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安晶
12月25日是西方傳統節日圣誕節,《圣經》中耶穌就誕生在巴勒斯坦約旦河西岸的伯利恒。但平安夜和圣誕節,以色列沒有停止對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攻擊。
加沙地帶遭遇了本輪巴以沖突以來的最致命空襲之一,約旦河西岸的杰寧難民營遭以軍突襲。由于戰火不息,伯利恒當局取消了今年的圣誕節慶祝活動。
巴以沖突持續之際,埃及向各方提出了和平協議。協議分為三階段,是迄今最全面的停火協議。但協議并沒有如以色列所愿提出消滅哈馬斯,也沒有提議由以色列掌管加沙地帶。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于圣誕節當天在美國媒體發文,明確結束戰斗的三個先決條件。
圣誕節戰火不停
據半島電視臺報道,巴勒斯坦衛生部統計顯示,平安夜到圣誕節凌晨,以色列對加沙中部邁加齊難民營、布賴吉難民營和南部城市汗尤尼斯實施猛烈空襲。空襲造成100多人喪生,為加沙地帶遭遇的最致命空襲之一。
巴勒斯坦衛生部發言人庫德拉(Ashraf al-Qudra)警告邁加齊難民營的死亡人數還將上漲,譴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平民發動“大屠殺”。
在加沙南部,哈馬斯控制的警方還與爭搶救援物資的平民發生沖突,導致一名13歲男孩喪生。此事引發了當地民眾罕見抗議,指責哈馬斯向男孩開火。

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隊對杰寧難民營、納布盧斯、杰里科等多地發動突襲。數十人被逮捕,一名17歲少年頸部中槍。
往年圣誕節期間,伯利恒會接待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為悼念巴以沖突的遇難者,伯利恒今年的圣誕慶祝活動全部取消。
伯利恒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占領,1995年歸還給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2002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在伯利恒發生沖突,以軍隨后控制了伯利恒圣誕教堂。目前伯利恒已被猶太人定居點包圍。
對于持續了近三個月的巴以沖突,伯利恒當地牧師艾薩克(Munther Isaac)表示,如果耶穌現在誕生,只能誕生在加沙的廢墟下。羅馬教皇方濟各也在圣誕講話中呼吁加沙地帶停火,敦促為平民提供急需的人道主義救援。
加沙地帶的死亡人數已經超過2萬,占加沙總人口的1%,其中大部分為女性和兒童。
埃及提議
埃及官員周一透露,埃及已經向以色列、哈馬斯、美國和歐洲國家提交了一份和平協議。該協議不僅涉及停火,還為今后如何管理加沙地帶提出了方案,是目前最全面的加沙停火協議。
協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約10天停火,哈馬斯將釋放所有平民人質換取以色列釋放140名巴勒斯坦囚犯。
這一階段,以色列將從加沙的居民區撤軍、允許當地人在加沙自由活動。以色列還需允許更多人道主義救援物資進入加沙。
在第二和第三階段,埃及與卡塔爾將與巴勒斯坦所有政治團體合作,包括哈馬斯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以建立一個由專業人士組成的政府。這個政府將在過渡期掌管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各政治團體則將在過渡期準備總統和議會選舉。
與此同時,哈馬斯將與以色列討論全面協議。哈馬斯將釋放所有人質,換取以色列釋放所有巴勒斯坦囚犯;哈馬斯將停止對以色列的火箭彈攻擊,以色列則將從加沙撤軍。
在以色列國內,以色列政府面臨的最大壓力就是人質問題。從11月開始,哈馬斯陸續釋放了108名人質,目前加沙地帶還有129名人質。在這129名人質中,有22人已死亡。
本月中旬,以色列士兵向三名獲釋人質開槍造成三人全部喪生,引發了以色列國內嘩然。特拉維夫爆發抗議活動,抗議者封鎖了主干道,要求以色列政府立刻救回所有人質。
埃及的提議雖然解決了人質問題,但沒有如以色列所愿要求消滅哈馬斯,還提議讓哈馬斯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共同掌管加沙。這兩點都是以色列堅決反對的紅線。以色列多次明確,加沙軍事行動的目標之一就是消滅哈馬斯。

圣誕節當天,《華爾街日報》刊登了內塔尼亞胡的撰文,題為“和平的三個先決條件”。內塔尼亞胡指出,要想加沙完全停火,第一個條件就是哈馬斯“必須被毀滅”。
第二個條件是加沙地帶必須去軍事化,以色列必須確保加沙不會再被用作攻擊以色列的跳板。這也意味著要在加沙建立安全區,并在加沙與埃及邊境設立檢查機制防止武器被運入加沙。
內塔尼亞胡認為,讓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掌管加沙無法實現該地區的去軍事化。他寫道:“在可預見的未來,以色列將保留加沙安全責任的控制權。”但美國反對以色列重新占領加沙,呼吁讓巴民族權力機構接手。
第三個條件是加沙地帶去激進化。內塔尼亞胡稱,巴勒斯坦社會需要做出改變,讓民眾支持打擊恐怖主義而不是資助恐怖主義。他認為,德國和日本在二戰后的去激進化證明了,去激進化可以成功。
然而,內塔尼亞胡提出的去激進化也是最難實現的條件。以色列在加沙的無差別襲擊已經為基地組織、“伊斯蘭國”(ISIS)等恐怖組織提供了彈藥,兩個組織都呼吁支持者加大對以色列以及以色列盟友的襲擊。
圣誕節期間,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多國加強警戒,在人流密集區增設安保。歐盟委員會負責內部事務的委員約翰松此前警告,受巴以沖突以及沖突導致的各國民眾立場極化影響,在圣誕節期間,歐盟國家將面臨巨大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