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陳楊
界面新聞編輯 | 謝欣
12月28日,中藥上市公司廣譽遠發布公告稱,公司當日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今年12月22日,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
廣譽遠在公告中稱,目前,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及業務活動一切正常。立案調查期間,公司將積極配合中國證監會的相關工作,并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12月29日,廣譽遠股價低走。收盤價26.99元/股,下跌6.53%。同日,記者多次致電廣譽遠董秘和證代公開電話,詢問涉嫌信披違法違規的具體事項等問題,電話始終處于忙音狀態。
作為中藥企業,廣譽遠的核心公司山西廣譽遠是國內現存無斷代傳承歷史最悠久的中藥企業和藥品品牌。目前,公司業務包括傳統中藥、精品中藥和養生酒三個醫藥工業板塊,以及醫藥商業板塊。核心品種包括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牛黃清心丸,前兩者為國家保密品種。
不過,廣譽遠近幾年的日子并不好過。直到2022年,公司才結束了業績“三連降”,但還處于虧損狀態。在這期間,公司連續四年收到年報信息披露監管工作函、問詢函,被上交所問及業績和經營問題。
而這些窘境與廣譽遠此前在資本市場上的運作以及公司經營策略有關,早有跡可循。在本世紀初,經營困頓的山西廣譽遠被郭家學收購。后者是當時醫藥界有名的資本狂人,創立了東盛集團,子公司東盛科技在1999年完成借殼上市。
但此后,因為并購暴雷、債務危機,郭家學賣出了麗珠集團、云南白藥、白加黑等資產,并將山西廣譽遠被注入東盛科技。2013年,東盛科技證券名稱變更為廣譽遠,上市公司開始往中藥方向發力。
2013年至2018年,公司營收從2.68億元增長到16.19億元,歸母凈利潤扭虧并一路漲至3.74億元。在這期間,廣譽遠還完成了兩次定增。其中2016年的一次涉及業績承諾。東盛集團承諾山西廣譽遠2016年至2018年三年的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33億元、2.35億元、4.33億元。因而,雖然業績走高,但廣譽遠實際上沒有完成該承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承諾期一結束,廣譽遠業績隨即變臉。2019年至2021年,公司營收分別為12.17億元、11.09億元、8.54億元,連降三年。
同時,時至今日,作為“中華老字號”的廣譽遠都會在自己的年報中提到公司品牌影響力薄弱、市場話語權不足。這直接反映在財務數據上便是,2013年至2021年,公司應收賬款、存貨周轉天數一路走高。前者從最初的120天左右飆升至2021年的643天,即將近兩年;后者在2019年達到597天的最高點。
畸形的運營數據也讓廣譽遠此前的業績蒙上疑云。2020年6月,上交所向公司發出針對2019年年報的信息披露監管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承諾期后業績大幅下滑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采用激進銷售或提前確認收入等措施完成業績承諾,或存在其他損害公司利益的情形。
在此之下,廣譽遠近幾年的工作便成了收回款、清庫存。此后的年報也都收到了上交所的信息披露監管問詢函,內容多涉及公司業績、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銷售費用等方面。
如針對2022年年報,上交所要求廣譽遠說明公司營收增長但虧損擴大的原因及合理性、持續盈利能力是否存在不確定性;說明壞賬計提方法的合理性,是否存在通過控制賬齡從而少計提壞賬準備的情形;說明銷售費用率持續高于同行業公司的原因,是否存變相利益輸送情況、通過銷售費用將款項間接支付給經銷商從而實現銷售回款的情形等。
在這一年,廣譽遠營收9.95億元,同比上漲16.44%,但歸母凈利潤虧損3.99億元。公司稱,原因在于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應收賬款計提壞賬增加,以及持續加大營銷投入。其中,公司年度計提資產減值損失5718.89萬元、信用減值損失425.23萬元,銷售費用高達8.54億元,銷售費用率為85%。
直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收為9.38億元、歸母凈利潤轉正為2448.72萬元,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降至211.65天,銷售費用率降至56%。以此來看,廣譽遠恢復元氣尚需時日。
同一時間,12月28日,廣譽遠還公布了一組人事變動,包括楊波因工作調整原因辭任公司董事長,并仍擔任公司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董事。公司董事長一職由李曉軍接任。另外,公司聘任王俊波、任巖為公司副總裁。其中,王俊波自2022年2月起擔任公司財務總監。任巖則為咨詢背景出身,此前曾任安信證券投資銀行業務委員會高級經理、副總裁、高級副總裁、保薦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