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馬悅然
光伏行業產能過剩悲觀籠罩下,硅王通威股份再出手擴產。
12月25日晚,通威股份(600438.SH)公告,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準格爾經濟開發區,投建綠色基材一體化項目,總投資約280億元人民幣,包括年產5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40 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及配套設施,分兩期建設。
今年上半年,光伏賽道曾迎來一波擴產潮。隨著業內產能不斷增加,產業鏈價格一路下行,行業產能過剩的聲音不絕于耳,悲觀氛圍濃厚。通威股份的擴產建立在這樣的產業背景下,不免引發業界擔憂,投資者平臺上有諸多負面聲音。
12月26日,界面新聞記者就為何逆市擴產致電通威股份,相關人員表示,公司所有戰略和項目規劃,都經過了充分的可行性論證,包括成本控制、行業領先技術、品質等,都能夠滿足市場對于先進硅料的需求,所以綜合考量推進了擴產。
該人士稱,通威股份看好行業的發展前景,會通過現有資金、未來現金流流入以及相應的授信儲備推進多項擴產項目。
上述項目其中一期,將建設2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及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預計投資額130億-140億元;二期建設3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及20萬噸高純晶硅項目,根據市場條件擇機啟動。
項目分期建設,每期建設工期預計15-18個月,其中一期項目力爭2025年12月底前建成投產,二期項目建設時間尚存在不確定性。
該項目也是通威股份在內蒙古的第二個硅料項目,其希望借助內蒙古自治區豐富的資源優勢鞏固其光伏產業鏈綜合競爭優勢。
但如果遇到市場環境政策等不可抗力、生產要素保障不到位等因素,項目期限也可能相應推遲或調整建設時間;若2024年6月底仍無法獲得項目能耗指標,項目可經任何一方提議無條件終止。
通威股份也在公告中提到,可能受政策調整、電站業主融資狀況、電網消納水平、土地供應、技術更新、產品升級較快等原因影響,項目存在盈利不達預期的風險。
已是全球硅料和電池老大的通威股份,今年多次擴產,涉及光伏全產業鏈。
今年6月,該公司105億元投資年產25 GW太陽能電池暨20 GW光伏組件項目。
8月初,通威股份與廣元市人民政府、蒼溪縣人民政府簽約40萬噸綠色基材(工業硅)項目。半個月后發布的半年報透露,其在包頭市達茂旗規劃建設30萬噸工業硅。上述兩個項目一期均擬于2024年底前建成投產。
同期,通威股份宣布了兩份在樂山市的投資,共計投資200億元,涉及硅片、電池片環節。
截至今年上半年,通威股份已形成高純晶硅年產能超42萬噸,太陽能電池年產能達到90 GW,組件年產能55 GW。
若此次宣布的鄂爾多斯多晶硅項目投產落地后,通威股份高純晶硅產能將翻番。
根據此前規劃,2024-2026年,通威股份預計公司高純晶硅、太陽能電池累計產能規模將分別達到80-100萬噸、130-150 GW。
在產能過剩背景下,今年多晶硅價格一直下降,從年初24萬元/噸以上高點,降至目前6萬元/噸左右,降幅達到75%。
通威股份半年報顯示,其多晶硅生產成本已降至4萬元/噸以內。以此計算,通威每噸多晶硅凈利潤在2萬元/噸以內。
價格雪崩下,其他硅料龍頭如大全能源(688303.SH)已經出現項目延期情況。但大全能源近期仍投資150億元擴產10萬噸多晶硅、30萬噸工業硅以及220萬支圓硅芯。
受硅料下跌影響,今年前三季度通威股份沒能保住同比增長的業績態勢,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163.02億元,同比下降24.98%。
隆基綠能(601012.SH)總裁李振國此前公開表示,今年底全行業將形成超過700 GW的產能,且仍有產能在規劃,若不停止,明年底行業產能規模將達1000 GW。
在今年11月接受界面新聞等媒體采訪時,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則對于光伏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表示無需過于擔心,市場的事盡可能交給市場辦,政府適當引導,即可度過危機。
他認為,30年能源轉型需要光伏產業的支撐,產業潛力需求巨大。在此背景下,市場條件下所有投資和需求行為,都是不斷再平衡、再過剩等周而復始、螺旋式地前進運動。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發現需求、平衡需求,減少投資、擴大投資,如此反反復復,所以目前的行業發展態勢很正常。
“未來增長空間巨大的產業,過剩幾乎都會在短短的半年、一年或者稍長一段時間內重新取得平衡。”劉漢元稱。
截至12月26日午間收盤,通威股份股價報23.61元,下跌0.38%,市值為1062.9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