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2023年,這9類產品被“封殺”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2023年,這9類產品被“封殺”

2024年已拉開序幕,化妝品行業在合規浪潮下的“震蕩”仍將繼續。

文|化妝品觀察

2023年歲末,隨著廣東省化妝品質量管理協會發布科普文《警惕!化妝品宣傳中常見的10個偽概念》,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復、量子科技護膚、注氧/富氧等宣稱被列入“黑名單”,那些利用披著科技外衣的“偽概念”進行宣傳的產品,迎來了至暗時刻。

回顧這一年,微晶、微針類產品“涼”了,海藻面膜“危”了,芋螺肽化妝品被“點名”了,化妝品盲盒被“禁”了,野蠻生長的液體香皂被“納入”化妝品監管了。

時間再往前撥。新規落地三年來,377普通化妝品被大規模“下架”,大麻化妝品被判“死刑”,刷酸化妝品、干細胞化妝品、食品級化妝品接連被“喊停”……

每一項監管動作,都在化妝品領域掀起不小的波瀾。新規倒逼行業升級,化妝品企業面臨著更為殘酷的洗牌命運。

2024年已拉開序幕,化妝品行業在合規浪潮下的“震蕩”仍將繼續。“2023年很難,今年可能會更難,看有多少企業能挺住。”一位化妝品企業負責人如是判斷。

01 規范“化妝品”定義,這4類產品徹底“涼涼”

依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是指以涂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的方法,施用于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等人體表面,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也就是說,判定一種產品是否屬于化妝品,應當根據該產品的使用方法、施用部位、使用目的、產品屬性來進行界定。

據此,新規實施三年來,一大批處于“灰色地帶”的產品,被劃上了一道道紅線。

一批產品被正式“踢出”化妝品領域,告別野蠻生長時代。

譬如,廣州市監局發布的《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五十一期)》明確指出,微針和微晶類產品,是通過微針透皮破皮將營養液或藥物注入皮膚表層,從而改善皮膚問題的微整形項目,不屬于化妝品。自此,在市場上活躍了十余年的微晶、微針類產品,被劃入了醫療器械類別(詳情見《微晶、微針類“化妝品”要涼了!》)。

一批產品則被明確“納入”化妝品范疇,受到新規體系的管制。

如,廣州市監局發布的《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四十五期)》強調,市面上用于人體的“液體香皂”“皂液”產品,雖然名稱中含有“皂”,但實際上與沐浴露、洗手液等產品相類似,其仍可能屬于化妝品(詳情見《注意!這類化妝品面臨“大清洗”》)。

截自廣州市監局《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四十五期)》

又如,國家藥監局在科普文《勿將玩具當兒童化妝品使用》指出,一些包括眼影、腮紅、口紅、指甲油等組成的“兒童梳妝臺”玩具,只要有一個產品符合化妝品定義,無論其單獨銷售或者與玩具等其他產品一并銷售,該產品都屬于化妝品。

還有一種相對隱蔽的做法是“盲盒”,即把無證產品和有證產品、妝字號和械字號產品放在一個套盒里,渾水摸魚,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無疑對監管帶來巨大挑戰。

“這些混淆化妝品定義的行為,實際上都是為了規避監管蒙混過關,妄圖低成本、低風險獲得高收益。”一位資深法規人士如是表示。

正如其所言,無論是皂液披著“香皂”的外衣冒充日化用品,還是兒童化妝品打著“玩具”的旗號銷售,實質上,都是一些企業為規避化妝品新規體系的監管;微晶、微針類產品以“化妝品”之名兜售,也是試圖通過打醫美的“擦邊球”吸引更多消費者。如今,隨著相關文件的頒布,市面上這4類產品也面臨整頓下架的結局。

02 嚴管功效宣稱,這13類概念炒作被“喊停”

隨著《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等法規的出臺,功效宣稱趨于規范化,但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功效宣稱到底是新概念還是偽概念,仍存在模糊地帶,而在這三年的實踐中,功效宣稱得到進一步規范。

2021年,一大批功效宣稱被“喊停”。8月,《科學認識“刷酸”美容》一文指出,化妝品可以添加某些“酸”,但與“刷酸治療”有著本質區別,化妝品宣傳“刷酸”違法;9月,國家藥監局相繼發布科普文《“干細胞化妝品”是個偽概念》《警惕宣稱“促進睫毛生長”的睫毛液》,將宣稱含有“干細胞”的化妝品和宣稱可以使睫毛變“濃密”“纖長”的睫毛滋養液、睫毛精華液等產品,判了“死刑”;10月,《“食品級”化妝品是對消費者的誤導》一文劍指“食品級”化妝品,明確化妝品嚴禁宣稱“食品級”“可食用”。

2022年,監管繼續收緊。1月,國家藥監局發布科普文《牙膏不能治療疾病》,指出牙膏可以宣稱具有防齲、抑牙菌斑、抗牙本質敏感、減輕牙齦問題等功效,但宣稱“抗幽門螺旋桿菌”缺乏科學依據。

7月,廣州市藥監局通過科普文《提醒!含“金”“鉑粉”成分化妝品沒那么神奇》,給宣稱“金”“鉑金”的化妝品潑了一盆冷水。文章指出,國內外均無相關權威實驗數據或文獻報道證實黃金、鉑金具有護膚功效,實為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大眾的獵奇心理誤導消費者。

2023年歲末,廣東省藥監局直屬化妝品協會官宣平臺“廣東省化妝品質量管理協會”發布科普文《警惕!化妝品宣傳中常見的10個偽概念》,再次重申藥妝、干細胞、EGF(表皮生長因子)、黃金美容、械字號面膜/醫美面膜、食品級化妝品為“偽概念”,并首次將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復、量子科技護膚、注氧/富氧4類宣稱列入“黑名單”,明確標簽含有上述10類宣稱的化妝品屬于違法產品。

上述化妝品企業負責人直言,功效宣稱是化妝品的核心賣點,之前這塊監管不嚴格,導致玩各種文字游戲、替換概念的現象比比皆是,如今監管層明令禁止,“虛假、夸大宣稱功效的亂象將被重點整治,企業宣稱一定要言之有物、合情合理”。

03 抵制原料濫用,這4類產品被“點名”

原料的安全性是化妝品安全的前提,只有加強原料安全管理,方可從源頭有效控制化妝品的質量安全。基于此,這三年來,我國對化妝品原料安全的監管措施在不斷動態調整。而原料在合規化的同時,與其關聯的一大批產品也迎來“生死劫”。

典型如,2021年5月,國家藥監局更新《化妝品禁用原料目錄》《化妝品禁用植(動)物原料目錄》,大麻二酚(CBD)、大麻仁果、大麻籽油、大麻葉提取物4種大麻相關原料正式列入化妝品禁用原料。這意味著,大麻化妝品徹底告別了國人梳妝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底, 唯一功效為“美白”的377(苯乙基間苯二酚)被禁用于普通化妝品。隨著官方一錘定音,一夜之間,一大批含有377的普通化妝品失去合法身份,大規模下架。

2023年,芋螺肽化妝品和海藻面膜接連被官方“點名”。廣州市監局在《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四十期)》中指出,“芋螺肽”是維琪科技于2023年備案的化妝品新原料,未添加該新原料而已備案宣稱“芋螺肽”的化妝品,需盡快修改相關宣稱;《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五十一期)》指出,在過去一年的官方抽檢和行政處罰中,海藻面膜多次因微生物超標榜上有名,而罪魁禍首是添加了禁用原料“天仙子”,“嚴禁將‘天仙子’混同為‘海藻’進行化妝品生產或注冊備案”。

截自廣州市監局《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五十一期)》

“監管層對原料的種種管制,雖然短期內會帶來動蕩,但都是以‘質量安全’為最終目的。”廣州某工廠負責人舉例,377風波時行業一片哀嚎,但最終掃除了許多鉆空子、利用377名頭賺快錢的牌子,而“持證上崗”的377特殊化妝品則迎來了更廣闊的市場。

化妝品違禁詞網創始人李錦聰指出,由于我國化妝品缺乏對原料端的全面監管,存在原料技術標準規格要求不完善等問題,同時化妝品原料的制備工藝和功效開始“卷”各種新技術,如合成生物學、發酵、促滲、納米等等,而有些新技術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風險,他判斷,“未來原料安全依然是監管的重心”。

04 打“擦邊球”時代或將終結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自施行之日起,便宣告新一輪洗牌正式開始,也把行業拉向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周期”。

這三年,各種配套法規密集出臺,對原料、功效宣稱、標簽等方面作出了更嚴格與具體的要求。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官方發布的化妝品法規文件就達40個,通知/公告9個,中國化妝品法規建設正在不斷深化,更加細分。

隨著相關政策正式實施,企業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解決。基于此,2023年監管層共計發布21份《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對于可能存在解讀差異或較為模糊的地方,如微晶或微針類產品是否為化妝品?“液體香皂”“皂液”是否不屬于化妝品?均給予明確回復。

另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化妝品抽檢通告”共計超600批次化妝品不符合規定,“化妝品飛行檢查”共計10批次25家企業被要求停業整改、立案調查。

從法規文件數量,到國家局化妝品抽檢次數,不難看出,國家對化妝品行業的監管更加嚴格、完善、科學,尤其是對原料端、功效宣稱方面的監管日趨嚴格。

上述被“點名”的21類產品便是前車之鑒。廣州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表示,“國家設計的風險監測系統發揮了作用,被點名的產品都是行業問題比較突出的,政府監管基本上做到了精準”。

中山市香山化妝品產業研究院院長李彬亦持有相同觀點,他指出,目前監管是以風險管理的思路為主,“風險管理”會是后面監管的主要基調,“其實類似這些通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企業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建議行業要弄清化妝品的定義,不要超范圍宣稱,在定義允許的范圍內生產和銷售產品”。

有觀點認為,隨著新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化妝品和非化妝品、普通化妝品和特殊化妝品的界定區分,以及功效宣稱等都更為明確,將進一步減少虛假宣傳、概念添加以及非法添加等情況的出現,“‘打擦邊球’時代或將終結”。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官方明文禁止的化妝品,仍在電商平臺泛濫成災。以“黃金化妝品”為例,早在2022年7月便被廣東省藥監局點名,但產品名含有“黃金”二字的化妝品在淘寶上仍比比皆是,如某品牌“24K黃金精華液”,宣稱“業界最高含量99.9%純金”“抗老、修復”“適合所有膚質,敏感肌、孕婦可用”。

上述廣州企業負責人提醒,法規逐漸完善后,接下來化妝品監管會迎來最嚴執行,一些企業打“擦邊球”的行為最好在官方“喊停”后及時更正,消耗庫存,以免受罰。而據《化妝品觀察》此前報道,29項新規或在2024年落地施行,意味著化妝品企業頭上的“緊箍咒”將進一步縮緊。

“在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下,化妝品行業愈趨規范化,企業不要再抱僥幸心理,‘合規’才是行穩致遠的唯一途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2023年,這9類產品被“封殺”

2024年已拉開序幕,化妝品行業在合規浪潮下的“震蕩”仍將繼續。

文|化妝品觀察

2023年歲末,隨著廣東省化妝品質量管理協會發布科普文《警惕!化妝品宣傳中常見的10個偽概念》,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復、量子科技護膚、注氧/富氧等宣稱被列入“黑名單”,那些利用披著科技外衣的“偽概念”進行宣傳的產品,迎來了至暗時刻。

回顧這一年,微晶、微針類產品“涼”了,海藻面膜“危”了,芋螺肽化妝品被“點名”了,化妝品盲盒被“禁”了,野蠻生長的液體香皂被“納入”化妝品監管了。

時間再往前撥。新規落地三年來,377普通化妝品被大規模“下架”,大麻化妝品被判“死刑”,刷酸化妝品、干細胞化妝品、食品級化妝品接連被“喊停”……

每一項監管動作,都在化妝品領域掀起不小的波瀾。新規倒逼行業升級,化妝品企業面臨著更為殘酷的洗牌命運。

2024年已拉開序幕,化妝品行業在合規浪潮下的“震蕩”仍將繼續。“2023年很難,今年可能會更難,看有多少企業能挺住。”一位化妝品企業負責人如是判斷。

01 規范“化妝品”定義,這4類產品徹底“涼涼”

依據《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化妝品是指以涂擦、噴灑或者其他類似的方法,施用于皮膚、毛發、指甲、口唇等人體表面,以清潔、保護、美化、修飾為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也就是說,判定一種產品是否屬于化妝品,應當根據該產品的使用方法、施用部位、使用目的、產品屬性來進行界定。

據此,新規實施三年來,一大批處于“灰色地帶”的產品,被劃上了一道道紅線。

一批產品被正式“踢出”化妝品領域,告別野蠻生長時代。

譬如,廣州市監局發布的《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五十一期)》明確指出,微針和微晶類產品,是通過微針透皮破皮將營養液或藥物注入皮膚表層,從而改善皮膚問題的微整形項目,不屬于化妝品。自此,在市場上活躍了十余年的微晶、微針類產品,被劃入了醫療器械類別(詳情見《微晶、微針類“化妝品”要涼了!》)。

一批產品則被明確“納入”化妝品范疇,受到新規體系的管制。

如,廣州市監局發布的《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四十五期)》強調,市面上用于人體的“液體香皂”“皂液”產品,雖然名稱中含有“皂”,但實際上與沐浴露、洗手液等產品相類似,其仍可能屬于化妝品(詳情見《注意!這類化妝品面臨“大清洗”》)。

截自廣州市監局《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四十五期)》

又如,國家藥監局在科普文《勿將玩具當兒童化妝品使用》指出,一些包括眼影、腮紅、口紅、指甲油等組成的“兒童梳妝臺”玩具,只要有一個產品符合化妝品定義,無論其單獨銷售或者與玩具等其他產品一并銷售,該產品都屬于化妝品。

還有一種相對隱蔽的做法是“盲盒”,即把無證產品和有證產品、妝字號和械字號產品放在一個套盒里,渾水摸魚,損害了消費者利益,無疑對監管帶來巨大挑戰。

“這些混淆化妝品定義的行為,實際上都是為了規避監管蒙混過關,妄圖低成本、低風險獲得高收益。”一位資深法規人士如是表示。

正如其所言,無論是皂液披著“香皂”的外衣冒充日化用品,還是兒童化妝品打著“玩具”的旗號銷售,實質上,都是一些企業為規避化妝品新規體系的監管;微晶、微針類產品以“化妝品”之名兜售,也是試圖通過打醫美的“擦邊球”吸引更多消費者。如今,隨著相關文件的頒布,市面上這4類產品也面臨整頓下架的結局。

02 嚴管功效宣稱,這13類概念炒作被“喊停”

隨著《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等法規的出臺,功效宣稱趨于規范化,但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功效宣稱到底是新概念還是偽概念,仍存在模糊地帶,而在這三年的實踐中,功效宣稱得到進一步規范。

2021年,一大批功效宣稱被“喊停”。8月,《科學認識“刷酸”美容》一文指出,化妝品可以添加某些“酸”,但與“刷酸治療”有著本質區別,化妝品宣傳“刷酸”違法;9月,國家藥監局相繼發布科普文《“干細胞化妝品”是個偽概念》《警惕宣稱“促進睫毛生長”的睫毛液》,將宣稱含有“干細胞”的化妝品和宣稱可以使睫毛變“濃密”“纖長”的睫毛滋養液、睫毛精華液等產品,判了“死刑”;10月,《“食品級”化妝品是對消費者的誤導》一文劍指“食品級”化妝品,明確化妝品嚴禁宣稱“食品級”“可食用”。

2022年,監管繼續收緊。1月,國家藥監局發布科普文《牙膏不能治療疾病》,指出牙膏可以宣稱具有防齲、抑牙菌斑、抗牙本質敏感、減輕牙齦問題等功效,但宣稱“抗幽門螺旋桿菌”缺乏科學依據。

7月,廣州市藥監局通過科普文《提醒!含“金”“鉑粉”成分化妝品沒那么神奇》,給宣稱“金”“鉑金”的化妝品潑了一盆冷水。文章指出,國內外均無相關權威實驗數據或文獻報道證實黃金、鉑金具有護膚功效,實為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大眾的獵奇心理誤導消費者。

2023年歲末,廣東省藥監局直屬化妝品協會官宣平臺“廣東省化妝品質量管理協會”發布科普文《警惕!化妝品宣傳中常見的10個偽概念》,再次重申藥妝、干細胞、EGF(表皮生長因子)、黃金美容、械字號面膜/醫美面膜、食品級化妝品為“偽概念”,并首次將活性微生物、基因修復、量子科技護膚、注氧/富氧4類宣稱列入“黑名單”,明確標簽含有上述10類宣稱的化妝品屬于違法產品。

上述化妝品企業負責人直言,功效宣稱是化妝品的核心賣點,之前這塊監管不嚴格,導致玩各種文字游戲、替換概念的現象比比皆是,如今監管層明令禁止,“虛假、夸大宣稱功效的亂象將被重點整治,企業宣稱一定要言之有物、合情合理”。

03 抵制原料濫用,這4類產品被“點名”

原料的安全性是化妝品安全的前提,只有加強原料安全管理,方可從源頭有效控制化妝品的質量安全。基于此,這三年來,我國對化妝品原料安全的監管措施在不斷動態調整。而原料在合規化的同時,與其關聯的一大批產品也迎來“生死劫”。

典型如,2021年5月,國家藥監局更新《化妝品禁用原料目錄》《化妝品禁用植(動)物原料目錄》,大麻二酚(CBD)、大麻仁果、大麻籽油、大麻葉提取物4種大麻相關原料正式列入化妝品禁用原料。這意味著,大麻化妝品徹底告別了國人梳妝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底, 唯一功效為“美白”的377(苯乙基間苯二酚)被禁用于普通化妝品。隨著官方一錘定音,一夜之間,一大批含有377的普通化妝品失去合法身份,大規模下架。

2023年,芋螺肽化妝品和海藻面膜接連被官方“點名”。廣州市監局在《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四十期)》中指出,“芋螺肽”是維琪科技于2023年備案的化妝品新原料,未添加該新原料而已備案宣稱“芋螺肽”的化妝品,需盡快修改相關宣稱;《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五十一期)》指出,在過去一年的官方抽檢和行政處罰中,海藻面膜多次因微生物超標榜上有名,而罪魁禍首是添加了禁用原料“天仙子”,“嚴禁將‘天仙子’混同為‘海藻’進行化妝品生產或注冊備案”。

截自廣州市監局《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五十一期)》

“監管層對原料的種種管制,雖然短期內會帶來動蕩,但都是以‘質量安全’為最終目的。”廣州某工廠負責人舉例,377風波時行業一片哀嚎,但最終掃除了許多鉆空子、利用377名頭賺快錢的牌子,而“持證上崗”的377特殊化妝品則迎來了更廣闊的市場。

化妝品違禁詞網創始人李錦聰指出,由于我國化妝品缺乏對原料端的全面監管,存在原料技術標準規格要求不完善等問題,同時化妝品原料的制備工藝和功效開始“卷”各種新技術,如合成生物學、發酵、促滲、納米等等,而有些新技術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風險,他判斷,“未來原料安全依然是監管的重心”。

04 打“擦邊球”時代或將終結

《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自施行之日起,便宣告新一輪洗牌正式開始,也把行業拉向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周期”。

這三年,各種配套法規密集出臺,對原料、功效宣稱、標簽等方面作出了更嚴格與具體的要求。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僅2023年官方發布的化妝品法規文件就達40個,通知/公告9個,中國化妝品法規建設正在不斷深化,更加細分。

隨著相關政策正式實施,企業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解決。基于此,2023年監管層共計發布21份《普通化妝品備案問答》,對于可能存在解讀差異或較為模糊的地方,如微晶或微針類產品是否為化妝品?“液體香皂”“皂液”是否不屬于化妝品?均給予明確回復。

另據《化妝品觀察》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化妝品抽檢通告”共計超600批次化妝品不符合規定,“化妝品飛行檢查”共計10批次25家企業被要求停業整改、立案調查。

從法規文件數量,到國家局化妝品抽檢次數,不難看出,國家對化妝品行業的監管更加嚴格、完善、科學,尤其是對原料端、功效宣稱方面的監管日趨嚴格。

上述被“點名”的21類產品便是前車之鑒。廣州荃智美膚生物科技研究院研發總監張太軍表示,“國家設計的風險監測系統發揮了作用,被點名的產品都是行業問題比較突出的,政府監管基本上做到了精準”。

中山市香山化妝品產業研究院院長李彬亦持有相同觀點,他指出,目前監管是以風險管理的思路為主,“風險管理”會是后面監管的主要基調,“其實類似這些通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企業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建議行業要弄清化妝品的定義,不要超范圍宣稱,在定義允許的范圍內生產和銷售產品”。

有觀點認為,隨著新規體系進一步完善,化妝品和非化妝品、普通化妝品和特殊化妝品的界定區分,以及功效宣稱等都更為明確,將進一步減少虛假宣傳、概念添加以及非法添加等情況的出現,“‘打擦邊球’時代或將終結”。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被官方明文禁止的化妝品,仍在電商平臺泛濫成災。以“黃金化妝品”為例,早在2022年7月便被廣東省藥監局點名,但產品名含有“黃金”二字的化妝品在淘寶上仍比比皆是,如某品牌“24K黃金精華液”,宣稱“業界最高含量99.9%純金”“抗老、修復”“適合所有膚質,敏感肌、孕婦可用”。

上述廣州企業負責人提醒,法規逐漸完善后,接下來化妝品監管會迎來最嚴執行,一些企業打“擦邊球”的行為最好在官方“喊停”后及時更正,消耗庫存,以免受罰。而據《化妝品觀察》此前報道,29項新規或在2024年落地施行,意味著化妝品企業頭上的“緊箍咒”將進一步縮緊。

“在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下,化妝品行業愈趨規范化,企業不要再抱僥幸心理,‘合規’才是行穩致遠的唯一途徑”。

本文為轉載內容,授權事宜請聯系原著作權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波密县| 宜春市| 商丘市| 武强县| 岳池县| 潼关县| 彰化县| 临潭县| 石嘴山市| 岳阳县| 桂东县| 犍为县| 上犹县| 襄汾县| 元谋县| 遂平县| 颍上县| 达尔| 长垣县| 邯郸县| 水城县| 图们市| 库尔勒市| 沅陵县| 赣榆县| 台中市| 湛江市| 东辽县| 永州市| 黔江区| 观塘区| 锡林郭勒盟| 遂溪县| 宝兴县| 于田县| 花莲市| 牙克石市| 宜都市| 仙居县|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