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音樂先聲 朋朋
編輯|范志輝
盡管一再表示不愿被稱為“女版郎朗“,但她確實是繼郎朗之后又一現象級的鋼琴家。
她就是王羽佳。
就在12月,王羽佳完成了本輪17天、9座城市的中國巡演,同時收官國家大劇院2023國際鋼琴系列。門票常常在開售幾分鐘后就告罄,在二級市場中門票價格更是高達5000元;在短視頻平臺,她在臺上肆意演奏、俯沖式謝幕的視頻收獲數十萬點贊。
作為古典音樂演奏家,被全民追星的王羽佳有何不同?她能帶領古典音樂迎來春天嗎?
“王羽佳旋風”
在巡演的最后一站,王羽佳在國家大劇院連演兩場,外加23首幾乎不重樣的返場作品,以難以置信的完成度結束了這一輪讓人驚嘆的巡演。
古典音樂的圈子里,王羽佳是個例外的存在。
她以Lady Gaga為偶像,每一場演出都精心搭配耀眼奪目的禮服裙,以便舞臺的燈光打在她充滿力量的背肌上。每每演出結束,她的鞠躬謝幕也充滿力量,被網友稱為“俯沖式謝幕”。
她早已不再僅僅吸引古典音樂的傳統受眾,許多人慕名前來,為她帶來了明星般的關注。這輪巡演,她的演奏會門票在二級市場頗為走俏,觀眾加價購買已成為常態。據了解,前排門票翻了數倍,在最后一場演奏會中,連站票也漲價到580元。
全民追星王羽佳,許多業內人士稱此為“王羽佳旋風”。在巡演中,她接受了音樂周報的采訪。在唯一一次的采訪中,王羽佳表示,“我最終希望,大家是來聽音樂的,而不是來追星的”。
處在旋風的中心,現場觀眾的熱情勢不可擋。90后女孩琦琦加價680元才買到了首場深圳站的票,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喜歡鋼琴,也喜歡王羽佳身上的瀟灑勁兒,多花點錢也覺得心甘情愿”;在小紅書上,許多網友會在演出結束后等在場外,為王羽佳送花,找她要簽名,跟她合影,并感嘆“自己真是太幸運了”。
到了最后一站,正值甲流的高峰期,國家大劇院甚至在音樂廳門口準備了潤喉糖和口罩,幫助大家克制咳嗽聲,竭力為王羽佳營造優質的演出氛圍。
在網絡上,王羽佳被稱為“鋼琴魔女”。
一方面,“魔”的是她的技藝。小時候的王羽佳就展現出了在鋼琴上的極高天賦,6歲時她便登臺演出,9歲就順利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全國琴童所熟知的鋼琴考級教材中,那個坐在鋼琴前示范演奏的小女孩,就是12歲的王羽佳。
15歲時,王羽佳被格拉夫曼院長親自錄取為柯蒂斯音樂學院的學生,成為郎朗的同門師妹,四年以后,她已經成為了國際音樂會上的常客。20歲那年,王羽佳作為鋼琴家阿格里奇的替補樂手登臺,精湛的演奏一舉征服現場觀眾。這場演出也成為王羽佳在古典音樂界的成名之戰,隨后,演出邀約如潮水般用來。
另一方面,“魔”的是她的個人魅力。在舞臺上,王羽佳常常身著顏色飽和度非常高的露背短裙、腳踩18厘米的高跟鞋,外媒一度調侃“王羽佳的裙子再短一點,演出將不適宜兒童入場觀看”。
王羽佳個子不高,常常被長裙絆倒。于是她習慣穿短裙,成為嚴肅古典音樂演奏會中的一抹亮色。個性化的著裝為她帶來非議時,她只輕描淡寫地回應,“我不會改變,人們會慢慢適應的”。
現如今,觀眾已然適應了她的習慣。露背連衣裙,讓觀眾看到她苦練鋼琴后充滿力量感的背肌;腳踩恨天高,讓觀眾看到了她的快意和灑脫;俯沖式謝幕,讓觀眾最后再被演出的盡興感染一次。
在舞臺上,有人說她是鋼琴界的上原廣美,也有人說她是古典鋼琴界的Lady Gaga;在舞臺之外,她玩說唱、跳街舞、設計時裝,改變了大眾對古典音樂藝術家的刻板認知。
鋼琴技藝和人格魅力,共同成就了完整立體的王羽佳,讓她逐漸破圈,收獲了更廣泛的年輕受眾。
像追星一樣追古典演奏家,在王羽佳身后,古典音樂逃離嚴肅化、趨于年輕化的風潮也悄然來臨。
古典音樂需要偶像嗎?
王羽佳的巡演剛剛落幕,B站的跨年晚會如約到來。
今年,B站晚會依舊延續著百人交響樂團的配置,配合《貓和老鼠》的CG動畫來了一波“童年售后”。在《貓和老鼠》中的經典古典音樂不斷引發熱議的當下,作為二次元重地的B站,自然沒有放過這一熱點,而古典音樂與經典IP聯動則是B站一貫的打法。
早在2019年,B站就首次采用了交響樂團進行現場演奏,通過交響樂串聯起《權利的游戲》、《哈利波特》等多個年輕人所熟悉的IP,并與說唱、二次元等多個文化圈層產生跨界與碰撞,一度帶動了公司股價的上漲。到了2022年,B站又進一步擴充了IP含量,一舉涵蓋了60個影漫游IP。
四年間,B站展現著年輕人獨特的古典音樂消費模式,將流行文化二創進古典音樂,古典音樂也隨之褪下嚴肅的外套,肩負起更多元的情感表達。
從全民追星王羽佳到B站的IP強聯動,最底層的邏輯其實都是為古典音樂尋找“代言人”,通過偶像的影響力,帶動古典音樂的知名度和接受度,進一步挖掘其商業價值。
囿于古典音樂的審美壁壘以及嚴肅沉悶的刻板印象,古典音樂想要釋放更大的商業價值,無疑只有兩條路:其一是精進垂類賽道,做好現有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生意,提升目標受眾的消費體驗;其二是經由頭部平臺或者現象級偶像的營銷,擴大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受眾規模和市場培育,而此前的說唱、搖滾等音樂風格都是走出了大致相仿的路徑。
基于第一條路徑,各家音樂平臺在近幾年紛紛加碼布局。
在收購古典音樂流媒體服務公司Primephonic近兩年之后,Apple Music終于在今年3月上線了古典音樂流媒體Apple Music Classical,曲庫版權相當齊全,并免費提供給Apple Music的訂閱用戶使用。
反觀國內,QQ音樂則從內容到交互全方位地整合古典音樂產品。
近幾年,QQ音樂先后與廣州交響樂團、國家大劇院、深圳交響樂團、星海音樂廳等展開深度合作,斬獲了多張古典音樂專輯的線上發行。此外,在古典音樂專區中,按時期、體裁、樂器和音樂家優化搜索體驗。在交互層面,QQ音樂還通過無縫切歌、音質升級、專屬播放界面等功能,致力于在線上打造出更接近音樂廳的收聽體驗。
基于第二條路徑,各家也在組建內容團隊,通過營銷企劃以期打開古典音樂面向大眾的窗口。
例如,小紅書就曾在2022年初推出了“了不起的古典樂”計劃,邀請了一眾國內演奏家與樂團入駐。隨后,小紅書又推出了“樂器大玩家”活動,吸引數萬名古典樂器用戶的參與,為古典音樂的演奏家走向大眾打開了一個窗口。
而QQ音樂曾先后策劃了“3·8古典女性音樂家:聽見她的聲音”“5·1致敬勞模作曲家”、“6·1那些藏在動畫片中的古典音樂”等系列活動,引導用戶關注古典音樂中的經典。
然而,頭部平臺雖有瞄準古典音樂復興的勢頭,但目前積蓄的勢能還不夠,并沒有出現像說唱、搖滾、電音、美聲等音樂風格,以打造S級專音綜的方式,在古典音樂領域中制造偶像。
究其原因,不過是雖有王羽佳這樣的現象級鋼琴家,但實際上這一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還得畫個問號。回看近幾年的發展,無論是平臺還是個人,古典音樂始終不乏明星產品,但卻都難逃不可持續的魔咒。
2016年,古典音樂評論家劉雪楓曾在得到上開設《雪楓音樂會》,每周5期,一年199元,主打讓人聽“懂”古典樂。上架后曾吸引了幾萬人訂閱,有相關媒體估計其賬面收入將破千萬。但到了2022年,隨著中產消費水平的降低,知識付費也成為過眼云煙。《雪楓音樂會》也因為版權到期而從得到上消失了。
還有穩坐古典音樂頭把交椅的庫客音樂,在十余年間,庫客音樂通過“投資+錄制”的模式積淀下3000萬首的古典音樂版權,并逐步通過古典音樂版權售賣、智能音樂教育、現場古典音樂活動等業務跑通了商業閉環,并與2021年正式登陸紐交所。
然而,上市僅一年后,庫客音樂虧損就達到五千余萬元。2022年末,更是收到了紐交所的退市警告。
如此看來,古典音樂領域不僅需要偶像,更需要撬動從偶像到大眾的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維持住偶像可持續的影響力與商業價值。
結語
近幾年,公眾對于古典音樂的討論,從“古典音樂已死”逐漸轉為“古典音樂復興”。
Epidemic Sound發布的行業研報《互聯網之聲報告》顯示,2022年,YouTube平臺上古典音樂的使用量增長了90%,在TikTok上古典音樂的月收聽量達到了115億次。
放眼全球,借助流媒體的東風,古典音樂確實受到了新的關注。然而,古典音樂在大眾之間的傳播卻遠遠難以擔起“復興”的名頭,重回大眾視線到撬動大眾消費市場之間,才是真正難走的路程。
從頭部復興到全面復興,古典音樂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