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業評論 樂頡
編輯|葛偉煒
降價風潮不可避免地卷到了車圈。去年初,特斯拉打響降價第一槍,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一眾新能源車國產品牌借勢跟進,一年中車企狂卷價格的新聞層出不窮。
最為市場所熱議的9.98萬元起售的比亞迪秦PLUS DM-i冠軍版,逼得一眾合資車企只得降價應對,俗稱“馬路三大媽”的軒逸、雷凌、卡羅拉都在自己的主打車型里拿出了數萬元不等的優惠。
如今的車市,看上去依舊是價格混戰,為了沖擊年初定下的銷售目標,比亞迪“秦”的起售價降到8.98萬元;小鵬G6起售價下探至19.99萬元;零跑開啟8周年歲末優惠……據不完全統計,為了沖銷量,12月官宣降價的汽車品牌超過20家。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眾高價國產新能源車悄然發布。9月,百萬元級別的比亞迪“仰望U8”發售;11月有起售價在70萬元以上的極氪001FR和長城坦克700icon;進入12月,蔚來推出售價80萬元的ET9;備受關注的“問界M9”售價在50萬元左右;就連被寄予厚望,素有“價格屠夫”之稱的小米,推出的第一臺汽車也并未瞄準低價市場,雖然價格待定,但雷軍明確表示:“9.9萬、14.9萬不可能,小米SU7確實有點貴。”
圖源小米汽車發布會
在慘烈的價格搏殺下,國產新能源品牌仍不斷推出高價車型,如此矛盾究竟反映了何種車圈消費新趨勢?新零售商業評論帶你揭秘。
高價不貴:車圈從不缺購買力
價格高不高,看數字金額,貴不貴,就得看實際銷量了。
一眾國產新能源車,絕對價格雖然都達到了50萬元,甚至更高,但認為不算貴,愿意買單的消費者不在少數,12月26日上市發布的問界M9,短短兩天大定(不退定金)突破2萬臺;百萬級別的仰望U8已經收到超過3萬臺訂單;蔚來CEO李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蔚來ET9的銷量遠遠高于官方預期。
這些訂單都表明,看上去價格很高的國產新能源車,至少在一部分消費者看來不算貴。
高價車能有這樣不俗的銷量,首先證明在中國依舊有一批消費者具有較強的購買力,社會消費大趨勢不是簡單的消費降級,而是“K型分化”。
根據乘聯會最新數據,2023年第三季度30萬元以上的高端車型銷量占比達到14.1%,而這一數字在2022年才剛剛破10%,可見增長之迅速。而根據中汽協的數據,去年前十個月30萬~40萬元定價區間的新能車銷量同比增速達到80%,累計銷售達到152.9萬臺。數據不會騙人,高端車確實是有需求的。
再者,買車不同于其他消費,除了產品,買的還是面子,在不少人看來,“買車就是買車標”是有一定道理的。
都是入門款車型,甚至配置還更低,可只要打上BBA(寶馬、奔馳、奧迪)的車標就至少能賣到20萬元以上的價格,說白了這就是所謂的品牌溢價——確有不少消費者為了社會認同、為了面子,愿意為之買單。
背后的邏輯不難理解。對于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不可能為了買車而把自己變成行業專家,普通消費者對復雜的汽車參數沒有興趣,不如直接轉向某些豪華車品牌,畢竟一個車標往往就代表了品牌背后的制造實力。
對于消費者這樣的需求,在新能源車時代依然不會消失,但會發生轉移。以BBA為代表的傳統豪華車企,受限于傳統燃油車制造思維,在電池、電機、智能化上都顯著弱于國產新能源車企,這樣缺失的供給,也在呼喚國產品牌走高端路線。
定義高端:國產新能源車企的“圖騰”
車企想不想做高端?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高端產品不但能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還能提升品牌調性,增加消費者黏性,所以即使這條路無比艱難,依舊有無數企業義無反顧。
最簡單的例子,雷軍在山寨機都可以賣到三四千元的年代,帶著定價1999元的小米一代震驚了市場,給整個行業留下了性價比之王的印象。
然而,如果低端市場真的特別賺錢,雷軍又怎會放棄這樣顯著的先發優勢,拆出紅米品牌主打性價比,自己帶著小米走高端路線?
顯然,高端產品面向更有消費能力的消費者,他們對價格不那么敏感,只要高端的品牌形象能為市場所接受,就能夠獲得較大的品牌溢價,從而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
過去,由于汽車行業顯著的先發優勢和品牌溢價,高端車長期被歐美品牌牢牢占據。正所謂“國產車賣不過20萬元”,在傳統燃油車時代,能讓汽車均價在20萬元以上區間站穩的國產品牌只有紅旗。
隨著電車時代的到來,可以說是給了國產品牌一個天賜的良機,一次絕好的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全新的賽道,別談什么歷史積累,大家都是從零開始,就看誰能把高端路線走下來。
在高端市場未有定論的局面下,車企推出高端車型不論成功與否,至少高價產品可以作為品牌“圖騰”,提升品牌形象。
以蔚來舉例,過去的車型定價在40萬元左右,此次推出80萬元的ET9,不管銷量如何,對原有車主來說,這至少意味著自己買的“車標”在增值,從而帶來心理上的滿足,同時也有助于促使預算相對不足的消費者“咬咬牙”選擇蔚來相對便宜的車型。
圖源NIO Day 2023
換道超車:國產新能源車會是“中國的保時捷”嗎?
就目前的競爭局勢來看,誰能占據新能源高端品牌尚未有定論,應該明確的是,高端不等于高價,要真正做成高端,在新能源車時代打造出中國的法拉利、保時捷,中國的新能源車企還有極為艱難的道路需要“上下求索”。
最大的攔路虎在于稀缺性。
傳統豪車品牌的稀缺性除了來源于發動機等技術的領先,最主要還是來源于歷史,不但在國外歷史悠久,就是在中國BBA都已經深耕超過30年,多年積淀,根深蒂固,讓消費者就是愿意相信,其豪車的價值。
但對新能源車這樣的新興行業來說,歷史積淀無從談起,這是國產品牌有機會沖高端的原因,也是其高端路上所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沒有積累沉淀,你憑什么值錢?
目前國產品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集中在技術、內飾以及服務三個方面。
技術是各大品牌的宣傳主陣地,這一點類似于手機行業。雖然有一些品牌能在技術功能上帶來些許亮點,比如問界M9在發布會上引起連連驚呼的智能大燈,但絕大多數新車發布會上,還是遵循套路,講幾個必提的技術模塊,具體來說就是電機系統、電池模塊、智駕模式、智能座艙以及安全屬性,再進行一系列參數對比,然后告訴消費者自己“行業第一”“遙遙領先”。單看一場發布會或許能讓人熱血沸騰,多看幾場就覺得亮點不大、意興闌珊,說到底還是“同質化”的問題。
圖源問界M9發布會
技術上有待革命性突破,一些車企轉而瞄準舒適體驗,在內飾上大下苦功,更大的屏幕、更軟的沙發、更便捷的杯托,“理想”所謂的“冰箱、彩電、大沙發”就是其中的代表。這些配置確實俘獲了一些消費者的心,也確實解決了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這是“理想”成功的原因,但這些太容易被模仿了,冰箱再大、屏幕再多也打造不出高端品牌的唯一感。
相對來說,服務上的高端化,更有門檻一些,主打這一方向的典型代表是蔚來。蔚來主推的換電技術,如今換電站已經超過2000座,初步形成了換電站網絡。即使是目前最先進的800V快充也要十幾二十分鐘才能充滿,而換電技術不管啥車,3分鐘就能解決問題,如此服務帶來的體驗顯然要更好,蔚來也曾憑借換電這一王牌,在2019年起死回生,等到了合肥政府的救命錢。
顯然,換電服務給蔚來建立了相對較高的護城河,也是其成立不過9年,車價卻一直維持在40萬~45萬元的重要原因,但是換電技術要想持續,就要有足夠的規模。蔚來今年陸續同長安、吉利簽訂合作協議,開放自己的換電站,就是想要有更多的玩家加入,來攤薄換電成本,這就形成了悖論——維持高端護城河就要獨享換電,而換電體驗要好,就要有足夠多的換電站,就要足夠多玩家的加入。
新零售商業評論認為,在新能源車領域,中國已經處于第一梯隊,在此基礎上向高端進軍,是中國產業升級帶來的可喜成果,但能否成功、誰能成功,還要看品牌能否在最根本的產品設計、技術模式上帶來顛覆式創新,可以說全行業都在等待新能源車領域的“iPhone”出現,誰能拿出這樣的產品,其高端之路恐怕才能說成了。
商場如戰場,兵貴神速,國產新能源車產業是因為起步較早,才相較于傳統豪華車品牌有了些許優勢。而目前傳統豪華車品牌已經開始奮力追趕,奔馳提出到2025年,電動汽車要占到其全球銷量的50%;寶馬則預計到2026年,純電動車銷量將占到集團總銷量的1/3。
老牌高端品牌放下傲氣,奮起直追,國產車企的高端產品究竟成色幾何,或將迎來真正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