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品略財經 吳文武
自小米官宣造車整整過去1003天,12月28日,雷軍帶著小米汽車開了一場發布會。
前些天,小米汽車首款車型真容在網上流出,后來小米不裝了,直接召開一場技術發布會。
與其他造車新勢力在發布會喊出的“秒殺特斯拉”“遙遙領先”“XXX萬以內最好的……”等話語不同,小米汽車在發布會的前一天通過戶外大屏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和寧德時代等品牌致敬,瞬間讓小米汽車格局爆滿。
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小米SU7在發布會上亮相,從外形上看:科技感滿滿,動感十足。
但小米SU7還是有熟悉的影子,被網友們調侃稱:保時米來了!《中國企業家》雜志報道文章的標題是:雷軍為年輕人造了一輛“保時捷”。
雷軍在發布會上介紹了小米SU7的從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以及智能座艙5個方面的黑科技。比如,小米的9100噸超級大壓鑄技術,超過特斯拉。
小米汽車整合了博格華納、麥格納、布雷博、采埃孚、博世等全球頂級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一看就知道小米SU7成本不低。
有關小米SU7的具體參數,《新品略財經》不再作詳細贅述,小米汽車作為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插班生,能否激起行業巨浪,會是下一條行業“鯰魚”嗎?
01 新能源造車的“鯰魚”往事
一個行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會上演不同的精彩故事,而在轟轟烈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故事猶如八仙過海般的熱鬧。
《新品略財經》記得,大約是在2010年,在深圳街頭突然出現了一批藍色車身涂裝的比亞迪出租車,這是深圳人最早見到和接觸的新能源汽車,那時候有個同事只說了一個詞:很酷。
當時的比亞迪并沒有現在這么風光,靠著組裝電池起家的比亞迪,雖然造車了,并不入流,但比亞迪成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先行者。
那幾年的新能源造車賽道魚龍混雜,什么玩家都有,新能源公交車、出租車,后面有了微型車,當時最大的吸引力應該是政策補貼紅利。
時間到了2014年,世界電動車巨頭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第一批Model S車型交付給中國客戶,第一批客戶中,就有理想汽車的創始人李想。
就在當年及后一年,蔚來、小鵬、理想、威馬、零跑等這些品牌相繼成立,蔚來走高端路線,小鵬主打科技,理想走奶爸路線,如今活下來的,都經歷過九死一生。
雖然此后的幾年時間,這些品牌都在大步向前奔跑,但隨著2019年12月,特斯拉上海工廠投產的首輛車下線,中國新能源汽車賽道迎來了第一條“鯰魚”。
僅在2020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銷量就超過14萬輛,特斯拉的Model 3成為爆款和街車,而特斯拉國產化的影響不止于此。
特斯拉快速推動國產化率,進行了供應鏈整合,對整個行業都產生了正向效應,這種影響就好比當年蘋果手機進入中國市場,對手機市場的影響一樣。
也同樣是在2019年,華為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部,一直宣稱不造車的華為走上了與其他車企合作的模式。
雖然說華為不造車,但與華為合作推出的車型,這些頭頂華為光環效應的車型,在2023年顯現出巨大威力。
今年9月,問界新M7重磅上市,有消息稱目前累計大訂已經超過了12萬輛,成為2023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匹黑馬。
就在12月26日,“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來了”,定價46.98萬起的問界M9上市,媒體報道稱,問界M9上市后的2小時內大訂突破1萬輛,震驚市場。
要說特斯拉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影響主要在理念、供應鏈方面,那么華為對行業的影響,則是在科技及場景應用層面。
在《新品略財經》看來,縱觀當前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傳統老大哥比亞迪是行業大象,那么特斯拉和華為就是先后影響行業的兩條“鯰魚”。
02 小米汽車,下一條行業“鯰魚”?
現在,小米汽車剛開完官宣造車后的第二場發布會,如果說三年前官宣造車是吹響號角,那么,這次發布會就是小米汽車上市前的預發布和誓師大會。
小米汽車的首款車型的真容,已經不再神秘,雖然還未發布價格和正式上市,市場關注度和行業呼聲很高,但市場已經在大膽猜想:小米汽車,會是下一條行業“鯰魚”嗎?
當一家企業進入一個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猶如一條“鯰魚”一般攪動行業環境,也激活小魚們的求生能力和生存能力。
雷軍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小米制造手機后,其他國產手機并沒有死掉,反而變得更強大了。
“鯰魚”和“鯰魚”效應,一直是雷軍和小米一直的追求,雷軍也曾多次發表過”鯰魚”效應觀點,比如,小米供應鏈,要像一條”鯰魚”一樣激活全行業,再比如:小米就是要做中國制造業的“鯰魚”。
從如今小米在手機行業的地位和影響力看,小米已經是一條“鯰魚”了,或者說,小米已經當過一條“鯰魚”了。
那么,小米汽車,會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賽道里的下一條行業“鯰魚”嗎?
先看小米汽車的底色和底氣。
小米汽車的底色就在于小米曾經在手機行業摸爬滾打,成就了如今的行業地位和品牌影響力,至少在品牌影響力層面,小米汽車有自己的底色。
小米汽車的底氣就在于其策略之一的“十倍投入”,雷軍在發布會上說,其他車企做一輛車,大概投入三四百人、二三十億元,我們第一輛車就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整個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用了10倍以上的投入。
這背后的關鍵就在于,小米汽車有一定的資金實力去造車,而且沉得下心去造車。
喜歡研究小米模式的朋友應該知道,人們喜歡雷軍,喜歡雷軍的觀點,比如風口理論、互聯網七字訣、鐵人三項等理論。
而實際上,在《新品略財經》看來,小米模式的本質是效率,用互聯網思維和邏輯去提升效率,背后更重要的是小米對產業供應鏈的優化。
所以說,精品戰略、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產品策略,再加上背后極致高效的供應鏈管理,是小米汽車的另一大底氣。
如今看來,小米汽車并沒有像其他造車新勢力那樣,趕鴨子上架,一蹴而就,先上了再說,至少沉得住氣。
小米汽車的模式是希望能復制和借助過去在手機行業的成功經驗,再結合汽車行業進行優化,親自下場,這與華為拉著朋友造車,提供技術,貼標簽的模式又明顯不同。
小米汽車的底氣和底色就在于,搭載小米生態系統,持續高強度的技術和研發投入,再加上小米供應鏈整合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再使用品牌影響力和現有市場終端資源,讓小米汽車殺出一條血路來。
但《新品略財經》一直認為,手機和汽車是完全兩個不同的行業,市場邏輯和打法完全不一樣,汽車行業不僅要靠過硬的基本技術、制造技術等硬實力,現在當然也要靠科技配置、自動駕駛輔助,以及看得見的軟實力來做支撐。
對未來要上市的小米汽車而言,在互聯網技術層面,車機互聯網方面,小米還是有競爭力的,車輛硬件也都選擇了各大供應商,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定價才是關鍵。
未來小米的汽車定價是要和年輕人交個朋友,還是要交新朋友,還未知。雷軍在發布會上笑著回應觀眾:“9.9萬絕對不可能”“14.9萬也不用講了”。
現在各大新能源汽車品牌在各個價格區間都殺紅了眼,定高價,再降價,競爭對手如林,個個實力強悍,這讓小米在定價方面很是糾結。
對雷軍和小米汽車而言,從發布造車到如今發布技術,雷聲已經很響,能決定小米汽車未來能否成為行業“鯰魚”的關鍵就是:首款車型小米SU7的市場表現。
先行的造車新勢力都是摸著特斯拉過河,而現在小米造車沒有摸著過河的難題,而是要自己過河,還要贏得滿堂彩,未來雷軍和小米汽車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小米汽車未來能否成為行業的下一條“鯰魚”,還不得而知,但小米汽車這條后入池塘的魚,還能掀起波瀾,至少小米造車是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