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張熹瓏
16個動力槳加速旋轉,無人駕駛航空器垂直升起,環繞九龍湖飛行。座位上的兩人均非飛行員,也無需任何操作;飛行航線已經提前設定好,乘客只需選擇目的地,航空器會沿航線自動飛行到目的地。
近日,億航智能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相繼在廣州九龍湖、合肥駱崗中央公園、深圳大梅沙進行商業載人飛行演示。這是EH216-S開展常態化空中商業飛行的標志。
12月28日,億航智能與廣州開發區交投集團簽署協議,EH216-S將投入九龍湖常態化運營項目,更多空中觀光、物流應用的飛行航線與運營點正在規劃當中。
今年10月和12月,億航EH216-S航空器先后取得了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型號合格證(簡稱“TC”)和單機適航證(簡稱“AC”)。這亦是該行業的第一張TC和AC。公司稱,第一批取證后的EH216-S航空器計劃于2023年第四季度完成生產下線,并交付客戶使用。
拿到TC和AC不僅意味著億航智能具備進入市場的資格,對于整個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行業來說也是關鍵拐點。TC被比喻為飛機的“準生證”,意味著具備商業運營的資格;適航證的頒發,則表明航空器滿足商業運營的安全與質量要求。該類航空器此前并無獲取適航證先例,億航智能在無人機商用進程上起到“破冰”的作用。

解決“里程焦慮”
eVTOL的風行,離不開自動駕駛、動力電池、人工智能等多種先進技術的加持。
1月2日,億航智能副總裁賀天星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億航的技術突破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能源結構上實現電動,二是實現了低空小型載人航空器的無人駕駛:“最核心的技術在于AI,但又和地面的無人駕駛車輛不太一樣,需要航空的專業知識做鋪墊,經過大量場景測試,來實現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管理。”據介紹,億航已在全球14個國家進行超過4.2萬架次安全飛行。
和無人機相比,eVTOL的主要功能是載人載物,機型也更大,對旋翼、電池等零部件的要求更高。
“實現無人駕駛,要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當飛機發生狀況,沒有飛行員進行判斷、操作,如何讓一整套管理系統發揮應急作用和響應能力。”賀天星告訴界面新聞,為了保障安全飛行,EH216-S從整機和零部件上都做了獨立備份設計。
螺旋槳是最直觀的體現。對旋翼類飛行器而言,旋翼就是動力系統,停槳也被視為最致命的傷害,單發直升機的螺旋槳如果停轉就會掉落。而賀天星提到,航空器采用了多旋翼8軸16槳設計,每個都有獨立的備份系統,飛行過程中遇到任何故障,都可實時啟用新的備份進行替代。
其次是動力電池。“比起傳統機械發動機,突然的故障會給電力系統帶來更大的傷害,斷電意味著所有功能失效。”賀天星指出,電池也有獨立備份,飛行過程中保證航空器不會完全失去動力,“即便遇到最糟糕的情況,也能保證飛行器有足夠動力降落地面,從而保證乘客的安全。”
值得指出,eVTOL受益于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的技術外溢,但也跟電動車一樣面臨“里程焦慮”。特別是多旋翼機型有能效不高、航程有限的劣勢。以EH216-S為例,單次飛行只有30公里、時長25分鐘,充電2小時后,才能投入下一次運行。
賀天星提及,下一步會在電池領域加大投入和研發,以提高續航里程,“我們也在跟幾家合作廠商探討,如何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在新材料方面,機身會趨向越來越輕便。目前航空器全機身為碳纖維,最核心的價值在于給航空器減重。在航空業,越減輕意味著越安全。”
成為“空中出租車”
逐力適航取證只是第一步,億航的“飛行汽車夢”仍未迎來爆發拐點。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億航只交付了13架EH216-S,不過較2022年第三季度的4架和2023年第二季度的5架已有大幅增長。目前,億航智能尚未實現盈利。
盡管eVTOL目前普及度還不能與汽車領域的自動駕駛相媲美,但宏觀政策上已釋放種種積極信號。12月27日,《深圳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印發,提出加速載人eVTOL、飛行汽車產業化發展。
12月28日,廣州開發區發布“低空10條”政策,獎補最高達3000萬元,是目前大灣區綜合力度最大、低空經濟產業鏈條覆蓋范圍最廣的專項政策。
低空經濟之所以成為政策高速推進的賽道,首先因為其市場潛力巨大,據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40年,該市場的價值可能達到1.5萬億美元。
和飛機直升機相比,eVTOL電動驅動的方式帶來安全性大幅提升和價格大幅降低兩個核心優勢,將航空事故的概率從百萬分之一降低到十億分之一,航空出行的成本也降低了10到100倍,這兩個變化將促使航空電動化市場實現更大增長。
此外,低空經濟具有輻射鏈廣、產業鏈條長、帶動性強等特點。國家低空經濟融合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敖萬忠認為,無人機有望在重點經濟發展、社會保障、服務國防資源等方面重大作用,低空經濟注重場景方面和各行業的融合,會撬動高端制造和更廣泛的運營。
一方面,大灣區在電池技術、先進材料、自動駕駛、AI等的技術經驗和產業鏈優勢能部分遷移到eVTOL的產業化進程中,為其研發提供良好環境;另一方面,也反向推動精密制導技術、衛星通信、先進裝備等高附加值產業集群的形成。
廣州開發區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雷敏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廣州開發區已集聚了低空經濟產業領域企業約50家,涵蓋設計研發、零部件制造、系統集成、應用服務等上下游企業,年產值/營收規模約130億元。
同樣在大灣區,小鵬匯天的第六代飛行汽車宣布將在2024年實現量產,廣汽集團、騰訊等也在eVOTL賽道展開布局。
12月26日,全國首個eVTOL城市空中交通運營中心在深圳啟用,將開通全國首條eVTOL短途觀光航線。此前,首臺獲得適航證的EH216-S已交付至廣州億通智航技術有限公司。雷敏提及,廣州開發區在空中通勤、空中物流、空中文旅方面已經開辟了5條航線,推出了交通執法、違法用地等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場景。
賀天星提到,低空旅游應用場景只是商業化運營的第一階段,未來會發展出短途通勤、低空出行等業態:“億航有意打造為‘空中出租車’,地面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而空中交通是立體交通,具備巨大的潛力,航空器未來可應用在載人交通、空中物流、醫療應急響應等場景。乘坐無人駕駛航空器短途出行,可能是將來各大城市的商業化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