瑞幸的頻率也隨之放緩,“不是9塊9的瑞,不香了”。甚至還有人從閑魚、拼多多上直接購買瑞幸25毫升的濃縮咖啡液,一袋沖一杯,“只需3塊9!”

午餐膨脹,“窮鬼套餐”真香

咖啡之外,吃飯是打工人更必要的支出。過去一年,很多人發現月薪兩萬,“吃不起”的東西正變得越來越多——從進口車厘子一步步后退到一頓午餐。

曾經面目可親的中式快餐,價格逐漸膨脹,甚至變得高不可攀。按照一葷一素一湯的標準,真功夫的冬菇雞腿肉套餐漲到42元,永和大王的熱鹵烤鴨鍋套餐需要38元,最貴的是發軔于安徽的連鎖品牌老鄉雞,梅菜扣肉、西紅柿雞蛋配米飯和雞湯需要46元。

年輕人難免有了被拋棄的感受,“我也是安徽人,但我感覺‘老鄉雞’的價格不像我老鄉”。40元一般是一線城市白領能夠承受的午餐花費底線。按照一天兩頓工作餐的方式計算,只在吃飯這一項上,他們每月就要花費接近1800元。

消費者從牙縫里省下飯錢的決定,也像一記回旋鏢,擊中了整個餐飲行業的財報。過去一年,連鎖餐飲的客單價下滑相當明顯。太二酸菜魚客單價降至75元,同比下降3.9%;呷哺呷哺則降至58.4元,同比下降7.4%。

找到更具性價比的午餐選項,成為一件緊迫的事。這就給了一大批縣城餐飲品牌,在一線城市逆襲的機會。直到明星魏大勛坐進米村拌飯,很多人才意識到過去一年,這家被稱作“東北麥當勞”的快餐品牌正以極快的速度擴張。短短一個月前,米村拌飯的上海首店開門迎客,同時,這也是它在全國第1000家門店。米村拌飯成為老鄉雞之后,又一個達到千店規模的中式連鎖快餐品牌。

低價是它的制勝武器。北京門店里,招牌石鍋拌飯、烤牛肉拌飯均為26元。博主們不斷更新更加省錢的吃法:兒童餐,備注加蔬菜,用普通套餐一半的價格就能吃飽。3元無限暢吃的米飯、免費的海帶湯和泡菜也可以湊成一頓“窮鬼套餐”。雞蛋、牛肉在滾燙的鐵板上滋滋冒出香氣,再算上二十幾元的價格,成了年輕人“絕不踩雷”的選擇。

同樣靠低價殺出重圍的,還有塔斯汀。在那里,一份包含漢堡的單人套餐只需花費20元。如果趕上周二會員日,13元就可以買到兩個香辣雞腿堡。

但低價還不是它們成為餐飲界“性價比之王”的充要條件。一位50歲的父親第一次陪著女兒走進塔斯汀,就看到熟練搟漢堡餅皮的廚師,不停運轉的烤箱。“所有食品都是現做的,還這么便宜”,他已經很滿意。低價、量大、現烤,才是塔斯汀最吸引消費者的特點,他們覺得,這就是極高的性價比。

對性價比的充分理解,幫助塔斯汀在餐飲業飽受沖擊的三年里超越對手,完成擴張。2020年,塔斯汀剛剛轉型售賣中式漢堡,全國門店數僅有500家;而截至去年年底,塔斯汀門店數量翻了10多倍,達到6127家,與麥當勞難分伯仲。

令人唏噓的是,“窮鬼套餐”一度也是“麥門信徒”的信仰,而過去一年的麥當勞,在他們眼中一直在“背刺”——2023年1月,麥當勞先是將“1+1隨心配套餐”從12.9元漲至13.9元,到了2023年最后幾天,“麥當勞漲價”又沖上熱搜,這一次,全線約90%的產品不同程度地提價。加上不少消費者還發現,巨無霸的個頭在縮水,麥辣雞翅的靈魂脆片也有逐漸消失的跡象,正值隆冬,有人感慨說,這是一個比天氣還冷的噩耗。

失去了麥麥,年輕人會發現還有更多連鎖餐廳“把價格打下來了”,并且性價比很高。盤踞北京的南城香就在今年推出3元自助早餐,進入冬季之后,又很快推出19.9元蔬菜暢吃小火鍋,肉食愛好者們再加10元,就可以買下羊肉單人火鍋套餐,廣告宣傳還特意強調,肉是原切肉。

支撐起這場全面價格戰的核心,是中央廚房。每天傍晚,中央廚房會把一車車貨品,送到各個門店。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還打算再增建一個超過一萬平米的中央廚房,因為“沒有它,價格是降不下去的”。

這同樣也是米村拌飯的核心思路,此前,米村拌飯除了蔬菜需要當地采購之外,其余餐品都由中央廚房統一配送,而現在,中央廚房正吞吐更多食材,大到魷魚、牛肉,小到香菇、拌飯醬,都是半成品。塔斯汀也盡可能為門店減負,從冷凍面團到雞肉、牛肉,都有統一配送。

和不少餐館極力強調現炒、現做不一樣,米村拌飯對“就連蔥花都是預制菜”絲毫不藏著掖著。走進店里的年輕人也變得寬容不少,高溫帶來的鍋氣可以讓他們暫時忘記“窮鬼套餐”背后,依然是自己想要逃離的各類預制菜品。

商場下沉,折扣店火爆

除了吃吃喝喝的價格,逛商場的年輕人們也開始優化自己的行動路線,追求更有性價比的逛街。在混合著火鍋、燒烤、奶茶的種種香味熱浪中,他們驚訝地發現自己想消費的東西,幾乎都集中在B1、B2。

餐飲之外,更多品類也擠到更低的樓層,下沉去尋找年輕人。如今的B1、B2,三步一個泡泡瑪特,五步一個精致飾品店。快時尚品牌Charles &Keith、Chuu紛紛入駐。更多年輕人直接跳過售賣大牌服飾、鞋包的樓層,直奔地下。就連大家的行程都非常類似:逛逛盒馬但啥也不拿,和朋友吃一頓火鍋,最多再買上一杯奶茶,或者一張10元刮刮樂——懷揣著賺到第一個500萬的美好心愿,實在不行,500塊也行。

人們逐漸不再為“非必要”消費,數據佐證了這一點。尼爾森中國發布的《2023年中國消費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顯示,對價格不敏感的年輕消費者明顯減少,從去年1月的30%降低到15%。而他們為之停留、消費的商家,也開始學習適應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

在全民追求性價比的氛圍之下,那些誕生于消費升級年代的寵兒,再去烘托品質生活,多少顯得不合時宜。盒馬果決地拿出低價武器,瞄準了山姆會員店長盛不衰的爆品——一盒1千克裝的榴蓮千層蛋糕。在山姆,它的售價為128元,去年8月,盒馬將店內同款商品的價格下調至99元。山姆隨后跟進,始終保持比盒馬便宜0.1元至1元,直到盒馬把價格打到79元。一番撕扯后,效果立竿見影,“移山戰”打響后短短兩個月,盒馬App周均DAU增長13.3%。

擁有了徹底撕掉“昂貴”標簽的底氣后,盒馬幾乎立刻啟動了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策略調整:所有的線下門店都做折扣化轉型。這意味著它徹底放棄了過去從供應商(KA)進貨的模式,而是對標Costco和山姆,打造起屬于自己的垂直供應鏈,通過減少中間商來降低產品成本,艱難完成性價比的轉身。

在低價、高品質、充分產品供給的“不可能三角”中,盒馬選擇減少消費者的選擇。這次變革將減少3000個左右SKU,把總體SKU控制在5000個左右。盒馬幾乎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打贏“這場生死戰”。

▲ 盒馬“天天低價,件件爆款”的宣傳語。圖 / 每日人物

曾經“你學不會”的海底撈,也殺入了定位更低的市場,粉面、蓋飯的嘗試沒有激起更大水花,不妨礙平價子品牌“嗨撈火鍋”,悄悄地在北京開出兩家門店。

這一次,服務隱身,一切給性價比讓位。在嗨撈,沒有免費無限量的水果、零食,沒有美甲、洗頭的花式整活,更不會有工作人員隨時隨地響應“跳一段科目三”的需求。取而代之是肉眼可見的性價比——鍋底不超過30元,調料費4元一位、蔬菜價格不超過10元,人均價格控制在65元至70元之間。

推出子品牌背后,是海底撈自身揮之不去的焦慮。標準化的菜品、遠超預期的服務是海底撈增長神話的組成部分,但如今,它們不再能持續轉化成財報上的亮眼數字。盡管去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已經接近2019年水平,但客單價仍然在逐漸降低,只有102.9元,而2022年,這個數字還是105元。客單價和翻臺率的兩條紅線,餐飲品牌都需要牢牢守住。而縱身投入性價比的戰爭,或許是海底撈為數不多的對策之一。

那些開在購物中心高層的品牌們,在過去十年消費升級浪潮中坐上過直升梯,如今也不得不學會俯下身去。和府撈面的創始人李學林,過去一年就把主要產品價格下調幾輪,五六十的套餐賣不動,就把一半產品降至30元以下。

湯鍋里翻滾的粉面,曾經滾動著熱錢。短短兩年前,押注消費升級的和府撈面、陳香貴拉面、馬記永蘭州牛肉面們都收到資本追捧。但如今,精致是消費者最先舍棄的,年輕人們對“拉面刺客”們毫不留情。

同樣降價的還有“零食大王”良品鋪子。就在上個月,公司啟動了成立1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降價,超過300款產品平均降價22%。曾經的爆款夏威夷果、豬肉脯、面包一夜之間成了降價主力。“不是活得困難的問題,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良品鋪子新任掌舵者楊銀芬說,期待降價能給品牌帶來新生。

擠壓他們生存空間的,正是瘋狂擴張的零食折扣店,那是年輕人眼里更有性價比的選擇。就在兩個月前,國內量販零食品牌趙一鳴零食和零食很忙戰略合并。過去兩年靠著低價,他們的門店數從0極速擴張到數千家。而保持低價對他們來說并不困難,除了臨期食品之外,通過規模壓低供應商價格。

另一家線下連鎖折扣店好特賣在采購商品的時候,則會與拼多多等進行全網比價,確保采購那一刻的價格為全網最低。行業人士把零食折扣店看作是線下版“拼多多”,在傳統平臺的籠罩之下,把價格打下來,同時留住了消費者。

巨頭激戰,便宜即正義

在性價比稱王的時代,更受矚目的是主導了我們大多數消費行為的巨頭平臺。而其中,拼多多幾乎是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靠絕對低價一點點撬來了原本屬于阿里和京東的蛋糕。

創業初期,創始人黃崢還沒有那么足的底氣,自謙說“團隊和阿里差了20年”,但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戶交互形式、新的國際化情況下,也許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阿里。

五年前,“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是黃崢眼中,拼多多最深的護城河;而現在,拼多多已經一躍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互聯網巨頭。五環內的人逐漸成為拼多多的用戶,逼得阿里、京東頭也不回地沖進同一片戰場。

歷史性的一刻就發生在一個多月前。2023年11月29日晚,拼多多發布了全年第三季度財報,總收入688.4億元,同比增長94%;凈利潤155.4億元,同比增長47%。不斷超出預期的增長,助推拼多多市值盤中一度超越阿里巴巴,成為美股市值最高的中概股。自此,拼多多完成了對阿里的第二次超越,上一次要追溯到2021年,拼多多的DAU首次超越手淘App。

絕對的低價和便宜,是拼多多給外界最初的印象,但卻不是它取勝的核心。黃崢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低價只是階段性獲取用戶的方式,拼多多擁有的是比多數平臺更深刻的、對性價比的理解——即始終在消費者的期待之外,“我們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滿足用戶心里占便宜的感覺”。

他舉例說,拼多多的第一款商品是一塊錢一袋的樂事薯片,一天賣了一萬份。“只要一半薯片還能吃,他(消費者)就會覺得值。但反過來講,雖然只有一元,如果薯片寄過去全碎了,消費者就會覺得沒占到便宜,甚至會罵你。”

意識到拼多多成為繞不開的對手后,阿里和京東決定正面迎戰,拾起性價比的武器。淘寶、京東在過去一年的618與雙11促銷中,所有的資源位展示只和低價相關。簡單來說,只要商家的貨品能做到全網最低價,“平臺就給更好的資源位、推更大流量”。

有時候,主動誘導是無效的。消費升級多年之后,重新被拉入價格戰的泥潭,巨頭也沒有完全做好準備。平臺一度需要臨時抽調100名員工充當人工爬蟲統計全網數據,來保證自家價格的絕對優勢。為了完成低價KPI,電商運營甚至會自己在商家后臺上架滿減優惠券。

電商平臺這一次的保衛戰,顯示了公司最高層的意志。馬云、劉強東兩位創始人先后在內網積極表態——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也必須改變。而最新的改變就是學習拼多多,先后新增了支持用戶“僅退款不退貨”的規定,讓整個購物過程更加具有性價比。

但對低價過度的追求,并不是商家本意。今年雙11,家電品牌海氏和京東因補貼改價產生的爭議,就把商家與平臺的矛盾推向了臺前。京東選擇扶持了自己的采銷直播間,“沒有情感,只會打折”讓它登上熱搜。有的人花1元買到12斤衣物除菌液,也有人蹲到了2999元的限量iPhone 15。

實際上,以更高的流量誘導商家給出最低的價格,是拼多多成立以來一貫的打法。

2019年,拼多多正式開啟百億補貼。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隨機抽取的20款商品中,拼多多有16件比淘寶、京東價格更低。補貼是真金白銀,但也開啟了拼多多漫長的同品牌博弈的過程。

拼多多幾乎不會考慮單一品牌的感受,而是通過賽馬式的殘酷篩選,找到對用戶來說,最便宜的商品。算法幫助它執行了這一點。如果說阿里和京東是搜索電商,抖音是興趣電商,那么拼多多制勝的核心是推薦。有品牌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接近80%的產品成交來自推薦,而不是用戶的搜索。而拼多多的展示邏輯也是單品而不是店鋪,因此少有復購。

流量襲來之后,商家有喜有憂。

喜的是被托舉出水面后,可以被更多消費者看到,憂的則是一款產品被投入百億補貼的商品池后,就要接受平臺最嚴苛的審視。BUFF X創始人曾經用一款咖啡因咀嚼片舉例,一旦這個商品進入拼多多的補貼系統,天然要面對兩重考驗:第一,產品在拼多多是否是全網最低;其次,在拼多多平臺的整個咖啡因咀嚼片類目中,它是否仍然價格最低。對商家來說,“這非常可怕”。

顯然,在用戶、商家、平臺之間,手握流量的拼多多也逐漸掌握了絕對權力。這部精準而理性的流量機器,嚴格著圍繞價格優勝劣汰的邏輯,加速洗牌進程、持續尋找強者。2023年4月,大量中小商家向品牌旗艦店、KA商家批量下單,發貨后選擇“僅退款”。他們用一場“炸店行動”來宣泄不滿。

拼多多小二把“炸店”定義成為“網暴和黑惡勢力”,平臺絕不屈服。這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平臺的態度。此后,拼多多的僅退款政策沒有松動,罰款規則也依然不透明。在跨境業務Temu的擴張中,這種對商家的態度仍在持續。

黃崢曾經表態,比起商家,拼多多把用戶放在第一位。而比態度更重要的是,“苛刻”條款幫助拼多多,找到了在無限競爭中活下來的最強供應鏈。大多數時候,僅退款功能出現在單筆20元以下的訂單中,當關鍵詞系統監測到用戶與商家發生糾紛時,平臺跳過商家,直接為用戶退款。

盡管小商家怨聲載道,但大品牌則傾向于認為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因為他們對于貨品質量把控力、損耗的承受力都更強。而承受不起的商家自然在叢林中被淘汰、吞噬。

就如黃崢所說——今天阿里成功的形式未必是明天別人成功的形式,但人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且會進一步放大,所以潛在的市場總量是很大的。拼多多曾經殺出了競爭重圍,但當它成為巨頭時,新的挑戰者也勢必會出現。唯一確定的是,性價比的競爭在可預見的未來,還不會很快平息。

 

參考資料:

1.咖啡的“瑞幸共識”,窄播

2.Tims中國首席財務官李東:9.9元咖啡是偽命題,我們也要圍攻三四線,時代財經

3.月薪兩萬,吃不起中式快餐,網易數讀

4.中式漢堡塔斯汀完成70億元估值融資,投資方為紅杉資本、源碼資本,36氪

5.低價、極致低價與拼多多,晚點

6.復盤拼多多,為什么能持續低價且盈利,窄播

每人互動2023年你買的平價好物都有哪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拼多多

5k
  • “OTA界的拼多多”同程旅行去年凈利創歷史新高,票務增速超過行業水平
  • 拼多多趙佳臻:“商保會”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2024,歡迎來到性價比時代

不管你喜不喜歡。

文|每日人物社

“不是XX買不起,而是XX更有性價比。”——翻開過去一年的商業消費史,這句話幾乎可以貫穿始終。年輕消費者們追求性價比的眼光一旦定型,一些品牌過去被品質生活、消費升級包裝出來的華麗外殼,很容易一擊就碎。

勝出的“性價比之王”們,憑借著高超的供應鏈管理藝術,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在消費下沉年代,打出了一手好牌。

文 | 常芳菲

編輯 | 辛野

運營 | 圈圈

咖啡9塊9,從一把利刃到一場戰爭

這一年性價比的戰爭,是從一杯9塊9的咖啡開始的。翻開年度賬本,它已經成了大多數年輕消費者,不能跳過的支出——累了困了還得拼,打工人只能給自己續上咖啡因;不是三四十一杯的買不起,而是9塊9的更有性價比。

9塊9,最初是庫迪反攻瑞幸的一把利刃。這家咖啡品牌打出“百城千店狂歡節”的旗號,70余款咖啡全部9.9元起賣。瑞幸很快也裝填彈藥,它依靠自身的運營能力,向所有附近有庫迪門店的瑞幸門店,定向給消費者發放9.9元優惠券。

庫迪也沒慫,進一步把價格拉到了8塊8。消費者喜歡看這種直來直去的商戰,大呼繼續不要停,甚至感謝起庫迪,“因為它,我才重新喝上了9塊9的瑞幸”。

很快,9塊9演變成一場戰爭,貫穿了過去一整年,至今也沒有任何休戰的征兆。去年6月5日,瑞幸咖啡全國第一萬家門店在廈門中山路正式開業,同時在全部門店啟動每周9.9元的優惠活動。隨后的第二季度的業績溝通會上,CEO郭謹一拍板了,9.9元的促銷活動起碼持續兩年,“因為每杯都賺錢”。

性價比是個性感的標簽,但并不意味著,所有企業都能建立相應的能力。許多咖啡品牌,都試圖在低價、高品質、充分產品供給的“不可能三角”中尋找黃金分割點,但率先給出了高分答案的只有瑞幸。

生椰拿鐵成為爆款之后,瑞幸重新校準了產品研發邏輯——做符合大多數中國人口味的產品,也就是盡量降低咖啡的苦味,提升奶味、甜味,踩中奶茶用戶向奶咖用戶轉變的趨勢,制定“大拿鐵”戰略,也被瑞幸內部認為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摸準了性價比的戰略方向,還得有強大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保證爆款能夠穩定上市。每次上新背后,都是一場大考,準備時間起碼是兩至三個月,核心任務就是保證原料、包材穩定供應。去年9月,瑞幸再次和庫迪站在了擂臺上。前者聯名茅臺的醬香拿鐵,上市當天就豪取1億元銷售額,隨后庫迪聯名五常大米推出米乳拿鐵,廣告語直接將矛頭指向對手,“深夜的酒傷您的肝,清晨的粥養您的胃”。然而庫迪的這場反擊戰很快偃旗息鼓,新品熱度還沒褪去,有些的門店就因為原料短缺,而無貨可賣。

眼饞性價比這塊蛋糕的同行,很快跟進,學習瑞幸進行選址、補貼,但他們發現自己“不論從復購喚醒還是精準發券的能力,都(和瑞幸)差距非常大”。有些點位,只有瑞幸能夠拿下來、活下去。在效率的大旗下,員工也被精準管理。最夸張的一次,一杯飲品原本需要3泵糖漿,但員工剛清洗過機器,第一泵是空泵,于是按了4泵,就被監控抓住,要求寫檢查。

以上種種,最終助推瑞幸反超星巴克中國,不止單季度收入超過后者,同時也一躍成為中國市場首個突破萬店的咖啡品牌,成了咖啡領域的“性價比之王”。

此前,這條賽道唯一成功的故事模板只有耕耘二十余年的星巴克,和性價比也少有聯系。印著綠色海妖Logo的小白杯,更多構建的是年輕人最初對都市白領的想象,甚至成了某一個階層的象征。《穿普拉達的女王》里的安妮·海瑟薇捧著它走在紐約街頭,《小時代》的女主角顧里不能為了“沒有物質的愛情”多走幾步,卻肯在清晨的上海街頭等著星巴克開門。

彼時,星巴克有自己的節奏。盡管咖啡市場本身一直保持高速增長,星巴克仍然和小眾、精英綁定,擴張速度也保持在每年500家左右。

如今面對來勢洶洶的對手,星巴克不得不被動卷入戰爭,開始奔跑。上一個財季,星巴克開出了326家新店,平均每天新開4家門店,這是進入中國以來,星巴克最快的日均開店速度。

不論是創始人舒爾茨還是星巴克中國董事長、CEO王靜瑛,都把萬店寫進自己的目標。面對本土咖啡掀起的激烈價格戰,星巴克雖然沒有直接降價,但無論在App中外送雙杯75折優惠,還是美團、大眾點評的“買一贈一”補貼,單杯基本款咖啡的價格均被控制到30元以下。

這場9塊9的性價比戰爭,短時間內很難看到盡頭。當咖啡進一步下沉到縣城、鄉鎮,競爭環境更加復雜,對手也更加兇猛。

2024開年第一個工作日,坐擁超3.6萬家門店的蜜雪冰城,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其中近3000家門店屬于現磨咖啡品牌“幸運咖”。“雪王”極強的自有供應鏈,讓它把蜜雪冰城的核心產品價格控制在2至8元,“幸運咖”核心產品的價格也在5至10元的超低價格帶,又是另一個“性價比之王”。

性價比的戰略不是沒有負面效應。持續的價格補貼讓瑞幸放慢了賺錢的速度。上一財季,瑞幸單杯價格從15元下降到13.5元,利潤率也同步下滑到13.7%。盡管自稱“彈藥充足”,但9塊9的優惠券還是從每天發放,降低到每周發放一次。

不是所有的咖啡玩家,都想投入這場惡戰。Tims天好中國的首席財務官李東,在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自家品牌不會參與。“如果咖啡的定價在10元左右,消費者不會認為這是一款專業或者高質量的咖啡。瑞幸和庫迪的產品合理售價應該在14元至15元。”

但消費者有自己的投票方式,追求性價比的眼光已經定型了。隨著優惠券的發放頻率改為每周一次,很多人喝瑞幸的頻率也隨之放緩,“不是9塊9的瑞,不香了”。甚至還有人從閑魚、拼多多上直接購買瑞幸25毫升的濃縮咖啡液,一袋沖一杯,“只需3塊9!”

午餐膨脹,“窮鬼套餐”真香

咖啡之外,吃飯是打工人更必要的支出。過去一年,很多人發現月薪兩萬,“吃不起”的東西正變得越來越多——從進口車厘子一步步后退到一頓午餐。

曾經面目可親的中式快餐,價格逐漸膨脹,甚至變得高不可攀。按照一葷一素一湯的標準,真功夫的冬菇雞腿肉套餐漲到42元,永和大王的熱鹵烤鴨鍋套餐需要38元,最貴的是發軔于安徽的連鎖品牌老鄉雞,梅菜扣肉、西紅柿雞蛋配米飯和雞湯需要46元。

年輕人難免有了被拋棄的感受,“我也是安徽人,但我感覺‘老鄉雞’的價格不像我老鄉”。40元一般是一線城市白領能夠承受的午餐花費底線。按照一天兩頓工作餐的方式計算,只在吃飯這一項上,他們每月就要花費接近1800元。

消費者從牙縫里省下飯錢的決定,也像一記回旋鏢,擊中了整個餐飲行業的財報。過去一年,連鎖餐飲的客單價下滑相當明顯。太二酸菜魚客單價降至75元,同比下降3.9%;呷哺呷哺則降至58.4元,同比下降7.4%。

找到更具性價比的午餐選項,成為一件緊迫的事。這就給了一大批縣城餐飲品牌,在一線城市逆襲的機會。直到明星魏大勛坐進米村拌飯,很多人才意識到過去一年,這家被稱作“東北麥當勞”的快餐品牌正以極快的速度擴張。短短一個月前,米村拌飯的上海首店開門迎客,同時,這也是它在全國第1000家門店。米村拌飯成為老鄉雞之后,又一個達到千店規模的中式連鎖快餐品牌。

低價是它的制勝武器。北京門店里,招牌石鍋拌飯、烤牛肉拌飯均為26元。博主們不斷更新更加省錢的吃法:兒童餐,備注加蔬菜,用普通套餐一半的價格就能吃飽。3元無限暢吃的米飯、免費的海帶湯和泡菜也可以湊成一頓“窮鬼套餐”。雞蛋、牛肉在滾燙的鐵板上滋滋冒出香氣,再算上二十幾元的價格,成了年輕人“絕不踩雷”的選擇。

同樣靠低價殺出重圍的,還有塔斯汀。在那里,一份包含漢堡的單人套餐只需花費20元。如果趕上周二會員日,13元就可以買到兩個香辣雞腿堡。

但低價還不是它們成為餐飲界“性價比之王”的充要條件。一位50歲的父親第一次陪著女兒走進塔斯汀,就看到熟練搟漢堡餅皮的廚師,不停運轉的烤箱。“所有食品都是現做的,還這么便宜”,他已經很滿意。低價、量大、現烤,才是塔斯汀最吸引消費者的特點,他們覺得,這就是極高的性價比。

對性價比的充分理解,幫助塔斯汀在餐飲業飽受沖擊的三年里超越對手,完成擴張。2020年,塔斯汀剛剛轉型售賣中式漢堡,全國門店數僅有500家;而截至去年年底,塔斯汀門店數量翻了10多倍,達到6127家,與麥當勞難分伯仲。

令人唏噓的是,“窮鬼套餐”一度也是“麥門信徒”的信仰,而過去一年的麥當勞,在他們眼中一直在“背刺”——2023年1月,麥當勞先是將“1+1隨心配套餐”從12.9元漲至13.9元,到了2023年最后幾天,“麥當勞漲價”又沖上熱搜,這一次,全線約90%的產品不同程度地提價。加上不少消費者還發現,巨無霸的個頭在縮水,麥辣雞翅的靈魂脆片也有逐漸消失的跡象,正值隆冬,有人感慨說,這是一個比天氣還冷的噩耗。

失去了麥麥,年輕人會發現還有更多連鎖餐廳“把價格打下來了”,并且性價比很高。盤踞北京的南城香就在今年推出3元自助早餐,進入冬季之后,又很快推出19.9元蔬菜暢吃小火鍋,肉食愛好者們再加10元,就可以買下羊肉單人火鍋套餐,廣告宣傳還特意強調,肉是原切肉。

支撐起這場全面價格戰的核心,是中央廚房。每天傍晚,中央廚房會把一車車貨品,送到各個門店。南城香創始人汪國玉還打算再增建一個超過一萬平米的中央廚房,因為“沒有它,價格是降不下去的”。

這同樣也是米村拌飯的核心思路,此前,米村拌飯除了蔬菜需要當地采購之外,其余餐品都由中央廚房統一配送,而現在,中央廚房正吞吐更多食材,大到魷魚、牛肉,小到香菇、拌飯醬,都是半成品。塔斯汀也盡可能為門店減負,從冷凍面團到雞肉、牛肉,都有統一配送。

和不少餐館極力強調現炒、現做不一樣,米村拌飯對“就連蔥花都是預制菜”絲毫不藏著掖著。走進店里的年輕人也變得寬容不少,高溫帶來的鍋氣可以讓他們暫時忘記“窮鬼套餐”背后,依然是自己想要逃離的各類預制菜品。

商場下沉,折扣店火爆

除了吃吃喝喝的價格,逛商場的年輕人們也開始優化自己的行動路線,追求更有性價比的逛街。在混合著火鍋、燒烤、奶茶的種種香味熱浪中,他們驚訝地發現自己想消費的東西,幾乎都集中在B1、B2。

餐飲之外,更多品類也擠到更低的樓層,下沉去尋找年輕人。如今的B1、B2,三步一個泡泡瑪特,五步一個精致飾品店。快時尚品牌Charles &Keith、Chuu紛紛入駐。更多年輕人直接跳過售賣大牌服飾、鞋包的樓層,直奔地下。就連大家的行程都非常類似:逛逛盒馬但啥也不拿,和朋友吃一頓火鍋,最多再買上一杯奶茶,或者一張10元刮刮樂——懷揣著賺到第一個500萬的美好心愿,實在不行,500塊也行。

人們逐漸不再為“非必要”消費,數據佐證了這一點。尼爾森中國發布的《2023年中國消費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顯示,對價格不敏感的年輕消費者明顯減少,從去年1月的30%降低到15%。而他們為之停留、消費的商家,也開始學習適應一個全新的消費時代。

在全民追求性價比的氛圍之下,那些誕生于消費升級年代的寵兒,再去烘托品質生活,多少顯得不合時宜。盒馬果決地拿出低價武器,瞄準了山姆會員店長盛不衰的爆品——一盒1千克裝的榴蓮千層蛋糕。在山姆,它的售價為128元,去年8月,盒馬將店內同款商品的價格下調至99元。山姆隨后跟進,始終保持比盒馬便宜0.1元至1元,直到盒馬把價格打到79元。一番撕扯后,效果立竿見影,“移山戰”打響后短短兩個月,盒馬App周均DAU增長13.3%。

擁有了徹底撕掉“昂貴”標簽的底氣后,盒馬幾乎立刻啟動了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策略調整:所有的線下門店都做折扣化轉型。這意味著它徹底放棄了過去從供應商(KA)進貨的模式,而是對標Costco和山姆,打造起屬于自己的垂直供應鏈,通過減少中間商來降低產品成本,艱難完成性價比的轉身。

在低價、高品質、充分產品供給的“不可能三角”中,盒馬選擇減少消費者的選擇。這次變革將減少3000個左右SKU,把總體SKU控制在5000個左右。盒馬幾乎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打贏“這場生死戰”。

▲ 盒馬“天天低價,件件爆款”的宣傳語。圖 / 每日人物

曾經“你學不會”的海底撈,也殺入了定位更低的市場,粉面、蓋飯的嘗試沒有激起更大水花,不妨礙平價子品牌“嗨撈火鍋”,悄悄地在北京開出兩家門店。

這一次,服務隱身,一切給性價比讓位。在嗨撈,沒有免費無限量的水果、零食,沒有美甲、洗頭的花式整活,更不會有工作人員隨時隨地響應“跳一段科目三”的需求。取而代之是肉眼可見的性價比——鍋底不超過30元,調料費4元一位、蔬菜價格不超過10元,人均價格控制在65元至70元之間。

推出子品牌背后,是海底撈自身揮之不去的焦慮。標準化的菜品、遠超預期的服務是海底撈增長神話的組成部分,但如今,它們不再能持續轉化成財報上的亮眼數字。盡管去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已經接近2019年水平,但客單價仍然在逐漸降低,只有102.9元,而2022年,這個數字還是105元。客單價和翻臺率的兩條紅線,餐飲品牌都需要牢牢守住。而縱身投入性價比的戰爭,或許是海底撈為數不多的對策之一。

那些開在購物中心高層的品牌們,在過去十年消費升級浪潮中坐上過直升梯,如今也不得不學會俯下身去。和府撈面的創始人李學林,過去一年就把主要產品價格下調幾輪,五六十的套餐賣不動,就把一半產品降至30元以下。

湯鍋里翻滾的粉面,曾經滾動著熱錢。短短兩年前,押注消費升級的和府撈面、陳香貴拉面、馬記永蘭州牛肉面們都收到資本追捧。但如今,精致是消費者最先舍棄的,年輕人們對“拉面刺客”們毫不留情。

同樣降價的還有“零食大王”良品鋪子。就在上個月,公司啟動了成立17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降價,超過300款產品平均降價22%。曾經的爆款夏威夷果、豬肉脯、面包一夜之間成了降價主力。“不是活得困難的問題,而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良品鋪子新任掌舵者楊銀芬說,期待降價能給品牌帶來新生。

擠壓他們生存空間的,正是瘋狂擴張的零食折扣店,那是年輕人眼里更有性價比的選擇。就在兩個月前,國內量販零食品牌趙一鳴零食和零食很忙戰略合并。過去兩年靠著低價,他們的門店數從0極速擴張到數千家。而保持低價對他們來說并不困難,除了臨期食品之外,通過規模壓低供應商價格。

另一家線下連鎖折扣店好特賣在采購商品的時候,則會與拼多多等進行全網比價,確保采購那一刻的價格為全網最低。行業人士把零食折扣店看作是線下版“拼多多”,在傳統平臺的籠罩之下,把價格打下來,同時留住了消費者。

巨頭激戰,便宜即正義

在性價比稱王的時代,更受矚目的是主導了我們大多數消費行為的巨頭平臺。而其中,拼多多幾乎是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靠絕對低價一點點撬來了原本屬于阿里和京東的蛋糕。

創業初期,創始人黃崢還沒有那么足的底氣,自謙說“團隊和阿里差了20年”,但在新的流量分布形式、新的用戶交互形式、新的國際化情況下,也許有機會做出不一樣的阿里。

五年前,“五環內的人理解不了”是黃崢眼中,拼多多最深的護城河;而現在,拼多多已經一躍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互聯網巨頭。五環內的人逐漸成為拼多多的用戶,逼得阿里、京東頭也不回地沖進同一片戰場。

歷史性的一刻就發生在一個多月前。2023年11月29日晚,拼多多發布了全年第三季度財報,總收入688.4億元,同比增長94%;凈利潤155.4億元,同比增長47%。不斷超出預期的增長,助推拼多多市值盤中一度超越阿里巴巴,成為美股市值最高的中概股。自此,拼多多完成了對阿里的第二次超越,上一次要追溯到2021年,拼多多的DAU首次超越手淘App。

絕對的低價和便宜,是拼多多給外界最初的印象,但卻不是它取勝的核心。黃崢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低價只是階段性獲取用戶的方式,拼多多擁有的是比多數平臺更深刻的、對性價比的理解——即始終在消費者的期待之外,“我們的核心不是‘便宜‘,而是滿足用戶心里占便宜的感覺”。

他舉例說,拼多多的第一款商品是一塊錢一袋的樂事薯片,一天賣了一萬份。“只要一半薯片還能吃,他(消費者)就會覺得值。但反過來講,雖然只有一元,如果薯片寄過去全碎了,消費者就會覺得沒占到便宜,甚至會罵你。”

意識到拼多多成為繞不開的對手后,阿里和京東決定正面迎戰,拾起性價比的武器。淘寶、京東在過去一年的618與雙11促銷中,所有的資源位展示只和低價相關。簡單來說,只要商家的貨品能做到全網最低價,“平臺就給更好的資源位、推更大流量”。

有時候,主動誘導是無效的。消費升級多年之后,重新被拉入價格戰的泥潭,巨頭也沒有完全做好準備。平臺一度需要臨時抽調100名員工充當人工爬蟲統計全網數據,來保證自家價格的絕對優勢。為了完成低價KPI,電商運營甚至會自己在商家后臺上架滿減優惠券。

電商平臺這一次的保衛戰,顯示了公司最高層的意志。馬云、劉強東兩位創始人先后在內網積極表態——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也必須改變。而最新的改變就是學習拼多多,先后新增了支持用戶“僅退款不退貨”的規定,讓整個購物過程更加具有性價比。

但對低價過度的追求,并不是商家本意。今年雙11,家電品牌海氏和京東因補貼改價產生的爭議,就把商家與平臺的矛盾推向了臺前。京東選擇扶持了自己的采銷直播間,“沒有情感,只會打折”讓它登上熱搜。有的人花1元買到12斤衣物除菌液,也有人蹲到了2999元的限量iPhone 15。

實際上,以更高的流量誘導商家給出最低的價格,是拼多多成立以來一貫的打法。

2019年,拼多多正式開啟百億補貼。根據晚點LatePost報道,隨機抽取的20款商品中,拼多多有16件比淘寶、京東價格更低。補貼是真金白銀,但也開啟了拼多多漫長的同品牌博弈的過程。

拼多多幾乎不會考慮單一品牌的感受,而是通過賽馬式的殘酷篩選,找到對用戶來說,最便宜的商品。算法幫助它執行了這一點。如果說阿里和京東是搜索電商,抖音是興趣電商,那么拼多多制勝的核心是推薦。有品牌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接近80%的產品成交來自推薦,而不是用戶的搜索。而拼多多的展示邏輯也是單品而不是店鋪,因此少有復購。

流量襲來之后,商家有喜有憂。

喜的是被托舉出水面后,可以被更多消費者看到,憂的則是一款產品被投入百億補貼的商品池后,就要接受平臺最嚴苛的審視。BUFF X創始人曾經用一款咖啡因咀嚼片舉例,一旦這個商品進入拼多多的補貼系統,天然要面對兩重考驗:第一,產品在拼多多是否是全網最低;其次,在拼多多平臺的整個咖啡因咀嚼片類目中,它是否仍然價格最低。對商家來說,“這非常可怕”。

顯然,在用戶、商家、平臺之間,手握流量的拼多多也逐漸掌握了絕對權力。這部精準而理性的流量機器,嚴格著圍繞價格優勝劣汰的邏輯,加速洗牌進程、持續尋找強者。2023年4月,大量中小商家向品牌旗艦店、KA商家批量下單,發貨后選擇“僅退款”。他們用一場“炸店行動”來宣泄不滿。

拼多多小二把“炸店”定義成為“網暴和黑惡勢力”,平臺絕不屈服。這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平臺的態度。此后,拼多多的僅退款政策沒有松動,罰款規則也依然不透明。在跨境業務Temu的擴張中,這種對商家的態度仍在持續。

黃崢曾經表態,比起商家,拼多多把用戶放在第一位。而比態度更重要的是,“苛刻”條款幫助拼多多,找到了在無限競爭中活下來的最強供應鏈。大多數時候,僅退款功能出現在單筆20元以下的訂單中,當關鍵詞系統監測到用戶與商家發生糾紛時,平臺跳過商家,直接為用戶退款。

盡管小商家怨聲載道,但大品牌則傾向于認為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為,因為他們對于貨品質量把控力、損耗的承受力都更強。而承受不起的商家自然在叢林中被淘汰、吞噬。

就如黃崢所說——今天阿里成功的形式未必是明天別人成功的形式,但人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且會進一步放大,所以潛在的市場總量是很大的。拼多多曾經殺出了競爭重圍,但當它成為巨頭時,新的挑戰者也勢必會出現。唯一確定的是,性價比的競爭在可預見的未來,還不會很快平息。

 

參考資料:

1.咖啡的“瑞幸共識”,窄播

2.Tims中國首席財務官李東:9.9元咖啡是偽命題,我們也要圍攻三四線,時代財經

3.月薪兩萬,吃不起中式快餐,網易數讀

4.中式漢堡塔斯汀完成70億元估值融資,投資方為紅杉資本、源碼資本,36氪

5.低價、極致低價與拼多多,晚點

6.復盤拼多多,為什么能持續低價且盈利,窄播

每人互動2023年你買的平價好物都有哪些?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安市| 靖西县| 日喀则市| 南皮县| 明溪县| 威远县| 贺兰县| 泰州市| 十堰市| 麻江县| 疏附县| 定边县| 太湖县| 津市市| 英德市| 德兴市| 绩溪县| 珲春市| 长海县| 湘西| 丹凤县| 绥江县| 嘉禾县| 卢氏县| 龙江县| 梁河县| 隆回县| 永康市| 布尔津县| 冕宁县| 瑞金市| 顺义区| 贡嘎县| 娄烦县| 井研县| 古交市| 盐亭县| 朝阳市| 贡嘎县| 昌黎县| 罗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