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藍媒匯 陶然
編輯 | 魏曉
雷軍換了一套打扮。
今天為小米汽車發布而站臺的雷軍,黑襯衫搭配一套深灰色西裝,和往常的白襯衫牛仔褲的休閑風相比,確實更嚴肅正式一些。
熟悉的仙桃口音倒是沒變:造一輛能媲美保時捷、媲美特斯拉的Dream Car。
北京時間2023年12月28日下午兩點,小米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首次汽車發布會。雖說此番定調“只發技術”,但雷布斯依然不負眾望地將一灰一藍兩輛真車帶上了舞臺。
這也是小米首款汽車SU7,在經歷了無數次劇透、盜攝、路人圍觀之后,姍姍來遲的正式亮相。
但雷軍依然很自信:申請專利超過150項,全棧自研世界上最頂級的電機、諸多技術指標被測評為國際領先水平。甚至,有些技術預研黑科技還躺在實驗室里,已經完成部分測試,只待量產。
一句話:小米官宣造車1003天之后,大的要來了,更大的還在后頭。
宣發炸場
不開玩笑,小米汽車這場技術發布會,提前27個小時就轟動了整個新能源車圈。
昨天,12月27日上午九點,雷軍第N在微博更新了為小米汽車發布預熱的動態。不同以往的是,這次預熱,雷軍沒寫筆記小作文,沒發車身透視圖,沒講小米汽車的使命和愿景。
有的只是四行字,其中最高能的在最后一行:誠摯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和寧德時代等公司致敬!并附上了#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 的標簽。
新能源頭部、頂流,雷布斯Q了個編,有人說這是在疊甲,小米想放低姿態;也有人覺得這是示威,有種葉師傅的感覺。
無論如何,結論都是“小米是懂宣發的”。
這還沒完:夜幕降臨,雷軍又在微博上連更四條動態、八張照片,小米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地點包下了四棟高層建筑的巨幕廣告,打出“小米汽車向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華為致敬”的醒目標語。
巨幕廣告大樓對應的城市,正是這些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總部所在地。比亞迪、蔚小理四家品牌官號或創始人個人微博隨后都發文回敬。
比亞迪官方回復,歡迎小米汽車加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大家庭,并帶上了當初公司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時同樣引發熱議的#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話題。
蔚來創始人李斌回憶了十年前(2013)自己和雷軍第一次談造車的經歷,祝賀小米一起加電;小鵬理想也做了簡短回復。
只有前段時間因專利問題和小米有爭執的華為,沒有任何表示。
不論回復與否,這波話題確實讓小米賺到了。華子這一手機和新能源車賽道雙重競對沒有回復,甚至又成了一個新的話題。
整個車圈的注意力,集中到28日下午的小米發布會上。
技術炸場,流量拉滿
在雷軍高調提出“十倍研發投入”的大背景下,沒有退路的小米確實掏出了不少硬科技。包括小米超級電機Xiaomi HyperEngine、自研CTB一體化電池技術、超級大壓鑄 Xiaomi HyperCasting、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Xiaomi Pilot以及智能座艙Xiaomi Smart Cabin。官方口徑稱,小米在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關鍵領域實現了眾多全球第一、中國第一。
電機是新能源車的核心之一。
據雷軍透露,現在的電動車主要是用的永磁同步電機,全行業都在卷轉速,因為在相同的扭矩下,轉速越高,性能就越強大,車就開的越快,所以全球都在卷的技術方向是轉速。BBA、保時捷卷到了 16000 轉,特斯拉在它的百萬車型里面去年年底卷到了 2 萬轉。所以,小米汽車從剛開始就立項了“小米超級電機項目”,最終在去年年底實現 21000 轉。
按照雷軍的最初計劃,這個21000轉的電機本該是小米又一項“領先”科技,不料被友商智界S7搭載的22000轉電機截胡了目前最高轉速這一名號,并表示還有3000轉的性能沒有解鎖。
PPT都做好了的雷軍只得看向下一段轉速指標,他在發布會上高調官宣,發布小米下一款轉速達到27200的電機V8S,解鎖全球電機的“巔峰表現”——這四個字,雷布斯幾乎是喊出來的。
另外,小米實驗室還有一款電機目前已經實現 35000 轉。往后,雷軍和余承東的嘴仗,可能很快就要延伸到車圈。
另外值得關注的,就是小米自研的智駕方案,尤其是此番公布的道路大模型。
官方表示,小米汽車搭載的道路大模型“正在顛覆傳統智能駕駛對路況識別的認知”,AI將能夠識別實時路況,智能調節行駛軌跡,還能在復雜的十字路口工況下,不依賴高清地圖也能順利導航。通過學習復雜路口工況和老司機駕駛習慣,制定更合理的行駛軌跡,并針對突發狀態進行動態繞行。
發布會上,雷軍用多段視頻分別演示了小米汽車在復雜路況中無人駕駛,多層停車樓、狹窄車位停車等高難度場景表現。
而后,定名為海灣藍和啞光灰兩輛SU7通過以自動駕駛模式開上了展臺中央,但發布會全程并未公布任何具體售價,只是雷布斯現場回應了觀眾的一些呼聲,“售價9.9萬是不可能的”,“說14萬9的人也不要再說了”。
結合外界預估的定位,小米“人車家生態”的手機和汽車定位都在向高端看齊。手機沖高不易,雷軍的汽車顯然不打算把賣點放在平價。
期待著“年輕人第一輛車”的人恐怕略有失望。畢竟,志在高端的小米品牌,以后或許都不會再提“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