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25日,以色列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郊外發動空襲,導致伊朗駐敘利亞高級軍事顧問賽義德·拉齊·穆薩維身亡。穆薩維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圣城旅前指揮官蘇萊曼尼的故交,擁有準將(brigadier-general)軍銜。同時,他也是伊朗駐敘利亞最有經驗的軍事顧問之一,負責協調敘利亞和伊朗之間的軍事聯盟。
伊朗總統萊希表示,以色列將為此“付出代價”,伊斯蘭革命衛隊在國家電視臺宣讀穆薩維遇害聲明時將以色列稱作“篡奪者”和“野蠻的猶太復國主義政權”。以色列軍方沒有對此事發表評論。
伊朗和以色列并不是一直處于交惡狀態,雙方在歷史上有過一段“蜜月期”。1925年至1979年,當時還在被巴列維王朝統治的伊朗帝國與以色列交好,雙方共同發展石油貿易。后來,伊朗帝國被推翻,伊斯蘭教什葉派領袖霍梅尼掌權,宣布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霍梅尼認為西方大國及其盟友在中東地區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也可能會出現在其他阿拉伯國家身上,主張各國與西方大國及其盟友進行對抗。
此后,伊朗和以色列切斷了所有的聯系,雙方主要通過代理人互相對抗。伊朗的代理人包括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人民動員力量部隊、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伊斯蘭圣戰組織(杰哈德)以及也門胡塞武裝,在中東形成了以伊朗為核心的什葉派抵抗軸心(resistance axis)。以色列除了對其代理人伊朗人民圣戰組織提供支持外,還多次襲擊或暗殺與伊朗軍方有關的重要人士。
伊朗認為以色列是中東局勢緊張的主要根源,同時反對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和談。現階段,中東地區發生的各類沖突幾乎都與以色列和伊朗的恩怨有關。
敘利亞內戰爆發后就成為了伊朗和以色列代理人沖突的主要陣地。2011年,敘利亞政府軍與以敘利亞自由軍為主要武裝的反對派爆發沖突,敘利亞內戰由此拉開序幕。敘利亞自由軍受到以色列和美國的支持,敘利亞政府軍則受到伊朗扶持的什葉派民兵武裝和黎巴嫩真主黨的直接幫助。同時伊朗派出數百名軍事顧問,幫助敘利亞政府軍訓練和組織來自伊拉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數千名什葉派民兵。

本輪巴以沖突升級以來,為策應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自10月9日開始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多枚火箭彈。之后,真主黨與以色列在以色列北部邊境持續交火。上周末,真主黨用多枚火箭彈攻擊了以色列的火箭彈發射地,以色列國防軍也對大批真主黨目標進行打擊。
此次以色列國防軍并沒有直接說明要殺害伊朗派出的軍事顧問,僅表示對敘利亞境內發動空襲的理由是阻止伊朗向敘利亞政府軍和黎巴嫩真主黨運送武器。
今年3月底,兩名伊朗軍事顧問在以色列的空襲中喪生。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卡納尼當時說以色列此舉違反了國際法,伊朗保留在適當時間和地點予以回應的權利。
今年10月7日,哈馬斯的突襲打得以色列措手不及。《華盛頓郵報》等美國媒體認為,伊朗官員幫助哈馬斯策劃了襲擊活動,但美國和以色列情報機構卻表示沒有證據表明伊朗參與了哈馬斯的行動。美國華盛頓中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立德·埃爾金迪表示,伊朗顯然在財政、物資和政治上都對哈馬斯提供了大量支持,只是無法確認伊朗此次為哈馬斯提供了何種支持、支持到什么程度。
由于加沙地帶地形復雜且師出無名,以色列在本輪沖突之前只能通過封鎖和制裁來打擊藏身在此的哈馬斯。在沖突升級之后,以色列先是借勢對加沙展開大規模空襲,進而展開地面行動,大有徹底鏟除哈馬斯之勢。

以色列政府不僅希望通過打擊哈馬斯來削弱伊朗的代理人勢力,還要進一步壓縮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間。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12月25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要想重建加沙、實現中東地區的廣泛和平,就必須實現三個先決條件:摧毀哈馬斯;實現加沙非軍事化改造;開啟巴勒斯坦社會的去激進化進程。
另外,作為對美軍支持以色列的報復,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組織對駐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美軍基地發動了100多次襲擊。雖然伊朗不承認也門胡塞武裝是其代理人,但西方大國都認為伊朗通過黎巴嫩真主黨向胡塞提供大量資助。過去一個月,胡塞對經過紅海的約12艘商船發動了100多次襲擊,涉及35個不同的國家,導致多家航運巨頭中斷紅海航線。
今年5月,中東兩大對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宣布恢復外交關系后,地區的和解進程一度按下了加速鍵。但以色列和美國卻對本輪和解潮表示不滿,充當著這股趨勢的攪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