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珍
國家審計署周二發布國務院關于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報告指出,49個地區違規新增隱性債務415.16億元、20個地區違規發行專項債券198.21億元、54個地區至2022年底暫付款余額1481.39億元等影響財政安全的問題。
截至報告發布,審計的相關地區已整改516.27億元。其中,針對違規新增隱性債務問題,46個地區已將違規舉借的196億元隱性債務錄入政府隱性債務統計系統,通過廢除政府回購條款、支付拖欠工程款等償還隱性債務110.21億元,追責問責44人。
針對專項債券管理存在的問題,8個地區多渠道增加76.51億元專項債券項目的預期收入,提高收益與融資規模平衡度。2個地區調整專項債券支持項目的設計方案或結算模式,剔除之前違規包含的商業性內容,已整改5.06億元;44個地區追回或用財政資金置換被挪用的專項債券31.93億元,5個地區已支出閑置資金23.25億元。
針對財政暫付款亟待清理問題,18個地區通過歸還原資金渠道、制定向企業追款計劃等,加大占用專項轉移支付或專項債券資金、向企業出借的財政暫付款催收力度,已歸還32.78億元,12個地區通過超調庫款或對外借款等維持運轉的地區,加強庫款支出流量預測和大額支出等前置審核,制定銀行代墊資金還款計劃,已清算代墊資金8.89億元。
針對違規組織和返還財政收入問題,70個地區開展專項整治或完善財政收入管理制度等,已將31.49億元虛增收入退庫,追責問責55人;6個地區已退還過頭費、亂罰款等;55個地區清理廢止違規出臺的稅收返還優惠等,規范招商引資行為。
6月,國家審計署在報告2022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時就提到,至少有20個地區(包括省級和市縣)通過虛報項目收入、低估成本等將專項債項目“包裝”成收益與融資規模平衡,借此發行專項債券198.21億元;5個地區將50.03億元違規投向景觀工程、商業性項目等禁止類領域;47個地區違規挪用157.98億元;5個地區虛報33個專項債券項目支出進度,至2022年底有60.27億元結存未用。
9月,時任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向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報告時指出,下一步,要加強專項債券項目儲備和投后管理,完善項目建設和運營全周期、全過程監督管理機制,提升專項債券資金使用效益。落實好相關稅費支持政策,堅決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推動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 扎實推進財會監督等專項行動,在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有效貫徹落實的同時,嚴厲打擊各類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強化通報問責和處理處罰,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