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夏能源網
來源穩定的能源從何而來?盡管面臨化石能源嚴重短缺,但是浩瀚的大洋以及來自大樣上無窮無盡的風,讓歐洲各國看到了新的希望。
2022年8月,德國和丹麥宣布,雙方將在波羅的海共同啟動一個風電項目。按照規劃,這個項目將把位于波羅地海上的Bornhold(博恩霍爾姆島)周邊若干個風電場全部連接起來,將所產生的電能再輸送給兩國。他們把這個項目稱為“能源島”(BornholdEnergy Island)。
彼時,德國官方宣稱,“這一項目產能將與俄羅斯的供應量相近。而這是我們自己的能源,不再是俄羅斯的天然氣了。”
如今,盡管俄烏戰爭還未結束,但歐洲的能源危機已經有所緩解。能源島,不僅作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歐洲多國仍在積極推進,而且作為海上風電發展的新形態,備受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所重視。
“能源島,或許是是海風發展的未來形態。” 業內一家風電服務商的相關負責人對華夏能源網表示。
能源島的歐洲實踐
關于能源島,業界還沒有一個確切而公認的定義。
能源島一般建在一個島嶼上,這個島嶼既可以是人造的,也可以是天然的。島嶼的角色是成為一個能量的匯集點,匯集了島上及周邊的所有風電場的電力,使風電場的電力可以在任何需要的地方使用。
多個風電場所產生的電能可以實現就地消納,也可以儲存在相關的儲能設備中,還可以通過混合互連器傳輸到岸上共享的連接點。而當缺乏風能而無法發電時,互相連接的電網允許各個接入該電網的國家或單位進行電力交易。
當然,為了支撐這項復雜的工程,能源島上也必須配備相應的設施,例如變電站、輸電設備、港口設施、電力出口設施等等,甚至還包括生活區、機場等,供工作人員生活。
“雖然能源島因俄烏戰爭而興盛,但這一概念由來已久。” 上述風電服務商負責人表示。早在2017年,歐洲TSO(輸電系統運營商)就提出了相關設想,隨后不斷迭代升級,形成了當前的概念。而能源島的最早踐行者,首推丹麥。
丹麥,雖然是一個北歐小國,卻也是實實在在的綠色能源大國,尤其在風電領域,更是處于全球的前列。總部位于該國的沃旭能源,是全球最大的風電場運營商,維斯塔斯是全球風電整機商的龍頭,而且,全球第一座海上風電場也誕生在丹麥。
迄今,丹麥已經聯合一些歐洲國家推進了兩個能源島項目。
第一個就是開篇提到的Bornhold能源島項目。Bornhold位于波羅的海西南部,是一座天然島嶼,是丹麥的領土,面積588平方千米。最初規劃,這里將建造一座1GW的海上風場,后來又計劃擴大到3—5GW。
另一個能源島項目位于北海,距離丹麥西海岸約80千米的地方,這是一個人工島嶼,目前大概有18個標準足球場大小,未來設想“再擴充兩倍”。按照規劃,在這座能源島上,將建設覆蓋200臺海上風力發電機的控制中心,容量為3GW左右,未來可能擴大到10GW。值得一提的是,3GW的容量已經是丹麥目前海上風力渦輪機總容量的兩倍,約占該國總用電量的一半。
位于丹麥北海的人工能源島示意圖(來源:COWI)
當然,能源島項目龐大,單憑一國之力難以完成,且項目的受益者涵蓋歐洲多個國家。因此,為推動能源島的急速建設,2022年,丹麥與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簽署了《埃斯比約宣言》。
該宣言就海上風電開發達成協議,并承諾就近海能源島的開發進行合作,承諾在2030年之前建成65GW海上風力發電設施,到2050年在北海安裝1萬臺風力渦輪機,并加速推動相關輸電設施建設。
大空間、新思路
能源島的概念,為國內深遠海風的發展也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目前,國內海上風電場開發大多數選擇在近海區域,深遠海風電仍處于起步階段。與近海風電場相比,深遠海環境更加復雜、惡劣,海流、潮汐、內波等水文現象對風機基礎、海底電纜、海上平臺均提出了極為嚴苛的要求,尤其是送出通道與并網方式,更是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當前,國內開發深遠海風電的主流技術是漂浮式。普遍認為,漂浮式風電的靈感源自于深海油氣開發平臺。一般來說,漂浮式風電機組的基礎是通過錨索或纜繩與海底相連,可在某一相對固定區域內自由移動,而不是與海床直接接觸,固定在某一位置。
不過,就目前而言,漂浮式海風在全球都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中國雖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依然也處于摸索階段,還面臨著許多問題。
比如,當前示范性項目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還比較小,遠遠不能匹配深遠海優秀的風資源。如果要增加單機容量,平臺基礎的穩定性不能保證,與之匹配的吊裝船也少之又少。這些問題均很難在短期內得以解決。
而能源島則有望克服這些問題。有了島嶼做依托,安裝風電機組類似于在近海開發。而在外送通道方面,能源島在一定程度上與陸地電網脫鉤,省去了很大部分的海底電纜投資費用及本土電網的升級開支。
同時,能源島還可以將海上風力發電場的電力轉換為氫能、氨能等,或用電池存儲起來,實現就地消納。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國家有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能源島的價值。
今年10月18日,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組織開展可再生能源發展試點示范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組織實施一批技術先進、經濟效益合理、具有較好推廣應用前景的示范項目,其中包括了“海上能源島示范”。
具體為:主要支持結合海上風電開發建設,融合區域儲能、制氫、海水淡化、海洋養殖等發展需求,探索推進具有海上能源資源供給轉換樞紐特征的海上能源島建設,建設包括但不限于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海洋能、制氫(氨、甲醇)、儲能等多種能源資源轉換利用一體化設施。海上風電制氫、海水淡化、海洋牧場等海洋綜合立體開發利用示范類型不少于2種。
“除了國家能源局,在地方上,比如江蘇、福建等地有相關文件發出,發展能源島技術。” 上述風電服務商負責人向華夏能源網表示,“能源島項目復雜而龐大,國內目前還處于示范項目階段,更應該用長遠的目光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