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玉
中國人民銀行周五晚間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其中提到,央行對3985家銀行進行了償付能力敏感性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對參試銀行影響較小,債券違約風險和房地產融資風險對銀行的影響較上年有所改善。
償付能力敏感性壓力測試考察整體及重點領域風險狀況惡化對全部參試銀行資本充足水平的瞬時不利影響。一共分為九種情況,即整體信貸資產風險、房地產融資風險、中小微企業及個人經營性貸款風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客戶集中度風險、同業交易對手違約風險、投資損失風險、債券違約風險。
央行對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分三種情景進行了壓力測試,即原不良資產率上升5%,原不良資產率上升至10%,原不良資產率上升至15%。
結果顯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債券違約風險對參試銀行影響較小。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良資產率上升至15%,全部參試銀行整體資本充足率降至14.38%,較沖擊前下降0.69個百分點,跟上一年報告相比,下降情況走闊0.29個百分點。
若賬面價值最大的10只債券發生違約,全部參試銀行資本充足率降至14.81%,較沖擊前下降0.26個百分點,較上年報告情況有所好轉,上升了0.05個百分點。去年報告顯示,全部參試銀行資本充足率降至14.76%。
房地產融資風險方面,央行報告顯示,在發生最嚴重沖擊時,即房地產開發貸款不良貸款率增加15個百分點、購房及其他貸款不良貸款率增加9個百分點、房地產標準化資產不良資產率增加9個百分點、房地產非標資產不良資產率增加15個百分點的情況下,銀行資本充足率降至13.21%,較沖擊前下降1.86個百分點,較去年好轉0.18個百分點。
此外,報告指出,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對信貸資產質量惡化具有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其余銀行整體可承受該測試下兩項沖擊。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在整體信貸資產風險壓力測試中,各沖擊情景下整體資本充足率均高于12%,抵御信貸風險的能力較強。
19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按系統重要性得分從低到高分為五組:第一組9家,包括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寧波銀行、廣發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北京銀行;第二組3家,包括中信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浦發銀行;第三組3家,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第四組4家,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第五組暫無銀行進入。