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實習記者 田鶴琪
界面新聞編輯 | 翟瑞民
2023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2023年全國檢察機關懲治和預防金融犯罪工作情況。最高檢第四檢查廳廳長張曉津介紹,總體上,當前我國金融犯罪案件數量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運行。
據最高檢數據,2023年1-11月,全國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破壞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詐騙犯罪嫌疑人11060人,提起公訴22529人,起訴人數同比下降10%,涉及罪名相對集中。
針對當前金融犯罪的特點,張曉津介紹,非法集資犯罪居高不下,線上線下相結合,傳統手段與新型手段相互交織,利用私募基金,區塊鏈、虛擬幣、新能源、影視投資等市場熱點的新型案件明顯增加。中小銀行、信托、票據等金融信貸領域案件時有發生,有的金融機構“內鬼”與外部人員內外勾結,有的金融機構實際控制人、大股東非法套取金融機構資金,個別案件涉案金額巨大。
此外,資本市場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及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等犯罪增多,內幕交易、操縱證券市場等交易類犯罪多發,出現利用FOF基金、場外期權等復雜金融產品實施證券犯罪等新情況。洗錢、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非法買賣外匯案件也在增多,通過虛擬貨幣交易跨境轉移資金成為新手段。
“我們在辦案中還發現,在各類金融犯罪背后,資金掮客、技術黑客、股市‘黑嘴’、造假中介等黑灰產業鏈問題日益凸顯,助推犯罪甚至成為誘發金融犯罪的始作俑者,全鏈條懲治金融犯罪及其關聯犯罪是今后的重要方向。”張曉津說。
張曉津表示,針對金融犯罪的新趨勢新特點,各級檢察機關立足法律監督職能,圍繞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工作主線,聚焦金融犯罪辦案主責主業,創新工作機制,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金融犯罪各項工作。
具體來看,檢察機關依法辦理了紅嶺創投、合星系等非法集資案件,2023年1-11月共起訴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犯罪15590人,同比下降5.6%。檢察機關進一步加大證券犯罪打擊力度,依法辦理獐子島、回天新材、龍力生物等一批有重大社會影響的財務造假、操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案件,起訴證券犯罪316人,同比上升11.7%。此外,依法打擊涉私募基金犯罪,起訴430人,同比下降36.7%;嚴肅懲治涉金融機構信貸犯罪,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妥善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起訴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和貸款詐騙罪2106人,同比下降11%;持續加大反洗錢力度,起訴洗錢罪2301人,同比上升10%。
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廳副廳長張希靖表示 ,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職務犯罪檢察部門依法嚴懲金融“巨蠹”與“蛀蟲”,通過金融反腐促進金融監管、促風險化解,助力金融體系平穩健康發展。
據介紹,檢察機關重點懲處利用金融資源權力大搞幕后交易、侵吞國有資產的腐敗分子,依法打擊各類新型、隱蔽金融領域腐敗犯罪,堅決懲治官商勾連、靠貸吃貸、濫用職權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等腐敗行為,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全國檢察機關依法提起公訴的金融領域職務犯罪案件共計529人。其中,最高檢指導辦理了招商銀行原黨委書記、行長田惠宇受賄、國有公司人員濫用職權、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案等一批涉案金額大、社會影響惡劣的大要案。
在新聞發布會上,最高檢發布了《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 依法服務保障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在刑事檢察方面,重點是加大懲治金融風險高發領域金融犯罪力度,突出打擊各種名目非法金融活動,持續加大對洗錢及其關聯犯罪的追訴力度,依法妥善處置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風險,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操縱市場等證券犯罪,堅決懲治金融腐敗犯罪,以精準有力的刑事追訴懲治金融犯罪、震懾金融犯罪、預防金融犯罪。
在民事檢察方面,《意見》要求重點加大對金融領域逃廢債、“砍頭息”“套路貸”等虛假訴訟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著重加強民事執行監督,強化民事檢察與刑事檢察的有序銜接,加大對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維護公平誠信的金融市場秩序。
在公益訴訟檢察方面,《意見》明確,將圍繞國有金融財產保護、金融賬戶敏感個人信息保護、涉金融領域電信網絡詐騙治理、金融行業反壟斷等法定領域開展公益訴訟,并積極探索拓展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公益司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