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查沁君
“雙減”落地兩年有余,“轉型”依舊是教育公司的年度關鍵詞。
經歷了行業風暴后的教育市場,經營模式、發展邏輯、乃至研發、運營、銷售等各個生產環節均發生結構性改變。行業加速出清的同時,頭部機構進一步搶占市場,整個教育生態得到重塑。
站在2023年的尾巴,回望過去兩年多的至暗時刻,中國教育市場已經走出資本、人才、市場流失的低谷,跨過陣痛期,迎來修復增長。在教育公益性原則下,與學校教育相補充,重回穩健增長。
多點開花、混業經營是絕大多數教育公司的轉型策略。除了職業教育、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硬件等常規轉型方向外,直播電商、文旅、文化服務等新領域也被瞄準。隨著政策環境趨于穩定,宏觀經濟復蘇,以及技術的創新迭代,有望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轉型“多點開花”
剝離了K9學科培訓的教育公司分化明顯,有的轉型趨勢向好,維持盈利;有的經營不善,或面臨退市。
這批走出低谷的原學科培訓公司,尤以新東方(NYSE:EDU)為代表。乘上教育、直播帶貨、文旅這三架馬車,今年剛邁過而立之年的“老大哥”新東方領跑一眾教育機構。
過去一年,新東方旗下電商業務東方甄選出盡了風頭,也惹下不少爭議。文旅業務是新東方尋找的第三條出路,由董宇輝全面操持。在俞敏洪看來,這是一個比直播帶貨天花板更高的業務。
經歷“小作文”危機的東方甄選,為高途(NYSE:GOTU)送去了“潑天富貴”,后者三天漲粉26萬,銷售額一度暴漲250倍。12月14日當天,高途股價暴漲29.27%,四天內漲幅超60%。
在教育和電商直播領域,高途均“師從”新東方。高途CEO兼創始人陳向東曾是新東方執行總裁,離開新東方后,創辦高途,“雙減”前市值一度超越新東方。后來教培行業遭遇“團滅”,高途2000億市值灰飛煙滅。
結束了營銷戰、價格戰的教培行業逐漸回歸理性,追求健康發展。通過“縮衣節食”,高途由虧損轉向盈利。2023財年前三季度營收22億元,同比增長17.7%。凈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291.5%。
在轉型方向上,素質教育是各家基本都會布局的非學科賽道,包括編程、思維、雙語故事表演、口才、科學實驗、研學營地等。區別于K12教育,素質教育較難量化教學效果,因此在獲客上口碑為王。
據艾瑞咨詢,國內素質教育市場規模2023年有望達到7151.5億,2021-2023年復合增長率為19%。分賽道看,STEAM教育和數學思維呈現較快增長,2021-2023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5%、26%。
素質教育是好未來目前學習服務最大的收入來源。受益于暑假季節性影響,入學人數增長,該公司2024財年二季度的學習業務收入實現兩位數的同比增長。
最新業績顯示,新東方“回血”迅速,已回到歷史峰值的九成,市值重回百億美元;好未來開始“止血”扭虧為盈,轉型初見曙光。
2023年6月1日-8月31日,新東方、好未來單財季營收分別為11億、4.12億美元,同比上漲幅度均超40%。凈利潤1.654億、3790.2萬美元,同比上漲150.6%、4916%。
還有一批教培公司仍“堅守”在教育領域,轉型方向多點開花。
以學大教育(000526.SZ)、昂立教育(600661.SH)為代表,二者轉型均包含職業教育,此外還拓展了其它領域。前者推出教育數字化、文化服務等業務,后者有素質教育、成人教育、國際與基礎教育幾大板塊并行。
最新三季報顯示,學大教育、昂立教育均保持一定程度增長,且實現盈利。三季度營收分別為5.42億、3.06億元,同比增長32.09%、53.88%。凈利潤分別為2818.36萬、2129.72萬元。
今年以來,學大教育的股價節節攀升,年初至今股價翻倍。9月底以來,學大教育股價漲幅明顯,12月14日創年內新高,一度觸及57元/股,距離“雙減”后的股價低點漲幅逾三倍,但離高峰期股價仍有近四成的距離。
國信證券發布研報稱,學大教育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超出預期;歷史借款償還節奏提速,財務費率改善明顯;傳統教育業務高景氣度驗證,中職布局再下一城,給予學大教育增持評級。
12月初,昂立教育在二級市場引發注目,連續錄得五個漲停板。因股價持續上漲,該公司連續三天發出公告提示風險,表示目前非學科培訓也屬于強監管行業,受相關政策影響較大。隨后公司股價有所回落。
職教的“黃金時代”
伴隨人口紅利消失、產業結構升級,坐擁政策紅利的職業教育,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2023年以來,職業教育新政持續發布。其中最為重磅的要數6月份出爐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由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
與此前的政策相比,此次發文更加明確和具體,頂層設計在逐步落地,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對產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資金支持力度大。
上述方案還創新性地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教融合型企業上市融資”。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在資本市場明確為職業教育深層次地跨越式發展打開一扇窗口,對于未上市和已上市企業都起到強心劑的作用,構成實質性利好。
職業教育賽道廣闊而分散,市場規模逼近萬億。中國的職教體系可分為學歷、非學歷兩類。前者包括中、高職,后者包括職業技能、考試培訓等。
受政策鼓勵,學歷職教的地位提升,但質量有待加強。
“三本之王”中教控股(00839.HK)是港股民辦高校市值最高、擁有學校最多的企業。其麾下有14所民辦學校,高職、中職、國際院校分別為八所、四所、兩所,布局在中國、澳大利亞以及英國。
截至2023年8月31日,中教控股年營收56.16億元,同比增長18%;凈利潤15.41億元,同比下降20%。該公司近四個財年的營收每年保持增長,但增長率持續下滑。
雖然民辦高教股不是“雙減”的直接監管對象,但整個教育賽道受市場波動影響嚴重,股價長期處于艱難的修復階段。
在非學歷職教領域,公考行業寡頭格局明顯。
據多鯨研究院統計,中公教育(002607.SZ)、粉筆(02469.HK)、華圖教育、三大市場參與者總市場份額市占率超三分之一,已進入產業發展中后期的存量博弈之戰。
兩大公考巨頭中公教育、粉筆雙雙走出虧損泥淖。中公教育今年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前三季度營收26.66億元,同比下降31.54%;凈利潤2.42億元,同比增長129.42%。
年初正式登陸港交所的粉筆,于10月份交出上市以來的首份半年報,上半年營收16.82億元,同比增長15.9%;經調整凈利潤2.88億元,同比增長201.2%。
經過前兩年的業績“過山車”,這兩大公考巨頭改變了激進策略,轉而穩健增長,在網點、人員、產品等開展了超大力度的降本節流,成為扭虧的關鍵。
一級市場上,受“雙減”政策和經濟下行周期雙重影響,資本對教育領域的投資越發謹慎,投融資事件數量急劇減少,行業面臨洗牌。但較之其他細分賽道,坐擁政策紅利的職業教育,仍能獲得資本市場青睞,占據絕大部分融資份額。
據多鯨研究院統計,截至2023年10月,職業培訓市場發生了19起投融資事件,億級融資額的共八起,千萬級投融資六起。
戰略投融資比重加大,行業整合并購加速,小而美的職業教育垂類公司成為并購目標。隨著職業教育政策的逐步明朗化,產業端或將出現更多的投資交易。
在AIGC浪潮下,職業教育也迎來提速增質的契機。
中公教育于今年9月推出“AI數智系統班”,并上線數字員工“小鹿老師”等產品。據內部人士透露,近期還會有AI產品投入市場應用。粉筆對AI的研發、應用也較早,該公司的在線題庫產品,搭載了自主研發的AI算法,以分析不同水平學員學情并推送相應題目。
隨著2023年最后一季度的到來,國考、省考、教師招聘、研究生考試等進入密集考試期,新一輪就業培養服務周期已漸入中場,對這批非學歷培訓機構而言,新一輪營收周期或將持續帶來積極影響。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今年以來,部分教育細分賽道呈現顯著的景氣反轉趨勢,如教培、考公等,同時教育科技賽道伴隨AIGC技術的爆發,也呈現出較大的發展前景,各類玩家百花齊放。
加速“進校”
“雙減”之后,校內教育成為主陣地,為校內教育提質增速成為企業方進校的主要目的。
乘著政策東風,校內智慧教育近年發展提速。與此同時,教育財政經費保持穩定,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有望穩健增長。據多鯨研究院數據,教育信息化市場規模已于2021年達3991億,預計2025年規模將達5600億元。
教育信息化的市場玩家眾多,傳統上包括硬件廠商、系統集成商。近兩年迎來一些新玩家,主要包括“雙減”后轉型而來的教育公司,如飛象星球、云思智學、好未來、新東方等,從內容、軟件上加碼校內教育。
在K12時期,這些教育公司在中小學生群體中埋下較深的品牌形象,同時具備資本和技術儲備,有一定的后發優勢,但仍需要逐漸完善To B和To G的銷售渠道和運營經驗。
國內兩大教育信息化巨頭還要數視源股份(002841.SZ)、鴻合科技(002955.SZ),主攻教育大屏市場。如今的交互智能大屏已不局限于是一個單純的硬件產品,而是變成涵蓋教育SaaS服務、課程內容平臺等一系列的教育終端。
無論是鴻合科技還是視源股份旗下的希沃,近些年都將自己的觸角越來越深入到教育場景中,從裝備供應商升級為教育服務商。
今年10月,希沃發布教學大模型。不同于好未來的數學大模型、網易有道的子曰大模型,希沃大模型瞄準的是教師群體,可以自動生成課件和課堂分析報告。
從最新業績來看,視源股份、鴻合科技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保持穩健,分別創造153.83億、30.69億元的營收規模。但由于地方財政壓力較大,需求回落疊加競爭加劇,年內交互平板行業較為承壓,兩家頭部公司的利潤有所下滑,凈利潤分別為10.61億、3億元,同比下滑33.36%、15.96%。
教育信息化的業務周期較長,這也意味著長賬期,公司需要投入大量自有資金,有的頭部公司單季度凈流出資金超數十億元,這對于資金實力并不雄厚的后來者來說,行業壁壘較高。
經過多年運營,現有教育IT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一般已在運營區域建立了知名品牌,并與教育機構建立了穩固的關系。短時間內新進入者難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與當地機構建立良好關系和穩定的銷售渠道,也使得小型企業和新進入者面臨較高的行業壁壘。
行業當下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教育信息化本質是對公業務,作為產品服務供需雙方的企業與學校如何做到供需匹配,是企業必須思考的問題。
比如進校實踐中,各地分層明顯,有的需要做科普普及,而有的則是做進階探索,不同區域有不同訴求。不少業內人士坦言,對公的教育產品開發比To C端的要難,在嚴格遵循規范的前提下,如何做出自己的創新和特色?
當下火熱的大模型AI技術,也有望幫助C端設備服務實現跨越式的產品力提升,行業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競爭格局或將面臨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