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王磬
界面新聞編輯 | 崔宇
15年過去,2008年爆發的那場全球金融危機,似乎已經逐漸遠離人們當下的生活。但是,金融危機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一種內生性特征,卻絕無消失的可能。事實上,在2008年之后,全球各地的金融風險層出不窮,花樣百出,如果細看我們當今的世界,從通脹高企到供應鏈重組再到地緣危機,驅動邏輯萬變不離其宗。對2008年那場危機的回顧,或許可以為我們當下的問題提供新的啟發。
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一個小國的表現引人注目——冰島。冰島是一個人口不到40萬、面積僅有10萬平方公里的北歐島國。2008年9月,由美國開始的次貸危機,蔓延到歐洲,冰島是第一波沖擊中受損最嚴重的歐洲國家。危機前的冰島曾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人均GDP居歐洲前列。危機后,冰島三大系統性銀行相繼倒閉,股市與房市相繼崩潰,甚至一度接近宣布國家破產。不過,冰島在那之后的復蘇也讓人驚嘆。2008年的金融危機間接導致了2010年的歐債危機。與希臘等在歐債危機中接近崩潰的南歐國家相比,冰島卻幾乎沒有在2010年之后受到嚴重影響。
這中間發生了什么?世界可以從一個小國的復蘇與抗爭中學到什么?我們如今又能從2008年學到什么?
現年63歲的挪威人斯凡·哈拉爾德·伊加德(Svein Harald ?ygard)曾任冰島央行行長。在2009年冰島身陷困境的時候,他臨危受命地接過了冰島央行行長的重擔,帶領冰島走出危機。有趣的還在于,身為挪威人的他是冰島歷史上唯一的非本國公民的央行行長。考慮到央行的政治屬性,這樣的任命在全球范圍內實屬罕見。2019年,伊加德將其經歷寫成《在風暴中心:冰島的崩潰和驚人的復蘇》(《In The Combat Zone of Finance》)一書,該書中文版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界面新聞就本書的相關內容對伊加德進行了專訪。
以下為專訪全文,刊發時有編輯。
一問:冰島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經歷了什么?
界面新聞: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冰島在一開始就遭受了嚴重創傷,國家一度瀕臨破產。但是,在2010年左右開始的歐洲債務危機中,冰島卻免于受難。相對于希臘等遭受債務危機沖擊嚴重的歐洲國家,冰島金融系統以較快的速度恢復了穩定,被視為一個奇跡。冰島為什么能夠相對較快地走出來?
伊加德:冰島與其他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元素,比如冰島政府資金充足,沒有債務。危機發生之前,冰島債務的大頭來自私營銀行,尤其是冰島三大銀行。冰島銀行從歐洲、亞洲和美國資本市場借貸,其中大部分來自私營部門債權人,這筆錢被帶到冰島,存入冰島銀行。冰島銀行再次將這筆資金向冰島人提供貸款,也借貸給其他歐洲公民和公司等。相對于冰島的經濟規模,冰島銀行的規模是巨大的,隨著人們開始質疑這種結構,隨著金融危機席卷美國,冰島面臨巨大的貸款再融資的需求,但此時已經不可能實現。結果,2008年10月的一周內,冰島三大銀行全部破產。但是,盡管三大銀行都倒閉了,至少冰島國家本身處于相對良好的狀態。而像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國家,是政府本身陷入困境,因此相比之下,冰島非常特別。
二問:銀行系統“大到不能倒”,真的是這樣嗎?
界面新聞:你在《在風暴中心:冰島的崩潰和驚人的復蘇》一書中寫到,冰島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采取的戰略是,允許其銀行倒閉。我們常常認為,大銀行瀕臨破產時,政府必須救助大銀行,避免其倒閉并掀起連鎖反應,也就是經濟學中常說的“大到不能倒”。你認為冰島為什么采取了另一種手段?這給其他國家留下了哪些經驗?
伊加德:我和冰島政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許多其他參與者一樣,是致力于解決危機的團隊的一員,冰島銀行的重組發生在我于2009年2月就任冰島央行行長之前。你提到有一種說法是銀行“大到不能倒”,我認為恰恰相反,銀行是“大到保不住”。與其經濟規模相比,冰島銀行體系太大了,主要以歐元和美元等外幣融資。這就意味著當要償還這筆錢時,需要用歐元和美元來還。冰島政府或央行無法拯救這些銀行,因為他們也根本沒有足夠的外國貨幣。所以,這稱不上一個有意識的選擇,而是出于必要而這樣做的。
另外要記住,正如我所說,這些銀行是從私營部門參與者借貸的私營部門銀行。所以冰島政府說,好吧,就按照私營部門的正常重組模式來解決。他們實際上將銀行拆分為兩大部分,對與冰島和冰島本身有關的一切進行了新的改造,將所有國內存款、向冰島人提供的貸款轉移到新銀行,所有外國部分則留在舊銀行。舊銀行破產了,然后在新銀行中,將對銀行的部分債權轉換為股權。
對我來說,從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訓是,不去拯救銀行,將銀行的部分債權從正常貸款轉換為股權是明智的。原先的債權人變為了新銀行的股東,他們仍然控制著價值,仍然控制著銀行,但他們可以用一種確保銀行有風險緩沖的方式來做到這一點。總的來說,我們對于這個不救助私營銀行的模型有點過于擔憂了。其實在商業中也是可以這樣做的,將債權轉換為股權并且允許債權人控制資產。所以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教訓,冰島的做法實現了較少的損失。
三問: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歐洲其他國家是什么狀況?
界面新聞:當時其他歐洲國家是否也考慮過采取類似冰島的策略?效果如何?從冰島的經驗出發,怎么看待希臘在后來遭遇的崩潰?
伊加德:塞浦路斯實際上使用過類似的模式。2008年塞浦路斯的各大銀行也陷入了麻煩,已經不可能去拯救銀行了,也沒有拯救銀行的意愿。同樣,原因之一是外債數額、外國人存款數額過高。塞浦路斯的做法是將部分存款轉換為股權,如此一來,銀行就可以完成再融資,銀行系統也可以持續運營下去。這是另一個例子。當然,在一定程度上,這仍然是危機狀態,這種做法確實帶來了某種社會層面的痛苦,但與銀行倒閉的后果相比,還是要輕一些。
希臘的情況略微不同。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年,希臘人、希臘公司、希臘銀行已經無法獲得外國貸款。于是希臘政府介入了,希臘政府從國際債權人那里借錢,然后將這筆錢轉借給希臘的銀行、企業和家庭。危機爆發后,歐洲機構也介入了,并從私營公司手中接管了債權人的角色,而沒有在政府和債權人之間重新談判貸款條款。結果,就變成了政府債權人與政府債務人的博弈,一切都政治化了,幾方沒能找到順利解決問題的途徑,反而變成希臘國內與希臘和歐洲機構的政治斗爭。這場斗爭持續了10年。幸運的是,如今15 年過去了,希臘正在恢復,其負債也已經減少了。希臘人經歷了許多痛苦,但我認為他們現在可以看到前進的方向。希臘用了15年,冰島只用了5年,對于冰島來說那也是非常困難的幾年,但冰島得以更迅速地重組債務并前進。
四問:非本國公民成為央行行長,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界面新聞:非一國公民而擔任其央行行長,這種情況相當少見。你作為挪威人是如何獲得冰島央行的任命的?為什么你當時決定接受這份工作? 由外國人擔任本國政府像央行行長這樣的重要職位,還是頗為激進的,哪些因素促成了你的就職?
伊加德:我相信我是史上首次擔任外國央行行長的人。雖然非常罕見,不過后來又發生過幾次。冰島邀請我擔任央行行長的原因是,隨著冰島陷入這些問題,造成了當時的政治緊張局勢和分歧。有人要求時任冰島央行行長辭職,但他拒絕辭職,隨后冰島政府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新行長應該由經濟學家來擔任。隨著該法律的通過,冰島需要一位臨時行長。實際上,冰島財政部長打電話給挪威財政部長,詢問是否有來自挪威的候選人可以來擔任這一職務,然后他們又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想當行長。我同意了,因為我覺得被任命為鄰國的央行行長是一種使命、責任和榮幸。
我想是因為那是個危急時刻。正如你所說,這個決策很驚人,因為1262年制定的冰島憲法規定了這類高層公務員職位只能由參議員來擔任,所以他們不得不通過一份修正案才讓我得到這份工作。但我想這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危機時期所需要的,因為他們信任我。當然,如果我犯了任何大錯,我想他們無論如何都會很快重新啟動那個規定。
五問:當前冰島經濟的驅動力是什么?
界面新聞:冰島用了五年時間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現在冰島的經濟形勢已經轉好。你認為冰島經濟當前的主要驅動力是什么?
伊加德: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冰島人民,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非常有企業家精神,這一點非常重要。他們不會向后躲,等待別人來解決問題,他們非常獨立并且非常注重解決方案。夸張點說,如果一個冰島銀行家丟了工作,那么他們可能會痛苦抱怨個一星期,然后他們就會開始尋找新的可能性。這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一種盡一切可能解決問題、自我保護的文化。冰島的勞動力參與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從事生產性工作的人口比例高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這一點也非常重要。當危機襲來時,銀行業首當其沖,但它也打擊了冰島的許多其他行業。我認為他們做了兩件正確的事。一是“沒關系,我們應該現在就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像許多其他國家那樣永遠拖延下去。當然,冰島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銀行業也出現了下滑,但舉例來說,其旅游業在幾年內翻了四番,非常迅速。那些從銀行系統失業的人說,好吧,讓我們開始一項新業務,我們改行從事商業,或者開個旅游公司,他們就這么做了。在此基礎上,他們為國家創造了外匯收益,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科技行業、制造業、漁業等領域都是如此這般,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大規模的動員。冰島人沒有拖延和討論此事歸咎于誰,而是繼續前進,不斷做事。我認為陷入困境的國家都可以以此為靈感來源。
正如你提到的,冰島經濟恢復得很快。盡管它是全球金融危機中受打擊最嚴重的國家,但它也是恢復最快的國家。這也是我那本書的主題。至于我們可以從這種情況中學到什么,可以想象一下我們在進行醫學試驗,有100 名生病的患者,對病得最重的患者采用了不同的療法,而他恢復得最快——冰島是唯一在危機中選擇這條道路的國家,最終,盡管冰島受到的打擊最嚴重,但卻是恢復最快的國家。
六問:冰島的復蘇給世界提供了怎樣的經驗?
界面新聞:說到你的書,也請你總結一下,世界其他地區可以從冰島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中獲得哪些教訓?
伊加德:這本書在很多方面都很特別。首先它是由直接參與其中的人撰寫的。其次,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于危機之前發生了什么,泡沫是如何增長的,債務是如何積累的,以及所有為危機奠定基礎的事情。本書的第二部分講述了我們在金融危機時期所做的一切。本書的第三部分講述了危機之后冰島為使國家重新站穩腳跟并為冰島創造增長所做的一切。關于第一部分的書有很多,關于事后情況的書卻很少,而從很多方面來說,這才是冰島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
不同的部分留下了不同的教訓。第一部分對于了解所謂的泡沫經濟很重要。如果債務太多,通常看起來是一件好事,因為經濟活動、就業機會、利潤和股票價值等等都得以增長。但我們需要看到可持續增長和所謂的可能破裂的泡沫經濟之間的區別。至于解決危機的第二部分,我認為它介紹了處理經濟問題時可用的所有工具,以及私營部門與公共部門之間的合作,我們當時在冰島使用了許多以前從未使用過的結合點。第三部分強調了真正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如何動員整個國家實現新的增長,以及如何隨著時間推移,在確保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解決債權人的問題。
七問:2008的金融危機對當下有何意義?
界面新聞:為什么我們今天還要研究2008年的金融危機?2023年早些時候,硅谷銀行的破產危機等令人們一度頗為緊張,擔憂這是銀行系統性風險的先兆,幸運的是,現在看來情況并非如此。但我還是想知道,回顧2008年的金融危機,你認為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伊加德:一個關于金融危機的普遍教訓是,金融危機總是有五個不同的階段。
首先,某家銀行、某家公司或某個政府積累了過多的債務。過多的債務是一切金融危機的基礎。隨后,引發危機的總是流動性的缺乏,無法償還貸款,也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新的貸款,我們稱之為“市場枯竭”,這樣你就無法獲得新的資金,公司最終可能會違約,這也就來到了危機的第三階段,公司、銀行,甚至政府破產。到第四階段,這會轉化為就業不足、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放緩等。最后一個階段是,在許多現代福利國家中,政府開始買單,使用稅收收入來支付失業補貼。因此,危機的最后階段將是政府的斗爭。這非常重要,我認為所有投資者和任何一個人關心經濟、社會、政治的人都應該意識到這一現象。那么,如果你看當下經濟的狀況第一個問題就是過量的債務在哪里?哪個部門帶來了這個問題?今天的世界比 2008 年有更多的債務,債務問題并沒有消失,在很多方面,它甚至變得更糟。原因之一是,西方國家的利率太低,貸款利率為零。正因為如此,很多國家、公司、基金持有過多的債務。
你提到了今年年初硅谷銀行的崩潰,令我驚訝的并不是它崩潰了,而是它崩潰得這么早,利率還沒怎么上升 ,硅谷銀行就倒閉了。更奇怪的是,從那以后,一切都安靜了。問題就此消失了嗎?我認為沒有。這是否意味著之后不會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我會說不是,因為系統內的債務仍然太多,存款利率仍在上升,一些機構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我認為我們都應該為接下來類似2023年年初的崩潰做好準備。
八問:私營部門與公營部門的工作經驗如何互相影響?
界面新聞:你在政府和私營部門都工作過,現在又回到了私營部門。你目前主要在能源行業工作。你怎么評價自己的職業生涯?私營部門與公營部門的工作經驗如何互相影響?
伊加德:這是一段有趣的旅程。首先,我是一名受過訓練的經濟學家,曾經在挪威政府任職,在挪威議會擔任過經濟顧問,后來又擔任挪威財政副大臣。90年代挪威銀行業遭遇危機時,我們從中學習了危機管理。后來我在麥肯錫公司工作了21年,咨詢領域涉及能源、工業和金融領域。在此期間,我被任命為冰島央行署理行長。后來,我和兩個同事一起在巴西創辦了一家石油公司,與此同時我也擔任了多家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我是挪威穿梭航空的董事會主席,還在三個不同的能源公司的董事會中任職,一家石油和天然氣公司、一家石油建設公司、一家勘探公司。總之我有一個相當多元化的履歷,但這一切非常令人興奮。
九問:能源行業綠色轉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是什么?
界面新聞:說到你當前的工作。你提到你在巴西創辦了一家石油公司,你現在還是石油公司的負責人嗎?
伊加德:是的,我是該公司的董事會成員,或者說是該公司的共同所有者。
界面新聞:你如何看待能源行業綠色轉型目前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這在歐洲和中國都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
伊加德:首先,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我也認為很多人過于消極了,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已經取得的成就。太陽能發電的想法曾經聽來異乎尋常,但是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隨著它獲得更多投資,還有中國對太陽能光伏發電建筑景觀的建設,如今它正在成為世界上成本最低的電力來源,尤其是在陽光地帶,每千瓦時僅需1.3美元,這是非常低成本的電力來源,也是人類的一項巨大成就。同時,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正在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增長,成本正在迅速下降。幾年前,電池的供需關系能夠被打破的想法還很奇特;今天,它正在大規模地發生。電動車也一樣,15年前它只是一個奇怪的想法;未來5年或10年,它將成為新技術的平臺。氫也是一樣,你可以用化石燃料、風電或太陽能電制氫。我認為這就是人類在過去15年里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進步之一,我認為這是我們可以繼續發展的東西。當然,還需要更多的技術、更多的創新和熟練的人才,也需要巨額投資。
我個人也在做這件事, 除了石油公司之外,我們在巴西還有一家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致力于將北歐現有的最佳技術轉移到巴西市場,我認為我們需要看到更多此類舉措來推動變革。所以,這非常令人興奮。當然,我們也應該關注和擔心正在發生的某些趨勢,但同時,應該從過去幾年所取得的成就中受到啟發。
界面新聞:你為什么選擇在巴西成立公司?
伊加德:有點巧合。我在麥肯錫工作的最后幾年是在巴西度過的,我在那里遇到了一些好朋友。就市場機會而言,歐洲也很棒,挪威也很棒,但巴西要大得多。這是一個開放的經濟,盡管它有它的復雜性,但它是一個自由市場,你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取得進步。例如,在太陽能方面,我相信巴西每年新安裝大約 40 萬個太陽能裝置,所以巴西市場大得多。做同樣的事情,如果你能在巴西取得成功,盈利自然更豐厚。有人說無論做小事還是做大事,成為專家的成本往往都是一樣的,所以最好把時間花在大事上。
十問:當前最值得關注的經濟趨勢是什么?
界面新聞:目前你觀察到了哪些值得關注的經濟趨勢?
伊加德:作為一名宏觀經濟學家,我認為此刻需要緊縮的貨幣政策來壓低通脹,同時還需要努力維持經濟增長并避免嚴重衰退,二者之間存在一種緊張關系。特別是歐洲,其增長引擎可能已經變得更為疲弱。所以,存在宏觀形勢的挑戰。除此之外,全球趨勢也很重要,一大趨勢是全球南方的崛起。中國顯然經歷了一段非常激動人心的旅程,印度也踏上了同樣的旅程,并實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最近幾年里印度已經成為“世界技術中心”和“世界辦公室”,雇用了大量印度次大陸的人民。當然,還有印度尼西亞、越南、南美洲和非洲。
總之,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我認為很多人過度消極了。過去十年至今,有許多巨變和喜訊。當然,我們需要確保增長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需要應對諸如氣候問題的一系列挑戰,這也要求我們開發新技術以投資減少碳排放的巨大需求;與此同時,還要確保全球南方的經濟增長;這是令人難以置信也令人興奮的挑戰。我認為,盡管困難重重,世界仍然在尋找自己的出路,同時實現這兩項雄心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