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回顧2023年,醫療行業經歷了困難時期,無論是疫情退去后業績的回落、還是行業熱度下滑的CXO,過往的一些明星公司在2023年都感受到了市場的寒意,被諸多投資者拋售,股價大幅跳水。據Choice的數據,A股上市的醫療企業中有近10%的企業股價在2023年跌幅超30%。
2023年漲幅靠前的A股上市醫療企業,數據源于Choice
盡管二級市場持續萎靡不振,但2023年的市場不乏熱點。從年初的中藥、到阿爾茨海默藥以及GLP-1減肥藥,很多企業趁此風口,股價起飛。不可否認,其中一些企業蹭了概念熱度,但也有不少企業是踩中了發展的風口。讓我們來回顧2023年A股市場漲得最好的醫療股票,這些企業究竟做對了什么?
ADC,國內年度最熱
大漲466%和大跌50%,中國醫藥的2023年堪稱冰與火之歌,而大火的,必然是ADC。
據統計,2023年A股和港股上市醫療企業市值跌去約萬億,就在這樣低迷的行情下,有的企業卻做到了超400%的漲幅。
2023年12月,百利天恒發布公告稱與BMS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將EGFR×HER3 雙抗ADC產品BL-B01D1的開發和商業化權益授予對方,總交易金額高達84億美元,其中首付款為8億美元。
8億美元的首付款超過了之前百濟神州所獲6億美元首付款的紀錄,而84億美元的潛在收益也超過了之前康方生物創造的50億美元交易總額的紀錄。正是依托BD交易的利好,百利天恒從2023年1月于科創板上市,到年底已達成466%的漲幅。
License-out正成為衡量創新藥價值的標尺,眾多MNC無疑比普通投資者更容易判斷管線的前景,因此被MNC看中并收購的管線無疑更具競爭力。通過License-out,藥企獲得資金也能保證藥物的順利研發。也就是說,對于藥企而言,License-out增加了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的確定性,因此有License-out的企業更容易在2023年獲得投資者的青睞。
從交易金額和交易數量來看,ADC無疑是2023年全年最為靚麗的風景線,2023年圍繞ADC產生了多筆交易,到了年末,更是有多家MNC與國內藥企達成大額交易。
被ADC帶飛的不僅有百利天恒,還有邁威生物。
盡管邁威生物在2022年全年股價下跌超過50%,但2023年ADC的興起卻讓他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全年漲幅126%。
從管線布局來看,邁威生物擁有Nectin-4、Trop-2、B7-H3等主打差異化的靶點。2023年底,邁威生物發布公告稱,其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遞交的關于9MW2821的3期臨床研究方案已獲同意,將正式啟動9MW2821治療經鉑類化療和PD-(L)1抑制劑治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尿路上皮癌的3期臨床研究。
9MW2821是邁威生物自主研發的靶向Nectin-4 ADC創新藥,也是國內同靶點藥物中首個開展臨床3期研究的品種,Nectin-4 ADC有望成為DS8201之后的下一個爆款。正是這樣的預期支撐了股價的上漲。
還有2023年股價上漲超320%的新諾威,隨著母公司石藥集團將創新藥資產巨石生物裝入其中,新諾威也搭上了ADC的快車。未來,新諾威或將成為石藥集團的創新藥平臺。
GLP-1,全球“卷王”
如果說ADC是國內最火,那么GLP-1就是2023年全球的熱點。
禮來和諾和諾德的故事這里不再贅述,在國內二級市場,常山藥業是這波風口的主要獲益者,全年漲幅137%,最高漲幅超400%。
作為現象級大單品藥物,GLP-1席卷了全球,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在12月將GLP-1評為2023年度科學突破。各大藥企紛紛跟進,在國內,華東醫藥和和仁會生物先后獲批上市了GLP-1類減肥產品。恒瑞醫藥、麗珠集團、通化東寶、石藥集團等多家藥企都已入局,其中信達生物的GLP-1R/GCGR雙重激動劑IBI362在12月底啟動了頭對頭司美格魯肽的3期臨床試驗。
GLP-1的四處開花也刺激了BD交易,11月,阿斯利康宣布與中國生物藥企誠益生物就小分子GLP-1受體激動劑ECC5004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其中首付款及最高可達18.25億美元交易總額。
從強效降糖藥到神奇減肥藥,GLP-1的“卷王”之路并未停止。包括心血管、腎病、NASH、心衰、神經退行性疾病、成癮性治療、內分泌紊亂、免疫炎癥等泛代謝疾病領域,都能見到GLP-1的身影。
可以預見的是,GLP-1的風潮還將在2024年繼續刮。
急市場所需,細分領域待突圍
全年漲幅近300%的通化金馬,代表了市場對于一些領域新藥的期待。
支撐通化金馬股價上漲的核心因素,是其創新藥琥珀八氫氨吖啶片3期臨床試驗揭盲結果積極,達到統計學終點,有望成為人類尋找的阿爾茨海默癥的關鍵答案。琥珀八氫氨吖啶片是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小分子化學1.1類國家級新藥,用于治療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癥,屬于全球首創。
據美國藥品研究與制造企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從1998年~2017年,共有約146項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臨床試驗失敗,多家大型藥企自2000年以來總投入約6000億美元,仍無一治愈療法,這就是被稱為“黑洞”的阿爾茨海默藥物研發的現狀。
多年以來包括Aβ沉積假說、Tau蛋白異常磷酸化假說、神經炎癥假說、線粒體假說、溶酶體異常假說等,都無法厘清其發病機制。琥珀八氫氨吖啶片是膽堿能假說的代表,但是否真對患者有效,還需在后期商業化過程中進行驗證。
不僅是阿爾茨海默病這樣的疑難雜癥缺少藥物,常見的近視同樣缺藥。
2021年9月,澳大利亞TGA批準Aspen公司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上市,成為全球首款明確用于緩解近視的滴眼液。
“近視”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據國家衛健委數據,2022年我國近視人口高達7.5億人,同比增長8.18%,整體近視發生率達59.6%。其中存在大量已患近視或有近視潛在風險的學齡期青少年兒童群體,近視防控需求和市場規模巨大。
目前,低濃度阿托品滴眼液以院內制劑形式在實體醫院銷售,真正意義的近視藥物市場尚是一片藍海。
早在2016年,興齊眼藥通過新加坡國立眼科獨立授權,獲得了阿托品滴眼液5年的臨床研究數據,用于開發硫酸阿托品滴眼液。2023年4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顯示,興齊眼藥遞交了硫酸阿托品滴眼液的新藥上市申請并獲得受理,此次申報適應癥為用于延緩兒童近視。
正是因為預防近視既有政策要求,又有市場需求,滲透率快速提升的可能性極大,并且通過審核的概率較高,所以興齊眼藥在2023年收獲超100%的股價漲幅。
據中金公司測算,2030年近視防控市場規模有望達約2100億元,面對這樣規模的市場,國內藥企自然不會缺席。包括恒瑞醫藥、歐康維視、樂普藥業、參天制藥、齊魯制藥和極目生物等二十余家企業獲得了相關藥品的申請受理。
無論是即將進入井噴期的近視用藥,還是尚需時日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市場的反應表明了對于企業在挑戰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這條路徑的肯定。
靶點更迭,國產替代的機遇
國產替代也是2023年二級市場中一個熱門概念。
以阿斯利康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奧希替尼為例,其單年營收超50億美元。作為奧希替尼的本土競爭者,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在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13.48億元,同比增長160%,良好的業績推動艾力斯股價全年上漲111%。
相似的境遇讓人想起了貝達藥業,當年貝達憑借第一代EGFR抑制劑埃克替尼的國產替代,市值一度沖上600億規模。不同于貝達跟著醫藥板塊一起起飛,艾力斯在板塊低迷的環境下,憑借著過硬的業績走出了獨立行情。
只是隨著迪哲醫藥的第三代EGFR抑制劑舒沃替尼在2023年Q3于國內獲批上市,國內市場的競爭也開始變得激烈起來。目前,艾力斯已經開始了第四代EGFR抑制劑的研發,并嘗試引入一些新技術解決EGFR抑制劑耐藥性的問題。
和EGFR抑制劑類似,ALK抑制劑也走出了自己的替代邏輯。
ALK受體酪氨酸激酶與血液、間質和實體三大類型腫瘤相關。目前,全球范圍內僅有一款三代ALK藥物獲批上市,存在顯著的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首藥控股的核心管線SY-707和SY-3505分別是其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和第三代ALK抑制劑。12月,首藥控股發布公告稱SY-3505獲批開展關鍵性3期臨床試驗,SY-3505是目前研發進度最快的國產三代ALK抑制劑,有望成為國產替代品。
盡管不同于已經商業化放量的伏美替尼,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2024年~2030年中國ALK抑制劑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1.4%,2030年中國ALK抑制劑市場預計將達到138.8億元,超百億的市場規模依然讓投資者趨之若鶩。
AI制藥,尚需時日
隨著ChatGPT的走紅,人工智能成為2023當之無愧的熱點,與此同時,AI制藥也跟著火了。
潤達醫療將自身的檢驗知識圖譜和華為的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在華為大模型的支持下,打造出了醫療大模型“良醫小慧”。作為華為在國內為數不多的醫療場景合作伙伴,通過與華為綁定,贏得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青睞,全年股價上漲超100%。
AI制藥主要的商業模式分為AI SaaS,AI-Biotech和AI-CRO。如潤達醫療一般提供軟件平臺服務可歸為AI SaaS,而在2023年6月和11月分別遞交招股說明書的英矽智能和晶泰科技則代表了后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會影響AI制藥企業的營收表現,但從潤達醫療的財報以及另外兩家的招股書數據來看,目前AI制藥帶來的營收規模并不高,距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無論是大模型或是AI制藥,都是發展潛力巨大的產業,雖然2023年MNC對于AI制藥的總合作數量略有減少,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數億美元的高額交易依然不少,也就是說,只有證實了自身價值的AI項目才能引來MNC的投入。
出海,械企的必選項
對于醫療器械企業來說,不出海就等于砍掉了一條快速發展的途徑。
在冠脈支架首次集采中出局的賽諾醫療,在經歷幾年的奮斗后終于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全年股價上漲119%。
從業績上來說,賽諾醫療的兩款冠脈支架新品首次入選國家集采續采,截至2023年Q3出貨量達12萬條,超過集采簽約量4.8萬條。目前,賽諾醫療的新一代冠脈藥物洗脫支架HT Supreme已完成了美國、歐洲和日本的臨床,并順利通過FDA現場檢查,預期最遲在2024年Q1獲得FDA批準。同時,產品成功進入法國醫保,海外業績有望帶來新的增量。
與此同時,賽諾醫療在拉美、中東、非洲、亞洲等市場的商業化進程也在加速,多款冠脈介入產品已在歐洲、美國、韓國、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獲得注冊,并與當地經銷商展開商業化合作。
另一家漲幅頗高的械企福瑞股份(79%)也得益于海外市場的貢獻。
福瑞股份的主要產品為肝病藥物和肝病檢測設備,其中設備營收占比超60%,是其核心的利潤來源。
無論是酒精肝ALD還是非酒精脂肪肝NASH,其演化過程都是由肝炎轉化為肝纖維化再到肝硬化或肝癌。到了肝硬化階段便無法逆轉,但肝纖維化是可逆的,如果能在肝纖維化階段提前診斷出來,就能有效控制肝病的演化。
福瑞股份的子公司Echosens,發布了全球首款肝纖維化無創檢測儀器,通過振動控制瞬時彈性成像(VCTE)和受控衰減參數(CAP)兩大核心技術,能精確通過肝臟內的衰減程度來量化肝臟的脂肪變數值。該設備被WHO、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等多家權威機構列入肝病必須設備,并且已被FDA批準長期臨床使用。
同時,Echosens與諾和諾德合作,推動在糖尿病患者當中進行脂肪肝的篩查。此外,如果未來兩年有NASH藥物獲批上市,那還將進一步釋放檢測設備的需求。
一旦找準了海外未被滿足的真實臨床需求并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那么海外廣闊的市場將賦予企業可觀的業績回報。
北交所價值凸顯
除了股價上漲的企業,我們看到北交所正成為一個值得嘗試的融資路徑。
前段時間,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北交所逆勢上揚,指數從706點漲到了1114點,最高漲幅達58%。在北交所上市的辰光醫療、賽諾醫療和德源藥業在2023年的漲幅能排進A股醫療榜單的前十,博迅生物、諾泰生物、數字人、大唐藥業等都有近100%的漲幅。
從政策層面看,“專精特新”的定位,以及服務中小創新型企業的理念使得北交所對于致力于推動產業升級的醫藥類創新企業十分友好。
以辰光醫療為例,這是一家主營業務為超導核磁的核心零部件及整機的企業,從最初的射頻線圈開始切入產業,后逐漸將產品拓展至超導磁體,包括萬東醫療、飛利浦、朗潤醫療等企業都是合作客戶。從2022年開始,辰光醫療又涉足整機業務,包括3.0T超導磁共振系統的研發以及開發和升級高性價比的3.0T超導磁體,預計在2023年底至2024年初完成樣機。2023年,辰光醫療股價上漲137%。
作為產業鏈上游,辰光醫療用于超導磁共振系統的超導技術不僅能在醫療領域發揮作用,在光伏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為此,辰光醫療也在積極研發相關技術,完成了成本更優的新型磁控直拉單晶超導磁體的初步設計。
在A股上市的影像設備核心零部件公司如奕瑞科技,市值超200億,而辰光醫療目前僅有10億出頭的市值。要想發展,無論是拓展整機業務還是跨行業,都需要持續投入。
同在北交所上市,2023年股價漲幅達94%的博迅生物同樣如此。
這是一家主營微生物培養箱、藥品穩定性試驗箱、樣品干燥箱、植物/細胞培養箱、滅菌鍋和生物安全柜等耐用科研儀器的企業。對于科學儀器領域來說,細分領域獨家產品才具有定價權,要想擴大營收離不開并購擴張新的細分領域。
登陸北交所,給了體量尚小的企業一個發展的機會。2023年6月,北交所與港交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支持雙方市場符合條件的已上市公司在對方市場申請上市。
也就是說,“北+H”模式即將落地。
在資本寒冬的當下,在北交所上市融資獲得資金用于發展,在適當時機在港交所啟動上市程序增加融資渠道,不失為一種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